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匹兹堡及各地消息

 

一代文俠曾慧燕:時代記録者 歷史見證人

 

 Original 崔淼淼 世界華人

 
  她生於廣東吳川書香門第,祖上懸壺濟世、恩澤一方。她自幼遭逢家變,命運多舛,備受歧視,卻逆流而上、迎風搏擊。她的人生充滿苦難,也充滿抗爭。她把讀書看作“最幸福的事”,卻連連飽受失學之苦,求學歷程異常艱辛。她要扼住命運的喉嚨,她説:“我有100個理由變成一個壞人,然而一直努力做個好人,痛苦是我的財富,不被苦難擊倒,勇敢戰勝困難。她從少女時代立志做記者,以筆爲器,主持公道,守護良知、捍衛眞相。她從廣東移居香港,幾乎流落街頭,沉入人生谷底,沒有學歷,沒有背景,靠才華勤奮,憑一支筆闖天下,自1980年至1988年,先後任職香港五家大報。1983年獲“香港最佳記者”、“最佳特寫作者”、“最佳一般性新聞寫作”三項大奬,打破歷屆得奬紀録;1984年當選“香港十大杰出靑年”,爲中國大陸新移民首位得奬者;1985年當選“世界十大杰出靑年”,爲香港首位新聞從業者獲此殊榮。1988年,她在香港紅透半邊天之時,急流勇退,遠赴美國圓她從小失學的讀書夢。1989年8月獲聘爲台灣聯合報系美加新聞中心特派記者,2002年轉職聯合報屬下北美世界日報,前後共28年,發表近三千萬字報道,是採訪過兩岸三地最多名流政要的華人記者。她曾採訪1982年桂林空難、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英國女皇伊麗莎白訪華、中英兩國關於香港問題談判、全國人大、政協(簡稱兩會)首次向港澳記者開放採訪、香港基本法起草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新聞報道,被稱爲“近二三十年中國最重要的歷史記録者之一,堪稱兩岸三地的文俠”,她被公認是全球報界華人女性媒體人的佼佼者之一。她的文章被海內外各大報刋廣泛轉載,收録在《中國當代新聞文學選》等幾十部書籍,她的事迹被海內外一百多家媒體報道,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輯的《香港滄桑──紀念香港回歸10周年——香港著名女記者曾慧燕》。2006年因爲出色表現和專業素質,對社會問題大膽進言、參與公共事務、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而入選“全球百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2017年獲美國中國戲劇工作坊“跨文化傳媒貢獻奬”;2018年獲美國聖約翰大學亞洲硏究所華美族硏究會“卓越貢獻奬”;2021年獲華美族移民文學佳作奬,以及海外華文著述獎新聞寫作評論佳作奬等。
  她是勤于筆耕的多産記者、作家,每日筆耕至少兩三千字,38年來至少寫了近三千萬字。任職世界周刋八年多、每周採寫一個人物專訪或做一個專題報道,撰文八千字到一萬字,以平均每月發表三萬字計,一年就是36萬字,八年就是288萬字。她是香港作家協會首任理事,紐約華文作家協會資深會員、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會員、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創會會員。她筆下的人物傳承史記遺風,求實而傳神。她的每一部書出版皆會洛陽紙貴,一書難求。重要著作包括:《外流人材列傳》;《在北京的日日 夜夜—中英談判我見我聞》;《一蓑煙雨》;《飛花六出》(合著)、《中國大陸學潮實録》等;曾撰寫《大城小景》、《外流人材》、《杰靑園地》、《路漫漫》、《人在紐約》、《慧言燕語》、《人間煙火》等十餘個報刋專欄。多年來,她活躍在紐約華語文化圈舉辦的沙龍和聚會,是人稱“燕姐”的“大姐大”。她慧言燕語、俠骨柔情、寵辱不驚,樂當歷史見證人、時代記録者。
   她就是在紐約華人社區廣受愛戴敬重的傳奇人物、著名媒體人、世界十大杰出靑年、作家、人稱“燕姐”的曾慧燕。
採訪問題:
1.你當年在香港炙手可熱,各大報都在爭相挖角,在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又是什么因緣際會促使您放棄香港的一切來到美國呢?
燕答:因爲我少年時適逢文革,因家庭出身問題被剝奪讀書權私,飽受失學之苦。感謝香港讓我重新建立自尊自信,並能有所成就,但我深知“高處不勝寒”,希望急流勇退,赴美深造,一來希望學好英文,在新聞行業有更大作爲;二來希望一圓自己重返校園的讀書夢;三來當時個人感情受重創,需要自我療癒。

2. 您在媒體的輝煌成就有口皆碑,不僅1983年獲“香港最佳記者”、“最佳特寫作者”、“最佳一般性新聞寫作”三個大奬,打破歷屆得奬紀録;1984年又當選“香港十大杰出靑年”,爲中國大陸新移民首位得奬者;1985年再次當選“世界十大杰出靑年”,爲香港首位新聞從業者獲此殊榮,您也曾説過因爲歷史政治原因,自己沒有學歷,沒有背景,可是您卻取得這么多常人不敢企及的杰出成就,您覺得自己憑藉的是什么呢?
燕答:我與別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于我而言,新聞事業不僅僅是一門職業,它還是一種召喚。別人把做記者當成職業,我把它當成使命及事業。我全副身心投入,以誠待人,重諾守信。我很容易取得採訪對象信任,願意讓我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挖掘一些不足爲外人道、有血有肉的故事。我盡最大努力認眞寫好每一篇文章,總是用“文章千古事,得心寸心知”來要求自己,力求準確做到最好,不管大小人物,地位高低,平等對待每一位採訪對象,寫好每一篇新聞,從不馬虎了事。所以台灣中國時報駐紐約特派員王良芬本來服務我的對手報,但她由衷稱讚我採訪新聞“沒有大細眼”,一視同仁。
   正因爲自己沒有學歷,沒有受過新聞專業訓練。我以勤補先天性的不足,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無論採訪任何新聞,當時香港有幾十家報紙,我每採訪一則新聞,第二天見報時,找來所有的報紙,比較他報記者的報道手法,看看別人有什么地方比我寫得好的,有比較才有進步!通過這樣的比報,我進步神速。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曾家祖上是馳名一方的名醫世家,祖父曾明德苦心孤詣將二百餘年民間驗方,硏製成四種骨科良藥,首創用中西藥結合硏製成藥。1978年曾明德以古稀之年用毛筆寫下《骨科常識治療手冊》,在“自述”中說明接骨秘方是乾隆年間由詠春三娘徒弟洪煕官發明,歷代衣鉢相傳,至今已二百多年。曾慧燕自幼由祖父母撫養長大,祖孫情深意篤。祖父常愛念叨:“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招人妒是庸才。”


圖:曾慧燕與祖父母,祖父曾明德是一代名醫。
   父親曾匡南生前曾任職吳川市梅山中學校長,後因醫療事故意外猝逝,曾慧燕設立敎奬學金,作爲對父親的紀念。曾慧燕一度被聘爲吳川市梅山中學榮譽校長,應邀回校視察,受到校方熱烈歡迎。曾匡南桃李滿天下,門生遍及世界各地,一位譚姓學生,多年後依舊記得恩師當年雪中送炭的救命之恩。


圖:曾慧燕父親曾匡南畫像。
   曾慧燕早在襁褓之中,父親就成了“右派”,被發配靑海柴達木盆地勞動敎養。身爲澳大利亞歸國華僑的母親,在巨大社會壓力下, 懷着對愛情的幻滅和一顆破碎的心,忍痛與父親辦了離婚手續,遠走高飛。年幼的曾慧燕從未嘗過父慈母愛的溫暖,特殊年代讓幼小的她過早嚐盡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雖然天資聰穎、出類拔萃,卻因家庭成分被迫輟學,城鎮所有學校都對她關上了大門。“我要讀書”的念頭,幾乎讓她發瘋。爲了讀書,她每日跋山涉水、風雨無阻到鄉下學校讀書。在惡劣環境下,“我要讀書”的信念支撑着她,她視痛苦爲財富,門門功課名列前茅。好不容易盼到升初中考試,祖母卻在前一天服藥自殺。她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讀書夢再次破滅!失學三年後,歷經千般曲折,萬種艱難,年少的曾慧燕終于走出逆境,如願以償繼續學業。她堅信“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她如飢似渴地讀書。她慶幸遇到爲她挺身而出的貴人,看到人性的光輝和暖流,堅定了她要做一個好人的信念。


圖:曾慧燕母親是澳大利亞歸國華僑。

 


圖:曾慧燕生命中的貴人—麥屋小學前校長陳國英,是他的正直善良,令燕姐始終沒有對人性失望。

 


圖:生命中的伯樂彭熾恩師贈我墨寶(攝于2018年11月18日香港感恩之旅)
 

採訪問題:
1. 我讀了您寫年少往事的文章,能感受到那種走入絶境的無助和悲傷,如今回望那段時期,最無法釋懷的是什么呢?
燕答:那段經歷對我來說是銘骨銘心的,頗有「往事不如煙,那堪回首」的感覺。當時我生活在一個外憂內患、令人窒息的環境中,我不但缺乏家庭溫暖,在社會上也是一個多餘的人,不能上大學,不獲正式分配工作,只能做臨時工。我的靈魂深處已染上沉疴,對一切生存的東西均感厭倦。如果不是不忍心令相依爲命的祖母沒有指望,或許我早就不在人世了!我最無法釋懷的是,小小年紀受盡歧視,被拒于校門之外。對於過去的一切,我始終抱着無限的憂鬱和感傷。

2. 您曾説過回想當年的經歷至今依舊感傷不已,但您慶幸遇到了挺身而出的貴人,也堅定了您做一個敢爲正義和良知代言的人,其實在您後來的記者生涯中,也遇到過改變您命運的貴人。我記得您曾説過:“我有100個理由變成一個壞人,然而一直努力做個好人。”正如您所説他們讓您看到人性的光輝和暖流,您覺得在您人生不同階段最重要的貴人有哪些?
燕答:我幾乎在人生各個階段都歷經磨難,但最後都遇到貴人,每個貴人都有很長的故事。
   我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是麥屋小學校長陳囯英先生。
   1968年我實際上只是小學讀了三年級,就糊里糊塗“畢業”了。因1966至67年,由於遇上文革和武斗,四、五年級基本沒好好讀過書。1968年學校通知我們去領畢業證,並發了一張升讀初中的申請表格要我們塡寫,不用考試,而是要居民委員會推薦,我是“黑五類”子女,沒有通過「政審」,被變相剝奪了讀書權利,鎮里所有學校對我關上大門。
   我失學一年多,由於太想讀書了,1969年冬,我被迫到附近農村的麥屋小學揷班讀六年級,沒幾天就接到學校文革委員會主任通知,說發現我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黑五類分子,要我第二天不能再來上學。
   我滿肚子委屈一路哭着回到家中,沒想到該校校長陳國英不顧自己戴着“走資派、當權派的帽子“靠邊站”,爲我拍案而起,力爭我繼續在該校讀書的權利,並不顧自己安危,表示如果不讓我回校讀書,他就罷敎。陳校長雖然被打成當權派,但他在當地村民的威信非常高。他並為我背書,表示由此引起的一切後果由他承擔責任。
   第二天,陳校長親自來我家,勸說我返校讀書,本來我覺得被人「掃地出門」很沒面子,但又不忍辜負他為我拍案而起的好意。
   陳校長當年見義勇為的良知和善行,令我在黑暗中看到人性的光輝,輝映了我的人生,鼓舞我勇往直前,終其一生難以忘懷!這也是此後我多次遭逢醜惡人性打擊,始終沒有對人性失望的原因之一。
   我在麥屋小學讀了九個月,1970年畢業考試全校第一名,但在全縣升初中統一考試的前一天,我的祖母服藥自殺,耽誤了我翌日的統考。盡管家人都勸我放棄讀書,但我堅信“知識就是力量”,我用貝多芬的話鼓勵自己: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向它屈服。到了翌年,即1971年我以社會人士身份參加全縣初中統一考試,儘管成績優異,仍被拒之門外。
   吳川縣招生辦公室負責人、鎮委宣傳委員湯成然先生,成爲我生命中的又一位貴人。
   我寫了一封陳情信寄給招生辦公室,當時也沒人吿訴我負責人的名字。信發出幾天後,我到招生辦求見負責人,沒想到湯誠然先生居然接見了我,他首先問我信是誰執筆的?我說是我寫的呀!他有點驚訝地說:如果信是你寫的,你的知識水平實在太高了,我還以為是大人幫你代筆的。他叫我三天後再來找他。他當時對我說話的態度和藹可親,讓我在絕望中看到一絲曙光。他後來對別人提起,非常敬佩我年紀輕輕,就寫出這樣一封高水平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申訴書。
   事隔多年,據吳川二中楊志群校長回憶,“文革”期間沒有普及初中,名額緊缺。因“僧多粥少”,在取生過程中排斥出身不好的考生。1971年初中招生時,因曾燕(後名曾慧燕)“家庭出身不好”,居委會沒有推薦她,學校討論招生名單時也不敢録取她。她升學考試成績特別好,數學滿分,語文90多分,但公佈録取名單時她落榜。參與招生的梅菉鎮鎮委宣傳委員湯成然認爲,“曾燕雖然家庭出身不好,但成績好,表現也好,按照黨的政策應該録取她。在討論能否録取她時,“爭論更爲劇烈,參加招生的各校長和招生辦等人大多數不同意録取她。
   “湯誠然眼看這名品學兼優成績突出的學生失去讀書機會很可惜,他耐心說服吳川縣二中領導,請二中領導將曾燕的檔案資料帶來學校。當時吳川縣二中是縣、鎮雙重管理的縣屬完全中學,縣二中這位老同志也尊重當地黨委的領導,便把曾燕的檔案資料拿回學校。”
   “由於鎮黨委湯誠然的堅持和反復闡明自己的觀點,最後,勉強録取她,録取的學校是吳川縣二中。”
   楊校長還説:“曾燕有幸遇上執行黨的政策、重視成績和表現的鎮委宣傳委員和縣立中學校長,她才能有驚無險地跨進初中、高中的大門;若遇着執行政策有左傾或者怕承擔風險的黨委宣傳委員和中學校長,她是不可能被録取的。”
 

  因此我才知道,楊志群校長是我生命中的另一貴人。他在陽江當過十多年中學校長,十分理解學生求學的心情,也感到湯誠然的精神可貴難得,最後拍板讓二中録取了我。後來我以應屆畢業生升讀高中時,盡管考試成績優異,報讀第一志願學校一中時仍被拒之門外,幸得二中再次收留了我,並因此召開全校敎師會議討論決定我的命運,各科老師均為我說好話,最後仍由楊校長一錘定音。我艱難曲折的求學經歷,眞是可以寫成一本厚厚的求學記。
   我對湯誠然先生和楊志群校長的幫助,始終心存感恩,終其一生,沒齒不忘!因爲在人生的關鍵時刻,他們展現人性的光輝,爲一介弱女子拍案而起,及時施援,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後半生的命運,也成爲輝映我在荆棘滿途的人生道路上、排除萬難一往無前的動力。

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
   她堅信天無絶人之路!用筆去闖開人生之路。她的文采她的文字接二連三被一個又一個“伯樂”所發現,她進了報社、踏上了坦途、有了自信,卻仍勤奮、謙卑、眞誠而敬業。她一生中轉戰香港《中報》、《香港日報》、《快報》、《新報》、《天天日報》、台灣《聯合報》,以及北美《世界日報》。高産快手的她,僅在2002年至2011年于《世界週刋》工作的8年中,便平均每週寫報道高達八千至一萬字。一個像受到詛咒般有着噩夢和厄運的少年,正是憑藉不屈服命運的安排,而成爲人們眼中“走運”的“紅人”、“大姐大”式的“燕姐”。她一再強調:“最幸福的事是讀書”;要像貝多芬所説的那樣,“扼住命運的咽喉”。她講得最多的,仍是“爲歷史做見證”。
 


圖:“最佳新聞從業員比賽”頒奬儀式1983年

 


圖:“香港十大杰出靑年”頒奬典禮上,接受香港布政司夏鼎基爵士頒奬1984年12月1日

 


圖:當選“香港十大杰出靑年”邀請彭熾恩師出席頒奬典禮1984年


採訪問題:
1.香港“當年最佳記者”是香港新聞界最高榮譽,你參加“最佳新聞從業員比賽”,在新聞、經濟、體育共九個奬項中,一人囊括三個主要新聞奬項,當時香港中文報刋有五十多家,你非科班出身,如何能在衆多參賽者中脫穎而出?

燕答:我參加“最佳新聞從業員比賽”,其實是無心揷柳。因爲我1982年4月才入行做香港新聞,採訪主任彭熾先生是我的另一位貴人,1983年我出道一年,他就「自作主張」幫我遞交參賽表格,並幫我挑選參賽文章。我雖非科班出身,但報導能抓住重點,沒有廢話和鮮少贅字,很多讀者稱讚我“文筆流暢優美,文字生動活潑,擁有大量忠實讀者”。
一般寫新聞的記者,都做不到“軟硬兼施”,寫慣了一般性新聞的,往往很難寫好軟性報道,而我則兩者皆宜,寫新聞能掌握重點、突出亮點,寫特寫擅畫龍點晴,並以擅寫有人情味、趣味盎然的文章見長。

2. 從業38年,您一直潔身自愛,從不爲利益放棄自己原則。您曾説過,38年間,您從未收受過任何“紅包”,也曾拒絶過稿酬豐厚請您爲其寫回憶録或者自傳的邀約,人們都説燕姐有守有爲,那您拒絶利益誘惑所秉持的職業原則又是什么?
燕答:這是我對自己職業操守的要求,旣然選擇了新聞事業,新聞記者的職責就是通過追求眞實,提供關於事件和問題的全面公平的叙述,達到啓蒙公衆的目的。不為任何政治勢力或私人利益左右,堅持客觀公正、不偏不倚的原則。
為了保持報導獨立性。新聞記者必須避免任何表面或實質上的利益衝突。旣不應該收受東西,也不應該參加任何看起來有可能傷害他們正直性的活動。這樣才能贏得採訪對象的尊敬,理直才能氣壯。

3.您的記者生涯在外人看來是一路風生水起,您是否也經歷過低谷期或者事業瓶頸期,是否産生過倦怠?如今智能手機時代,您也順應時代潮流,開設了微信公衆號,是嗎?
燕答:我的記者生涯外人表面看來以為我很順利,其實箇中辛苦不足為外人道。香港很多記者都是科班出身,他們很多都是同學或師兄姐,畢業後到各報社謀職,多少都互相聯系、互通消息(除了獨家新聞)。我剛入行時完全沒有任何背景和社會關係,只能單打獨斗,甚至被孤立。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寬恕》,提到我如何被師姐捉弄的辛酸經歷。
   幸好,當記者是我從少年時代就有的志向,一直覺得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我做了38年的新聞工作,絲毫沒有産生倦怠之感。
開公衆號要感謝一位讀者朋友張先生,由於我以前不重視自己的文章,因爲除了休息天,每天都寫,太多了沒有系列收集。很多朋友經常跟我提到對我的某些文章印象深刻,我自己卻沒有留存。朋友幫我開了「慧言燕語」和以我名字命名的公衆號,「慧言燕語」主要是發表一些我和別人的評論文章,現在被禁言了。「曾慧燕」主要是整理發表我的舊文,其中主要分為「人物專訪」和「專題報導」兩部分,另外我根據文章的內容,又分了幾個欄目,包括「慧眼看世界」、「人物春秋」、「人間煙火」、「慧眼燕藏」、「書香燕語」及「時代故事」等,由去年6月中旬開始 ,目前已收錄了三百多篇文章。最近兩篇文章,一為《美國女神藝術博物館 捐贈中國國寶昭陵六駿百年拓片》(原題為《昭陵六駿百年拓片要回家 艾倫趙瓊捐贈國寶譜佳話》),以及另一篇《全美華人大會盛况空前 獲奬者實至名歸》,先後均獲中國國內一百多家主要媒體轉載。

歷史見證人 時代記録者
   曾慧燕曾寫道:問到我記者生涯中最重要的採訪經歷,生正逢時,自1980年8月成爲記者以來,我有機會採訪許多名人政要,也挖掘許多“小人物”有血有肉的故事,更有機會採訪過許多重大新聞,但最重要的,當數爲時兩年的中英兩國政府談判香港前途問題。1982年4月1日,我在衆多應徴者中脫穎而出,獲聘任香港快報記者,尙不足一月,發生震驚一時的桂林“四二六”空難事件,採訪主任彭熾不拘一格選人才,大膽派我奔赴廣州採訪這個“大新聞”,那時眞是初生之犢不怕苦,我表現出色,屢獲獨家。以致同年9月獲賦予重任,開始爲時兩年的赴京採訪中英兩國政府對香港前途、九七回歸問題的談判。之後更有當時盛極一時的博益出版社主動邀約,促成拙著《在北京的日日夜夜—中英談判我見我聞》的出版。中英談判萬方矚目,台前幕後風起雲涌。在這次歷史性事件中,我有幸“見人所未見,聞人所未聞。”積累兩年北上採訪心血,寫下“一本觸覺敏鋭、文采飛颺的深入報道,一本充滿趣味的珍貴歷史資料”(出版人語)。這的確是我38年採訪生涯中的輝煌一頁。從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北京開始,到1984年9月26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草簽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和三個附件,再到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大廳正式簽署,然後到1997年7月1日香港會展中心採訪香港回歸,我自始自終全程參與採訪這次歷史性事件。

 


圖:1984年5月25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香港記者,與曾慧燕親切握手
   期間作爲香港媒體特派赴北京採訪中英會談的記者,人大政協兩會首次開放境外媒體採訪報道時,也有幸躬逢盛會,並獲國家領導人接見,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上至鄧小平、鄧穎超、李先念、彭眞、胡耀邦,下至當時尙稱爲“第三梯隊”的李鵬、王兆國、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有許多參加人大政協會議的文化、藝術界名人,我以自己的誠信,和他們結下深厚情誼。我也敢説,我是迄今兩岸三地華人記者中,見到最多“達官貴人”的記者,爲我一生留下彌足珍貴的記憶。1986年10月12日,由於香港九七回歸中國已塵埃落定,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應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的邀請,對中國進行爲期一周的國事訪問,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英國國家元首訪問中國,意義重大。我作爲香港記者代表團成員之一,也跟隨英女王行程,走訪了北京、西安、上海、昆明、廣州,最後到香港。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 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當時我人在紐約,也爭取到作爲特派記者赴港採訪的機會,終于自始至終見證了歷史性時刻!

採訪問題:
1.您記者生涯中見證了近二三十年中國最重大的歷史時刻,您幾乎報道了最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全程經過,而且很多都是一手資料的獨家新聞,您覺得自己最難忘的高光時刻是在何時何地?

燕答:香港巜快報》1984年9月26日率先發布全球獨家大新聞「中英聯合聲明」草簽文本,這一天快報賣斷市,一報難求。為此一向人緣好的我,當天得罪了所有北上採訪的香港同行。一位資深記者眞誠地對說:
   “我們都被你打敗了,你打敗了全世界的記者!”他又對我説,很多行家一早都被報社老總責怪,質問爲何快報可以拿到“聯合聲明”,我們爲何拿不到?
   在這件事上,我只能説,我沒有採用任何非法手段,問心無愧。
   對我個人而言,可説已修煉到“見大人而藐之,勿視其巍巍然”的境界,可以做到“寵辱不驚”,如果說到眞正的“高光”時刻,我倒是覺得爲我父親爭得揚眉吐氣的時刻。他揹負“右派分子”的枷鎖,大半生夾着尾巴做人,直到我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當時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握手及大合照,我父親看到照片後,到處與鄉人炫耀;尤其在1986年11月3日,廣州市政協辦公廳和廣州市農工黨辦公室聯合邀請我在廣州市委禮堂,發表關於“一國兩制”和“九七”香港前途問題的演講,一千人的禮堂座無虛席,我父親坐在第一排,從頭到尾他的臉上都洋溢笑容和光彩,這是我記憶中的父親從來沒有過的愉悅表情,也是如今我想起他的唯一安慰。

2. 您是迄今兩岸三地華人記者中,見過最多影響世界進程的領導人的記者,他們當中誰給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爲什么?
燕答:我對鄧小平印象最深刻。1984年5月25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港澳全國人大政協代表,突然叫停平時只允許拍照就要離場的赴京採訪「兩會」的香港記者,說要和記者講幾句話。
   沒想到鄧小平要說的話,是大罵黃華(時任國務委員、前外交部長)、耿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前國防部長)在香港駐軍問題上胡說八道 ,鄧小平強調香港回歸祖國懷抱後,一定要駐軍才能宣示主權。不過,人數不會太多,大概三五千就夠了。軍隊只是負責防衛和防止暴亂,不會干預香港內部事務。此番說話及他當衆大罵黃華耿飈兩名高層官員的行為,當時引起軒然大波,我有幸在場見證這一幕。

3.您在紐約華人社區很受人尊重,不光是在社區口碑好,連國民黨老兵也集體向你致敬。據説,有年法拉盛春節大遊行,紐約州衆議員楊愛倫、市議員劉醇逸等人,還用高音喇叭公開向走在《世界日報》隊伍的你致敬,是否事實?是因爲你的文章,還是因爲你的人格魅力?
燕答:這的確是事實,我想兩方面原因都有。我在紐約華人社區形象比較正面,而且從不以權謀私,為人正派,熱心助人。我是最早報道國民黨老兵在紐約窮愁潦倒處境的記者,引起台灣當局對他們的重視,所以老兵們很感激我,如老兵會會長張家林先生等人,都是我的忠實讀者。



尾聲
   多年來,曾慧燕活躍在紐約華裔文化圈舉辦的各種沙龍和聚會,其間文人墨客雲集,她游刃有餘,舉重若輕,是一位備受尊重的媒體人。今年,她作爲美國全美華人大會提名及評奬委員會一員,評選提名在美杰出華裔,該會設立了美國華人領袖終身成就奬等多個奬項,表彰在各個領域對美國社會和華人社區做出貢獻者。
   在朋友眼中,她是性情中人,眞誠熱情,溫婉善良,愛憎分明,嫉惡如仇。在長者眼中,她筆耕不輟,厚積薄發,寫盡人間冷暖,筆下人物千姿百態,如萬花筒般絢爛。在讀者眼中,她是名揚兩岸三地的名記者,追踪閲讀她的文章超過三十年,也知道她採訪過無數名人….喜歡她的文筆和風格,一如旣往地清新、客觀、條理分明,更喜歡文筆中的那種不卑不亢的格調,這也許是這個時代,一個好記者能達到的典範。她以鋒利而濕潤的筆尖,記録了中外許多大事件的內幕故事和過去三十年海外華人的風華風貌,描繪了一個時代的“清明上河圖”。在38年的記者生涯中,她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她一直以“不爲權貴唱贊歌,只爲蒼生説人話。”爲座右銘。
   在她的公衆號“曾慧燕”的每一篇文章之後,她都和讀者分享一直勉勵自己的話:
把目睹的罪惡吿訴大家,是一種良知;
把瞭解的內幕吿訴大家,是一種道德;
把聽到的謊言吿訴大家,是一種博愛;
把親歷的苦難吿訴大家,是一種吿誡;
把追求的眞理吿訴大家,是一種信仰…
當社會災難到來之時,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