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匹兹堡及各地消息

 

旅澳華人畫家:圓珠筆畫中國名人和澳洲名勝

(滕飛圓珠筆畫原創奉獻)《騰飛澳大利亞華人通訊社》

 

張大千

    張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堂。
   他是四川內江人,祖籍是廣東省番禺,張大千于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城郊安良里(現市中區公園灣半坡井)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
   是中國著名的潑墨畫家,書法家。
   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遊歷世界,傳播中國書畫藝術,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譽爲“東方之筆”。
   他與二哥張善孖兩人,創立了“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巨匠。
   其畫風猶如于右任、李志敏的草書飄逸出塵、意藴無窮。
   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
   後旅居海外。其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爲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
   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畬齊名,故又並稱爲“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
   他又與黃君璧、溥心畬以“渡海三家”齊名。
   他在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爲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
   張大千于1983年4月2日逝世。
   他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儒、郞靜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畫家畢加索交流切磋。因此聲名遠揚,在世界畫壇具有一席之地。
   現在這幅張大千像,應該是晩年時的鏡頭。
   在參考此老照片時,作了再創作加工,背後的樹叢山林,是我添加上去的。亭子,欄杆等也稍作改動。
   希望能體現出張大千的飄逸祥和神態。
 

張善仔

   介紹了張大千。那就不能不介紹他的二哥:同樣是大畫家的張善仔。
   張善仔生於1882年,1940年逝世。
   他是海內外聞名的畫虎大師。名澤,字善。亦作善子,又作善之,號虎痴。
   少年從母學畫,曾拜李瑞清門下,1917年與大千一起東渡日本。
   回國後曾任上海美專敎授,並與八弟“大千”同寓上海,有“二雅”之稱。
   兩兄弟均精鑒賞,富收藏。並與黃賓虹、馬企周等八人組織“爛漫社”。遊歷名山大川,攀登三山五嶽,並曾三游黃山。
   抗日戰爭後,張善仔赴美國舉辦畫展,組織募捐。回國後逝世于重慶,年僅58歲。
   張善子善畫山水、花卉與走獸,尤以畫虎作品精妙神韻聞名于世。並畫 有《金陵十二釵圖》(實爲十二頭老虎),還各摘録《西廂記》詢句題之。如“臨去波那一轉”,“怎不回過臉來”,以寓美人如猛虎之意。
  張善子在世時,許多人爲得到他一幅虎而費盡心機,因其異常珍貴。現代書畫市場形成後,張善子的虎畫自然成爲交易對象。
   1986年最初由蘇富比拍賣的一幅張善子的《雙虎》圖軸(約4.26平呎),價格達1.6萬港元。1989年拍賣的同樣尺寸但畫面不同的《雙虎圖》軸則達到4.2萬港元。1990年虎畫《群虎》是4.62萬港元。在1994年3月27日的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他的《猛虎呑日》圖,則一舉創下歷年拍賣最高記録。
  抗戰時期,沿海各大城市的美術工作者紛紛內遷重慶,使重慶美術界迅速興旺起來。中華全 國美術協會等全國性美術團體有5個之多,有影響的美術展覽頻繁,爲抗日宣傳效果顯著。
   抗戰時期他把國畫運用于宣傳抗日,而且收到良好效果的,就是著名畫家張善子 和張大千兩兄弟。
   張善子善畫虎。爲了能隨時觀察虎的形態、習性,便于對虎寫生、描畫, 他曾住在蘇州網師園時,家里精心養了一只虎,自號“虎痴”,人皆尊其爲“虎公”。


  張善子宣傳抗日救亡的國畫多取材于中國歷史上的愛國故事和愛國英雄人物。如《蘇武牧羊 》、《精忠報國》、《文天祥正氣歌圖》等。他創作的《雙馬齊驅》圖,熱情表現和稱頌國 共合作。
   而對當時日本飛機狂轟濫炸重慶,張善子把憤恨凝諸筆端,畫了一幅猛虎撲日圖。 圖上正畫的是28只斑斕猛虎,奔騰跳躍,正撲向一絲落日。老虎象徵着當時中國的28個行省 生氣勃勃;落日代表日本,奄奄一息。
   此畫題爲“怒吼吧,中國!”並在畫的左下角題道: “雄大王風,一放怒吼;威撼河山,勢呑小丑!”充分表達了全國人民堅決打敗日本帝國主 義的氣慨和決心。這是一幅宣傳民族精神、鼓舞抗戰士氣的優秀國畫。
   當時的時事評述:張善子的抗 日內容的國畫,是美術界在國畫形式上開抗日宣傳畫先河的作品。
  1938年底,張善子在周恩來、林森、許世英等人的贊助下,帶着自己和其弟張大千的作品共 180多件出國舉辦畫展,募集抗日捐款。先後在法國、美國展出,歷時約兩年,舉辦100多次 畫展,共募得捐款20余萬美元,全部寄回國內支援抗戰。
  1940年初,美國空軍上校陳納德率美空軍志願隊援華作戰,張善子嘉其行,畫《飛虎圖》贈 陳納德。陳即將志願隊改名爲“飛虎隊”,並按《飛虎圖》做了許多旗幟和徽章分發部下, 以鼓舞戰士。後來“飛虎隊”在華作戰十分勇敢,連連重創日機,日軍飛行員聞風喪膽。 陳納德對《飛虎圖》原圖更加珍惜,視同拱璧。現該圖藏于美國國家博物館。

 

 

辜鴻銘

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湯生,字鴻銘,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爲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
    祖籍福建省惠安縣,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
    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杰”。
    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西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獲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
    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並産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辜鴻銘(1857-1928)出身于華僑世家,十三歲即赴歐洲求學,十餘年中游學于英法德意諸國。
    歸國後長期擔任張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曾官至清廷外務部左丞。
    他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國文字,尤其擅長英文寫作,被孫中山、林語堂推爲中國第一。
    1915年,辜鴻銘在北京出版了《中國人的精神》(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一書,漢語題名“春秋大義”。不久即被譯成德、法、日等多種文字出版,一時轟動東西洋,在德國甚至掀起了持續十幾年的“辜鴻銘熱”。
 
 

 

聖保羅大敎堂(St Paul's Cathedral)

   聖保羅大敎堂位于墨爾本市中心,斯旺斯頓街和弗林德斯街的東北轉角,弗林德斯火車站的斜對面,于1880年奠基,1891年竣工。
   1932年,敎堂又加了3根尖塔,使它看起來更加雄偉。它是澳大利亞聖公會墨爾本敎區的主敎座堂,也是墨爾本的重要地標。
   聖保羅座堂(大敎堂)由英國建築師威廉·巴特菲爾德設計,採用的是哥特式的復古建築風格,是墨爾本最早的英國式敎堂,其嚴肅的灰色外表中包含着金碧輝煌。此敎堂也是墨爾本市區內最著名的建築,它之所以聞名還因爲它是以藍石砌成的,而且墻壁上有着精細的紋路。
   聖保羅大敎堂是免費開放的,敎堂的大門非常有厚重感。
   每逢聖誕夜,紅衣大主敎,會在進門處與信徒們見面。
   我在二十年前也進去見過當時的紅衣大主敎。聖公會是英國從天主敎脫胎而來,很多方面與天主敎相似。可以説是英國的天主敎。
   多年前我在畫一套墨爾本景點(包括市政廳,展覽中心,派翠克大敎堂,火車總站等)時,也畫過聖保羅大敎堂,但已爲友人收藏。
   因此今再畫大敎堂時,就選擇不同的角度。希望能表現出大敎堂的宏偉與壯嚴肅穆。
 

墨爾本聖派翠克大敎堂

    上次畫了一幅職位最高:紅衣主敎所在的聖保羅大敎堂。這次畫一幅南半球最高最大的敎堂。
   墨爾本聖派翠克大敎堂,位于墨爾本市聖派翠克公園旁邊,是19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哥德式建築.敎堂內有豐富的工藝作品收藏,包括細緻的彩繪花窗玻璃;巧奪天工的木雕及石匠工藝,都突顯出天主敎堂的宏偉與莊嚴。
   大敎堂是1863年由著名英籍建築師威廉華德爾jqk William Wardell ]所設計,1897年10月正式啓用,而敎堂三座尖塔一直到1939年才完成,以紀念天主敎會在維多利亞設立百年。
   歌德式建築的尖塔高103公尺,充分展現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與華麗。
   聖派翠克大敎堂是墨爾本也是南半球最大最高的天主敎堂。這座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大敎堂,大部分用靑石建成。
   1897年10月敎堂正式啓用,但敎堂三座尖塔直到1939年才完成。
   這個敎堂我過去也曾畫過,已為友收藏。這次再畫就換了一個角度。
   但自己感覺,第一幅的角度是氣派最宏偉的。這一幅的流水沒有第一幅動感似地汩汨流水不斷迎面而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