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美國“孔子”吳偉克:“固執己見”的吳老師

 
作家 裘山山
裘山山(中)應邀去吳老師家作客
     
   

    最初聽到吳偉克的名字和他所從事的職業時,我以爲他是個中國人。後來見了面,才發現無論是長相還是個子,無論是血緣還是國籍,他都是個地道的美國人,英文名字是Gala lWalker。作爲俄亥俄州立大學漢語旗艦工程和全美東亞語文資源中心的主任,作爲一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漢語敎學人才的敎授,作爲一個下屬一多半都是中國人的“老闆”,他是個中國通。之所以取了這么個中國化的名字,當然是因爲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尊重。
     説起來難以置信,吳老師還在少年時期,十二三歲吧,他就讀遍了他所能找到的林語堂的所有著作,《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快樂的天才:蘇東坡》等等。可以説林語堂對他的一生産生了極爲重要的影響,他從此知道,在世界的東方,有一個雖然陌生卻深刻而又豐富的國度。後來他進入德克薩斯大學讀書,就選修了漢語。再後來他考上了康奈爾大學的博士,索性選擇中國文學作爲專業,博士論文做的是屈原硏究,因爲他想通過文學來更多地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
    但那時學漢語的人只重視文法與閲讀,,一點都不重視口語,老師認爲,美國學生學漢語能認字讀書就可以了,不必學説話,因爲“你們不可能去中國的”。老師明確説。畢竟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所以吳老師在學了若干年漢語後,在拿到了博士學位後,中國話依然説得結結巴巴。這個“後果”成爲吳老師後來從事漢語敎學時的一個訓誡,他覺得必須改變敎學理念。學漢語必須學口語,必須學習中國人的行爲文化。他要求學生瞭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爲人處世習慣,以及傳統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一句話,要讓學生學會和中國人做朋友,跟中國人打交道,與中國人共事。
    在這樣的敎學理念指導下,吳老師創立了“體演文化敎學法”,提倡在敎學中“知行合一”,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此次到該校做訪問學者,講漢語課,採用的就是這一敎學法,雖然只有短短三個月,卻感覺很有效,甚至覺得中國的英語敎學也應該嘗試這一方法。2003年,吳老師獲得了中國敎育部頒發的“中國語言文化友誼奬”,是當時美國獲得此奬的第一人。吳老師很高興,把這看成是他學術生涯里最有意義的奬項。在後來的幾年里,吳老師和他的團隊不僅僅在大學校園辛勤耕耘,學生在世界漢語橋比賽中多次奪冠,還致力于中學的漢語敎學開發,僅僅六年時間,俄亥俄州就從僅有的8所中學開設中文課,發展到117所中學開設漢語課。增長了近15倍。自1998年起,他就帶領學生在中國靑島開創了《中美紐帶》合作項目。2005年後建立了靑島中心。十多年來,先後有六百多名美國學生來到靑島學習,培養了一大批對靑島有深厚感情的海外靑島“粉絲”。去年(2010)該項目獲得了靑島市政府的琴島奬。
    其實我對吳老師的敬佩,還不在于他對漢語敎學的特殊貢獻,而在于他的“固執己見”。
   美國學生學中文有各種不同的目的。有的是出于傳敎的需要,傳播自己的宗敎或文化。也有的是爲了當外交官,出于政治的需要,他們試圖用當地的語言來表達他們政府的立場與觀點,這也近似于傳敎士。但吳老師想培養的不是這樣的學生。
   “我的理想是,培養能夠理解中國的學生,特別是和中國人意見觀點不同的時候。旣使我們不同意他們的想法,我們也應該設法理解爲什么中國人會這么想,儘量瞭解他們的文化根源、文化視角和世界觀。”吳老師這樣説:“我總是敎導我的學生,到中國去,不是去敎導中國人應該怎樣生活,而是去儘量學習,去理解另一種文化,反過來加深對自己文化的瞭解,甚至對自身的理解,從而創造一個和諧和容忍的世界。我不希望我的學生到中國去指手劃腳,指示人家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就語言文化敎學而言,培養出那樣的學生,那是最糟糕的一種結果。”
   一句話,他要培養中國人的朋友,而不是敵人。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贊同他的觀點,他因此與人發生過爭執,甚至因此失去了一些贊助。但他“固執己見”不爲所動。今年元旦,在當地的新年聚會上,他發表了題爲《中國是美國生活的一部分》的演講,更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一觀點,我看了他的演講文稿被深深打動了。他從自己去中國的親身感受説起,鮮明地反駁了一些美國人把中國作爲負面形象宣傳的做法。
   其實吳老師的“固執己見”,恰恰源于他對多元文化的開放包容的心態,還有他超前的思維方式。或者説吳老師的固執和包容,來源于他對世界大同的理念。他認爲中美雙方要互利雙贏,要把一方的成功看作另一方的勝利,要在美國的敎育中大力加強中國語言與文化的分量。他不斷地設想出新的敎學方式,每天都有很多新念頭,對新生事物的敏感,絲毫也不像一位已經66歲的老敎授。
吳老師的開放包容,也體現在他的家庭中。他在家里一點兒也不固執己見,很尊重家人,可以戲言説,他很尊重“其他國家的人”。因爲他的家是個國際家庭,太太野田眞理是地道的日本人,女兒清菊是地道的中國人,小小一家三口容納了世界上三個很有影響的國家。最初我聽到介紹時很是驚訝,忍不住説,哎呀,這不是三國演義嘛。吳老師的同事李老師説,no,三國演義里成天打打殺殺,分分合合的,吳老師一家可是其樂融融,非常和諧的。儘管他們三個人説着各自的語言,每人都會兩門以上,吳老師是英語和漢語,夫人是日語和英語,女兒是英語和日語。當然,女兒是最強的,女兒還同時在學中文,目前已經能夠説基本的中國話了。
    後來我應邀去吳老師家作客,一進去,就感覺像走進了一個東亞作品展廳,甚至比展廳還過份,墻上幾乎沒有空白,挂得滿滿的,繪畫作品,書法作品,攝影作品,以及各種大大小小的藝術品,讓人目不暇接。其中比較多的是中國畫,有山水有人物,然後就是日本書法和繪畫,還有中日兩國的一些民間飾物。我掃視一圈兒,反倒沒發現有美國的什么作品,只有一面墻上挂着家人的照片,從那里可以看出主人的身份。
    我們去作客,吳老師的夫人野田眞理親自下廚爲我們做日本拌飯,色彩漂亮,味道也好。同事們都叫野田眞理的英文名字瑪瑞,我卻叫不出口,更願意叫她老師。因爲我實在是欽佩這位日本女子,她不僅僅博學(已是正敎授,這在美國很難的),不僅僅能幹(任東亞系系主任那),不僅僅賢惠(相夫敎子操持家務),也不僅僅美麗(這個無須解釋),關鍵是非常謙和,溫柔,善於爲他人着想。一個小小的細節就可以看出,我去作客時沒什么可送的,就拿了從國內帶去的兩個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送給她,她很驚喜地接過來,提出與我合影,合影時還將那個小東西拿在手上。後來我發現,她家里這樣的小工藝品很多很多,讓我汗顔。
   我在吳老師家四處瀏覽,最感興趣的還是他家人的照片。吳老師一一給我介紹,最後指着正中的一張地圖照片吿訴我,那就是他出生的地方,美國科羅拉多州,那里是山區,滋養着他的童年。所以他至今喜歡住在靠山的地方。由於哥倫布是平原,他就把家安在了靠近山林的地方,他們家四周都是高大的遮天蔽日的樹木,常有野生動物出沒,鳥叫更是此起彼伏,還有貓頭鷹雄踞其中。以致影響睡眠。但吳老師很喜歡這里,他就是從這里一次次出發,去中國,去那個他從少年時就開始關注熱愛的國家。
   我很幸運認識能這樣一位美國老師,和他的國際家庭。
    2011-6-23,中國成都

 
美國“孔子”吳偉克: 吳敎授的主要貢獻
美國“孔子”吳偉克:“我不希望學生到中國去指手劃腳”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