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重陽
今天農曆九月初九,習俗上的重陽節。
《易經》中,“九”是陽數,倆“九”相叠便是重陽。
漸入深秋,轉眼就要入冬,有了一年的收成,人們也沒啥事干,於是乎弄點平時想干而沒工夫干的…我猜。
翻翻資料,根據《呂氏春秋?春秋紀》記載:九月秋收後,祭天、祭祖以謝天帝、祖先的庇佑。
農耕文化么,此舉始于遠古,盛于漢、晉,定節于唐,這個過程大致是沒有問題的。
各地流傳習俗項目頗多,就自己經歷過的大致有:祭天、祭祖、吃糕、放風箏、登高、賞菊、吃飯、喝酒…。
小學前,在一個基督敎孤兒院度過,基本不知道什么是重陽節。
後來知道吃“糕”是“高”的諧音,登“高”也是爲了步步“高”。咱們的文化總是把希望寄託在字的諧音上。
母親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女子,常常聽她埋怨父親做事情“笨手笨腳”。
但記得重陽節前父親自己動手做的風箏,卻表現出一個地道的能工巧匠的手藝。
父親做的風箏很大,站起來比一個大人還要高。記得父親在一間柴房支起一個案子,在那里扎紙鷂,先是扎一只叫“九彩菱”的。整個紙鷂是一個大八角形,其中又包含了八只小八角形,一共九只八角形以取“九”之數。
放這只風箏時需要三個大人一起牽住,我們小孩子去拉一下,人會被吊離地面。紙鷂上裝一張弓,綳一根“簧”,迎風飛起時,風吹動那根簧,發出“嗡嗡嗡…”的聲音悠遠綿長。可惜那時沒有現在一樣可以用照片或視頻記録下來。
父親還扎過“蝴蝶鷂”,也比人還要大,像一只大蝴蝶飛在天上…。
稍大了,對重陽的印象,有一個電影揷曲:“九九那個艷陽天,咿呀噯嗨吆,十八歲的哥哥坐在河邊…。”
那段時間可能是對重陽節最快樂的印象了。
之後的坎坷經歷和遠走他鄉,重陽就只剩下王維的“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了。
待人到中年,對境遇的無奈,對世事的看淡,於是在古人文字里找的是秋怨、是落葉、是黃菊、是秋風…。
近代,不知道什么時候重陽被定爲“敬老節”,據説是取九爲最大數,九九長壽之意,如此知道自己已經是老人了。
好吧!老則老矣,誰還沒有老的時候?老,就是快要結束人生旅程的階段。縱有一身能耐,一腔熱血,一生怨恨,一肚子學問,滿腦子柔情,也到了交待的時候,何况自己什么都沒有…。
無論是“松糕”、“紙鷂”、“秋風”、落葉”…。 最後連一個記憶功能都會煙消雲散…。
昨晩一場夜雨,淅淅瀝瀝,今日烏雲滾滾,寒風蕭蕭。
現在要去女兒家爲外孫慶十周歲生日!
呵呵!美好的節日屬於他們!
江邊散落野菊叢
舟自橋西水自東
淡酒一杯祭九九
卻見半嶺楓葉紅
九月九日秋意濃
秋風秋雨愁雲籠
人雁一去暖意遠
如何秋爽是九重
海老KK
2020/10/24/(農曆九月初九)于維羅納江邊自寓小樓
其中三張匹兹堡秋日景色照片爲好朋友所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