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鷄年説鷄

陳棟林

敬愛的編輯老師您好,投稿《伊利華報》華報讀者欄目,原創作品《鷄年説鷄》。非常感謝!祝您在新的一年里萬事如意!

 

    史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將鷄作爲家禽馴養。萬年以降,鷄在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與人類相依相伴,漸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鷄文化。
   十二生肖中,鷄是唯一的禽類。同時,古人把“酉”與“鷄”聯結在一起,這是頗有講究的。地支符號中的酉排在第十位,所指時間在一天中的17點到19點。《天文訓》説:“酉者,飽也。”酉時天近傍晩,鷄飽食後入窩棲息,所以,將酉與鷄相聯結非常妥帖。另外,酉與“有”諧音,鷄與“吉”諧音,“酉鷄”更有吉祥之意。
   在華北、華東一些省份,男方迎娶新娘前,要先給女方家里送去雄鷄和雌鷄各一只,寓意婚姻大吉大利,婚後夫唱婦隨。在陝西鳳翔,夫妻生第一胎若爲男孩,女婿要抱一只大公鷄前往岳父家報吿喜訊。可見,在這些地方,鷄是吉祥喜慶的象徵。
    鷄還用來驅邪。在山西,每到清明時節,很多鄉村人家要剪紅公鷄或貼“鷄王鎮宅圖”。河南靈寶一帶,端午前後,婦女們就要用紅紙剪一對大公鷄貼在家門上;公鷄嘴叼蝎子,爪踩蜈蚣,精神抖擻、很是威風。
    甲骨文中,“日”字的象形符號是一個圓圈(太陽),圓圈的下方是一鳥形圖飾(鷄),寓意鷄鳴日出。自古以來,雄鷄長期承擔“報曉”之職,因此被譽爲“知時鳥”。古人“鷄鳴而起”、“鷄鳴盥漱”,即是參照雄鷄鳴叫的時辰來決定自身行動。戰國時,秦國兵士駐守函谷關,每天以鷄鳴時間爲準打開關門。孟嘗君率衆欲逃出秦國,至函谷關時,天未亮,大門仍然緊閉。後有追兵,前路不通,情况十分危急。幸而賓客中有一人會學鷄叫,他一叫,附近的鷄也叫起來。於是,門洞大開,孟嘗君一行得以逃脫。這一故事,被司馬遷收入了《史記》。
    古人視鷄爲有德之鳥。西漢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讚揚鷄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
楹聯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一些與鷄有關的絶美楹聯背後,還有着生動有趣的故事。古時有位秀才,眼睛近視得厲害。一天,他發現窗紗上晃動着兩朶花的影子,一朶像芙蓉,另一朶像牡丹,以爲有人在外面拿花逗他,便趕緊出門細看,原來是樹枝上的黃鶯和蝴蝶,在日光的映照下,將影子投到了窗紗上。於是,他命筆題上聯曰:“日照紗窗,鶯蝶飛來,映出芙蓉牡丹。”可是,苦思冥想,怎么也寫不出滿意的下聯。一晃大半年過去了。這天,下了一場小雪。秀才約了朋友去街頭賞雪。路過板橋時,發現橋面的薄薄雪層上有些印迹,宛如梅花和竹葉的圖案。秀才問朋友道:“這是誰畫的?”好友笑答:“眞是書獃子,這哪里是畫的,是狗和鷄踩的腳印!”秀才一聽興奮得不得了,大喊“有了,有了”。回到家,他寫出了下聯:“雪落板橋,鷄犬行過,踏出竹葉梅花”。就這樣,終于吟成了一副千古名聯。
   鬥鷄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載:公元前517年,魯大夫季孫意如(即季平子)與魯大夫後惡(即郈昭伯)鬥鷄,爲了取勝,各耍花招。季平子將芥茉面灑在鷄翅上,欲以辣壞郈昭伯鷄的眼睛而取勝;郈昭伯則在鷄爪上暗縛銅鈎,欲以利爪斗贏。結果季平子鷄大敗,季氏大爲惱火,侵入郈昭伯的宮地欲自縊。郈昭伯到魯昭公處狀吿季氏,魯昭公討伐季平子,季平子遂聯合叔孫氏、孟孫氏,三家共伐魯昭公。魯昭公敗而失國出逃,郈昭伯被孟孫氏所殺。因鬥鷄引發戰爭而危機國政,世所罕見。
   時至今日,鬥鷄在山東梁山仍是一種群衆喜愛並廣泛參與的娛樂活動。農曆三月以後,這里每月舉行一次盛大的鬥鷄比賽,圍觀者可達上千人,這邊廂鬥鷄鏖戰,那邊廂吶喊助威,場面扣人心弦,甚是熱鬧。
   參賽的鷄不是普通公鷄,而是一種善打善斗的玩賞型鷄種,需要進行專門選育和馴化,梁山人稱之爲“唆鷄”、“打鷄”或“斗鷲”。這種鷄高腿、長頸,大爪、粗嘴、小頭、薄毛,身型似鴕鳥,生性勇猛好斗。
   漢東方朔在其《歲佔》中説,正月初一爲鷄日,初二爲狗日,初三爲豬日,初四爲羊日,初五爲牛日,初六爲馬日,初七爲人日。傳説這是因爲女媧創造生靈萬物之時,先造六畜,後造人類,所以,初一至初六屬於六畜之日。而鷄被排在“正旦”(初一),這是因爲鷄主呼旦,最早啼鳴以迎接新春。

作者陳棟林:系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濱州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於國內外60余種報刋。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