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華報綜合報道]隸屬於北美楓香藝術中心和匹兹堡中華文化中心的華人藝術團組織了一個話劇社,叫"北美楓香匹兹堡話劇社"。
從去年九月開始排練一個反映現代在美國華人知識男女的感情和婚姻方面的現狀和衝突,劇本的名稱叫《海外剩女》。
"北美楓香匹兹堡話劇團"于二0一八年四月七日,在匹兹堡首次公演,非常成功!
劇本是由一位叫"張西"的女士編劇和總導演。張女士是一位社會學學者、作家。她長期關注社會現實,作品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
《海外剩女》的劇情並不複雜。三位單身的華人女博士,來自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經歷,相遇在美國同一城市,面臨不同的境遇,經受不同的考驗…。她們優秀,因而自信,卻被世俗貼上了"剩女"的標籤。
理想與現實、感情與金錢、個性與家庭等生活的各個方面,沒有按照她們所追求的"美國夢"那樣。
她們面臨的選擇是,在一種曲解的"美國夢"的誘惑之下的人性的極度扭曲的對象。
劇中三位女主角在擇偶過程中遇到十位男士,雖然他們行爲在話劇舞臺上有所夸張,但他們的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卻似曾相識。
圍繞知識女性擇偶標準,和世俗對知識女性偏見之間的矛盾衝突,以及傳統長輩對於適齡子女婚戀問題的焦急,令三位主角在擇偶過程中確實遇到了難題。雖然她們最後並沒有因此而氣綏,但是在現實中,她們最後能找到理想中的如意郞君嗎?
劇中唯一一位看似可有可無的人物,一位86歲高齡的二戰老兵。他的出現似乎跟劇情主線沒有什么必然聯繫。劇作者是否想通過這位老兵訴説早期華人在美國更爲艱辛的生活環境;抑或表達一種比較傳統的情感觀念?
但是這位老人卻在再次出場表達對於回"家"的夢想之後,離開了這個已經陌生的世界。
這段劇情想説一些什么?一種對於傳統的懷念?還是對於背離傳統的悲哀?但他的離世,卻清楚地表明過去的一切已經過去,世事不可能再回到過去的時代。
而這個話劇,在知識女性擇偶的問題上的表現,只是集中羅列了更多負面的畫面。
其實華人知識女性在美國關於擇偶當然更多的不是如此這般。至少以在匹兹堡的情况,大部分不是這樣。就按參加演出的演員來説,還眞是一式的知識女性和知識男性。她(他)都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和婚姻。
演員中即使是異族婚姻,也都是幸福滿滿。參加演出一位西方演員,在劇中是一位在旅行中有了艷遇,回來就甩掉同居八年愛人的浪蕩男人。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卻是一位幾乎是婦唱夫隨的溫文爾雅好男人。
華人現在在美國社會是一個什么地位,大家應該心知肚明。如果以爲華人已經融入了美國社會主流,跟以歐洲裔爲主的種族平起平坐,那恐怕是自欺欺人。
我們當然可以批評這是美國久久存在的種族主義的意識造成的結果。但是從曾經是被壓迫成奴隸的一些種族,現在也成了歧視華人的一份子這件事情上看。這是種族主義在美國又愈演愈烈嗎?我們自身是不是需要做一點反思?
這些年祖國越來越強大,但是一些發生在各個層面的"互害"模式、一些窮兇極惡的商業盤剝、一些肆無忌憚的貪污腐敗,把人們引向對物質對金錢的瘋狂追求。
這些負面的東西,也深深影響到情感、婚戀的領域。天價的聘禮、奢侈的場面、唯物質的標準,集中反映在登堂入室、堂而皇之的大衆傳播媒介的畫面中。君不見那個什么狗屁的節目里面,一式妙齡女子待價而沽,像極了一個人肉市場,而居然受到熱捧而不被干預,這難道是"初級階段"所該有的嗎?
這種意識的傳播,也必然通過出國熱潮帶到異國他鄉,因此這個《海外剩女》所表達的畫面,才會受到許許多多觀衆從嬉笑聲中予以否定和唾棄。
在引起人們在嬉笑中分清是非,在嬉笑中接受敎育,這是《海外剩女》這個話劇的成功之處。更希望整個社區和社會,通過對於是非的辨識,令在情感和婚戀的領域,從"初級階段"走出去,率先進入一個"高級"狀態。
須知,意識形態的提高,才會引領社會風尙的提高。
祝賀"北美楓香匹兹堡話劇社"首演成功!
祝賀《海外剩女》的演出成功!
匹兹堡華人一老朽
計冠光(海老K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