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陸一靑1990年赴美留學,第二年兒媳浦瑛以陪讀名義抵美。當時兩人靠打工維持生活。以後,生了兩個孩子,她只能留在家里。這時,兒子旣要讀書,又要打工,兩人生活都比較清苦。待孩子大一點,兒媳急着去找工作,擔任了《世界日報》記者,從此與報業有了接觸和瞭解。她發現自己所在地俄亥俄州華人不少,但沒有一份中文報紙,因此産生了辦報的念頭。她向幾位比較要好的朋友袒露心思,當即得到大家的支持,於是在一起商討策劃並着手籌備。
一個華人要在美國創辦一份中文報紙,白手起家談何容易?資金、場所、注冊、人才、經驗······這些都是起碼條件缺一不可。浦瑛是一個有魄力、有闖勁的女性,自己定下了目標,就一鼓作氣去干。她決定以我爲主,靠朋友幫忙。資金哪里來?用她的話説:靠“朋友銀行”解決。當大家知道這個上海來的女同胞,要在本地區辦中文報,都拍手叫好,紛紛慷慨解囊,而且是無限期、無利息地支援。接着租用了工作場所、落實了印刷渠道,再進行注冊登記。她自己一個人身兼社長、總編、記者等數職,邀請了幾位志同道合、具有獻身精神的朋友一起合作。當時確定用附近的伊利湖定名,稱《伊利華報》。2002年11月23日創刋號終于在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誕生了。華報的出版,在當地華人中引起了較大反響。
第一炮是打響了,要確保每月準時出版並不輕鬆。因爲,在美國民間辦報,都只能是免費贈閲的,所需一切開銷要靠廣吿收入或資助。所以要將報紙長期辦下去,除了要努力採訪獲取稿源、信息外,還得不斷爭取廣吿資助。一面要精心排版編輯,保證報紙質量,一面還要到處奔走,求各方幫忙,連發行送報都得自己親自出馬。所以,她整天就像機器人似的忙個不停,幾年里車子就開壞了八輛。但她覺得只要華人喜歡這張報紙,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
如今,《伊利華報》已堅持辦了整整十年。這十年她和她的同伴化了多少心血是無法估量的。現在確保每月出兩期,每期24版,發行量也超過一萬五。在美國東部地區,已成爲華人不可或缺的報紙。因爲,它不僅爲華僑、華人瞭解當地社會、熟悉同胞生活狀態提供信息。同時也及時傳遞祖國建設發展的情况,爲弘揚中華文化、維係同胞鄉情發揮着重要作用。華報還常爲國內企業和在美僑胞雙向投資發揮橋樑作用。由於浦瑛過去干過工會工作,所以還經常以華報名義組織各種球類、鋼琴比賽、開展歡度中華民族的節慶活動,以豐富華人生活,團結僑胞群體,因此華報在當地人氣越來越旺。
《伊利華報》現在已傳遍美東地區,浦瑛這個來自上海的女士也因此出了名,大家都説她是一個女強人。因爲當地和周邊的一些重要活動場合,都有她的身影。她經常與周圍的一些州、市政要和社會團體領導接觸,連布什夫人也與她合影。國內新華社等媒體也和華報建立了聯繫。在迎來華報創刋十周年之際,我國駐紐約總領事孫國祥大使特地爲《伊利華報》親筆題字:“服務當地華人社區,促進中美文化交流”。
兒媳浦瑛十年辛勤建樹終于得到各方的肯定和認可!
本文作者
陸可琦 2012年10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