|
吳偉克(Galal Walker),現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
亞語言文學系敎授、俄亥俄州立大學中文旗艦工程主任、全美東亞語文資源中心主任、美國中西部美中協會會長。爲表彰他對推廣漢語的巨大貢獻,2003年,中
國敎育部授予他“中國語言文化友誼奬”,成爲全英語世界獲此殊榮第一人。
漢語橋走來一位“洋孔子”
正値盛夏初伏時節,從世界五大洲彙集而來的各國大學生,仿彿給湖南省會長沙攜來陣陣清爽。7月16日,第十屆漢語橋開幕式慶典晩會,向這座千年古城奉獻了一台展現中外文化精髓的精彩節目。
在這台有中央、省部領導出席的盛大晩會上,湖南電視台著名主持人張丹丹、汪涵回顧漢語橋十年歷程時,特意把一位風度翩翩的外國敎授請上台,因爲他創造
了一個傳奇:在從事漢語敎學硏究的30年中,平均每4天,他就讓一個美國孩子開口説漢語;他的學生多次參賽漢語橋,取得的成績都非常棒,其中有三屆奪得冠軍。他,就是建立了全美第一個中文敎學博士點的俄亥俄州立大學吳偉克敎授。
當汪涵得知,吳敎授已培養出2700名學中文的美國大學生時,不禁贊嘆:啊,孔夫子才弟子三千,再培養出300名學生,您就追上中國的孔夫子啦!吳敎授用流利的漢語謙虛地回答:“我怎么能夠和孔子相比呢?”
吳偉克傾注心血傳播中國文化,培養出大批從事中美經濟文化交流的人才,爲了表示對他的敬意和感謝,湖南電視台特意採訪到他走上不同事業崗位的學生,在
晩會現場播出了他們從世界各地給老師的祝福録像。出乎吳偉克意料的是,有6位學生趕到現場,向老師獻上一份帶有濃厚中國道德意藴的禮物——寫有“一日爲師
終身爲父”8個大字的書法橫幅。這些被吳偉克用中國文化燻陶出來的美國靑年,竟也充滿着濃濃的中國人情味。看到這一幕,晩會現場登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學中文不是爲傳敎,而是爲交流
熟悉中國文化的吳偉克,特意把俄亥俄州立大學漢語旗艦工程中國中心學習基地建立在山東靑島,每年組織學生到曲阜參觀,對孔子的啓發式敎學特別推崇,而
且把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條幅挂在辦公室里,作爲他敎學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帶出的美國中文碩士和博士已近60名,離孔子“賢人七十二”也不遠了。
爲了把中文敎育引入俄亥俄州所有的學校,吳偉克付出了更大的努力。2005年至2006學年間,該州只有8所學校開設了中文課。在他的不斷推動和參與
下,2010至2011學年間,該州已有127所公立學校或地區開設中文課,學生人數從700猛增到7000,增長了10倍。
吳偉克吿訴記者,當今世界上有一種經濟全球化趨勢。但全球化不意味着要使不同的文化歸于一統,使不同的文化失去其固有的特徵,或削弱每個人對自己文化
的忠誠和熱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要做的是,開闊我們的胸襟,認眞向其他文化學習,和不同文化的人民平等對話,共創一個和諧容忍的世界。這是我希望的
未來。
吳偉克要求自己的學生,學習中文不是爲了方便把自己的東西強加於人,當文化傳敎士,而是爲了從中國文化的角度去設身處地地理解中國人,通過交流達到共
贏。因此,在中文敎學中,吳偉克創造了正在全美逐步推廣的體演敎學法。在學中文的初級班上,主要學習特定文化情景下的對話,怎樣用中文和中國人交流。課堂
分作兩類,一類是解釋課,用英語解釋語法與文化等問題;一類是演練課,全用中文,學生先在課外做好準備,然後在課堂上模仿中國生活的現實場景展開敎學活
動。學生不能打開書本,一定要背熟場景對話,包括理解並模仿行爲動作。敎師對學生的演練每天進行評分。
在這樣的敎學方式下,努力讓美國學生做到“知行合一”,不僅要“知”——理解語法及內容,而且要“行”——能迅速領會漢文化語境下每句對話的內在含義。
吳偉克在硏究生班上還特意設置了學習中國古代經典怎樣在今日運用的內容。在講解《論語》和《老子》的課上,老師在解説“道可道,非常道”時吿訴學生,
中國人早就意識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語言沒辦法完全表達內心的意思,但又不能不用語言交流,所以中國人的語言就充滿了隱喩和內含,讀者要學會“得
意”而“忘言”。對於西方學生來説,最難的就是訓練他們去“得意”,透過字面的意思,讀出中國文化賦予語詞的那個“言外之意”。而吳偉克創造的體演文化敎
學法,就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使得他的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後運用中文與中國人打交道可謂如魚得水。
泛舟湘江接受採訪
文化在推進中美兩國關係中發揮的良好作用,已越來越多地得到美國有識之士的重視。
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7月16日中午,吳偉克和本報記者泛舟湘江,遙憶千古以來在這條江上留下燦爛詞賦詩篇和雄文的屈原、賈誼、杜甫、朱熹、張栻、毛澤東……感受着這條浩蕩江水流淌的湖湘文化底藴,並與記者展開了深入對話
記者:您是英語世界中第一個榮獲“中國語言文化友誼奬”的人。30年前您爲什么會選擇中文這個專業?
吳:我大學本科是在德克薩斯大學念的,專業是經濟和語言學。我的家庭背景對我選擇經濟學也有關係。我祖父對階級鬥爭理論、工人階級權益等問題很感興
趣。在他的影響下,我從小就關注社會經濟問題,所以學經濟也很自然。但當我念硏究院時,我不想學經濟學了,也不想念語言學,而想讀文學。出于對社會的關
心,我想學中國文學,主要是想更多地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
記者:您學中文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吳:從年輕時起,我就喜歡閲讀。12歲到14歲時,我幾乎讀遍了我能找到的林語堂的所有著作,比如説,《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快樂的天才:
蘇東坡》等。林語堂的作品讓我看到了一個我不曾接觸過的世界,深刻而豐富。我從來沒有想到林語堂的作品對我一輩子有這么大的影響。它使我認識到中國對於世
界的重要性,認識到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瑰寶中極爲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記者:家庭環境可能對您的選擇也有一定影響吧,比如您提到您的祖父……
吳:對。我祖父是位很有趣的人。他出生於蘇格蘭,年輕時是個水手,大概在上世紀20年代來到美國。他27歲時還是個文盲,他決定學習,自己掃盲,因爲他覺得要在美國生活,非要有文化不可。後來,經過不懈的努力,他成了一個出版商。
我的祖父在政治上屬於激進派。他是當時一個左翼社會主義組織“世界産業工人協會”的活躍分子。在麥卡錫主義甚囂塵上的50年代,每個人都害怕被戴上
“共黨”的帽子,而我祖父在登記時,卻塡上“共産黨員”。我知道他不是“共黨分子”。但他就是要表示他不怕鎮壓,敢於表達不同的意見。後來有人吿訴我,在
科羅拉多州,全州就只有我祖父一人塡了“共産黨員”。
記者:你祖父獨立思考,敢於走自己的路,對您有所影響,是嗎?
吳:對。我覺得祖父對我影響非常大。
記者:我知道您在中文語言敎學法領域里頗有建樹,請您簡單地介紹一下。
吳:作爲一個敎語言的老師和主持語言敎學項目的負責人,有一件事値得注意,就是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也就是説,學生學了中文以後做什么。美國學生
學中文出于不同的目的。有的是出于“傳敎”的需要,傳播自己的宗敎或文化。比如説,宗敎傳敎士,他們只需要用當地的語言去翻譯他們的理念。有些人學語言是
爲了當外交官,試圖用當地的語言來表達他們政府的立場與觀點,這也近似于傳敎士。我想培養的不是以上幾類學生。
我想培養的高級中文程度的學生是這一類人:他們渴望到中國去,從事工商業,從事經濟貿易,從事文化敎育交流等活動。他們渴望瞭解中國。
我的理想是,培養能夠理解中國的學生,特別是在和中國人意見觀點不同的時候,即使不同意他們的想法,我們也應該設法理解爲什么中國人會這么想,儘量瞭
解他們的文化根源、文化視角和世界觀。我不希望我的學生到中國去指手劃腳。就語言文化敎學而言,培養出那樣的學生,是最糟糕的一種結果。
記者:中國敎育界正在進行改革,從應試敎育到素質敎育……
吳:我們已經做的和正在做的,就是素質敎育。
這是一個富有歷史意義的時期。中國正經歷着巨大的變化,就速度、深度和廣度來説,是世界上任何國家、歷史上任何時代都無與倫比的。一個美國學生要瞭解
這一點,就必須到中國去親身體驗。向普通的中國人民學習,瞭解中國的歷史與現狀。要理解中美兩種文化的不同,美國學生必須要接受訓練。許多情形,對懂中國
文化的人是明擺着的事,但對於只懂美國文化的人來説,就理解不到其中的意義。
記者:能否舉個例?
吳:比如説,中國人作東,請美國人作客。儘管兩個民族都好客,都對客人很友好,但對主人和客人的期待很不一樣。中國人講究“客隨主便”。而在美國,情
形恰好相反,主人應提供客人許多選擇,讓客人作決定。這可以説是“主隨客便”。所以當中國人請美國人作客時,美國人按照自己的文化觀看問題,覺得主人爲他
們做選擇和決定,剝奪了客人選擇的自由。而從中國主人的角度看,我做得那么辛苦,還得不到好評,抱怨美國客人不好伺候,要求太多。
當老師的應該訓練美國學生理解這種文化現象,適應中國文化。這看起來很容易,但我的美國學生做起來覺得很不容易,特別是要求他們改變立場,發自內心欣賞中國主人的行爲方式。
記者:剛纔您提到老師培訓,您有沒有打算和中國有關方面合作來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呢?
吳:當然有這樣的計劃。我們正在考慮和中國有關高校和機構共建高級語言文化學院,培訓硏究生和敎師,看看我們的“體演文化”敎學法能不能對中國老師有
所幫助。同時也正在和中國有關方面洽談,看能不能介紹中國老師來美國培訓美國的中文敎師。總之,文化敎育交流對中美雙方都有益,合作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説,中國和美國代表了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兩種力量。中國需要向西方學習,西方要向中國學習。最重要的是,
雙方都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儘量避免衝突。我深深知道如果中美兩國發生衝突,那對全世界、全人類都是一場巨大的災難。我一直都很欽佩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
的巨大貢獻。我希望更多的美國人和我有同樣的認識。我希望中國人,(也許我一個美國人提出這點不合適)也要更多地認識到中國文化、中國傳統的偉大。據我所
知,現在似乎有些人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不屑一顧。
記者:您對在湖南辦漢語橋有什么感受呢?
吳:漢語橋是友誼之橋,合作之橋。它對於肯定國外中文學生和敎中文的老師的工作成績,對於促進東西方文化的溝通和理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湖南省政府和湖南衛視在這方面的努力,舉世矚目,我很榮幸地被邀請參加第十屆漢語橋開幕式,我衷心希望漢語橋越辦越好。
記者:您對中文敎育在美國的前景有什么展望呢?
吳:中文敎育在美國正在迅速發展,遲早會成爲美國外語敎育中一門主要科目,會有更多的中小學開設中文課。我們就是要讓這個過程加快,做得更好,培養出更多的搭建中美之間友好合作之橋的下一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