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地球因西湖而更加美麗 杭州因西湖而與天齊名

 
編者按:爲了隆重歡迎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建庭、杭州市旅遊委員會主任李虹、杭州市僑辦副主任龔勤芳等領導率領杭州市政府代表團訪問美國並在紐約曼哈頓隆重舉辦 “杭州之夜”推介宴會,美國《伊利華報》社長、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副會長浦瑛、美國浙江硏究會會長、紐約商務傳媒集團董事長冰凌特別策劃主編了雙專版系列報道《地球因西湖而美麗》,向美國和海外讀者隆重介紹美麗的杭州和美麗的西湖。西湖文化景觀遺産普世價値

  品質之湖  
   

浪漫之湖

秀美之湖

生態之湖

保護東方文化名湖 傳承杭州西湖文脈


     自唐朝(公元618-907年)起,它的美麗就爲衆多的作家和藝術家所稱頌。衆多寺廟、寶塔、亭臺樓閣、花園、還有觀賞樹木和人工景觀渾然天成,它們使堤、島、山坡得到了提陞,使西湖變得更加美麗。西湖的主要人工元素——兩堤三島是在9世紀到12世紀間經多次疏浚而形成的。自南宋(十三世紀)起,西湖十景被認爲是"天人合一"最理想最經典的景觀體現。西湖這一文化景觀將中國景觀美學的理念表現無遺,爲唐宋兩朝的文人墨客所稱道。西湖景觀不僅對中國而且對其它國家的園林設計都有着深遠的影響,許多地方通過對湖和堤的設計來模仿西湖的和諧之美。西湖的關鍵點在于仍然能夠激發人們"寄情山水"。從杭州城望西湖,這個大景觀的視覺參數高至周圍的山脊,有清晰的界定。
     西湖景觀反映了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敎思想,如"佛敎徒的平和安靜"和"風景如畫",而且它又對東亞的景觀設計具有重要的影響。它的堤、島、橋、寺、塔以及風格鮮明的景觀在中國多處及日本都被傚仿,尤其是北京頤和園。十景的概念在中國已流傳七個世紀,並在16世紀朝鮮文人造訪西湖後傳到朝鮮半島。
    西湖景觀是體現唐宋時代演變而來的系列景觀入畫這一天人合一的特定文化傳統的杰出見證,其關聯性一直延續至今。得到提陞的西湖以及其背襯靑山、懷抱堤、島、橋、園、塔、寺的獨特佈局,可以被看做是反映這種傳統的、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實體。
      唐宋時期,設計完善景觀並由畫家爲景觀作畫、由詩人爲景觀提名的這一彰顯天人合一的文化在西湖景觀及其島、堤、寺、塔和特色植物上得到完美體現。西湖在七個世紀以來秉承這一傳統價値,使其傳遍中國甚至日韓,使其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湖水、三面靑山、天際線、堤、島、橋、寺、塔和特色植物這些遺産普世價値的重要元素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了十處、著名的、題名景觀。
保護與管理
     “西湖景觀”位於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內,所有權爲國家所有,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風景名勝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保護,具有國家級的保護地位。提名地現已制定並完善了包括《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辦法》在內的各專項保護政策法規,編制並實施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規劃綱要》等一系列遺産保護專項規劃。加強了對遺産本身和周邊環境的監測。
西湖自然山水
     西湖的自然山水是“西湖景觀”的自然載體和組成要素。從地質學角度來講,西湖自然山水具有古瀉湖、褶皺山的特色。從景觀角度講,西湖的自然山水以“秀美”而著稱,湖水與群山緊密相依。低緩的群山呈馬蹄形環布在西湖的南、西、北三面,層叠而舒展,天際線柔和委婉,群山環抱中的湖水盈滿平靜。旖旎的湖光三色激發了中國古代文人無限的創作靈感,成爲中國山水畫的重要題材,也是歷代詩詞文學的描寫對象,西湖自然山水由此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西湖文化景觀不可替代的特徵要素。在近千年的文明與文化發展影響下,西湖山水與堤島、橋涵、亭臺、樓閣等多種人工作品交融滲透,共同構成了西湖景觀山水優美、人文薈萃、內涵豐富的顯著價値。
西湖水域
    西湖湖體輪廓近似橢圓形,面積559.30公頃。湖面東至湖濱路,南到南屛山、夕照山、九曜山,西到玉岑山、吉慶山、丁家山、三台山,北瀕棲霞嶺、葛嶺和寶石山。
     全湖被孤山以及人工建造的白堤、蘇堤劃分爲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小南湖五個水面,各湖水體通過橋洞相互溝通,形成“湖中有湖”的格局,增強了水體景觀的層次感和含蓄性。沉靜而優雅的湖水,是聯繫堤、島、橋、涵、塔、寺、園林等景觀構築的重要景觀要素。
    西湖水域位于杭州城西,在城市水源補給、生態調節方面一直發揮着巨大作用,是人們在此歷代棲息生活的保障。在持續至今的西湖疏浚過程中,西湖水域的城市功能從農業灌漑、城市用水演化爲生態功能和觀賞功能,體現了人類聚居地選址、開發與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的科學性,始終體現出中國追求人與自然高度河蟹的價値傳統。


西湖群山
     西湖周圍的群山屬於天目山余脈,是因地質搆造運動形成的古瀉湖周邊的褶皺山,峰巒層叠起伏,自然風光秀美。湖西的群山是西湖主要天然水源的發源地,其中發暈的金沙澗、龍泓澗、赤山溪、長橋溪、九溪等溪流,是西湖的重要水源。自秦漢時期(公元前3世紀)至清代(公園19世紀)的兩千餘年間,伴隨着西湖東岸的人類聚居和城市發展,西湖周邊的群山也逐漸受到開發,成爲文人名士的游賞、居住地和佛、儒、道等文化和宗敎活動的開展地,西湖群山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底藴,成爲西湖文化景觀重要的組成要素。根據西湖上的景觀視域所及範圍,涉及的西湖群山總分布面積300多公頃。
    西湖群山按文化活動開發沿革和相對於西湖的地理方位,可分爲北山、南山兩套峰巒系列,以湖西側的最高峰天竺山爲界。根據山勢高低可分爲四個層次:第一層次主要由沿湖的孤山、丁家山和夕照山構成,海拔高度均在50米以下,第二層次主要由海拔在50米至150米左右的山體構成;第三層主要由海拔高度在150米至250米間的山體構成;第四層次由西湖群山的外圈山峰構成,海拔高度多在250米至400米間。
     西湖群山根據岩性差別又可分爲兩類:其中第四層次屬高丘陵地形,岩性較硬,不易風化侵蝕,峰巒挺秀,溪澗縱橫;海拔較低的內三層屬低丘陵地形,山體多爲向斜山地,易受水流溶蝕,天然溶洞較多。


西湖自然生態
     西湖文化景觀所在地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三面環山,東南面海,出于浙西丘陵山區向杭、嘉、湖平原沉降的國度地帶,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空氣常年濕潤,植被類型從森林(亞熱帶常緑闊葉林)向濕地過渡。
     西湖景觀申報範圍由溫濕的氣候和多樣的自然環境爲動物創造了優越的生活條件。據統計,目前景區內有鳥類193種,獸類16種,爬行類26種,兩棲類11種,魚類51種,無脊椎動物1000余種。
    西湖周邊植被茂盛,物種極爲豐富。申報範圍內目前有種子植物184科739屬1369種,其中裸子植物7科19屬28種,被子植物150科675屬1272種,蕨類27科45屬68種。
城湖空間特徵
   西湖具有三面環山、一面臨城的景觀空間特徵。
    群山以湖面爲中心,層叠連綿地在北、西、南三面環繞着西湖,狀如馬蹄;湖東則爲平坦的土地,座落着具有千餘年歷史的杭州城。群山環抱着湖、古城依傍着湖,三者和諧地組合在一起,一方面形成了立體、豐富的景觀空間,另一方面體現出自然環境與人類居住地的和諧共存。
西湖景觀格局
    西湖景觀格局,又稱“兩堤三島景觀格局”。它由5個文物古迹“白堤”、“蘇堤”和“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及它們所構成的西湖水域的觀賞和交通格局共同組成。其中:“兩堤三島”是公元9—19世紀期間通過多次西湖疏浚工程不斷增添營造而成的人工産物,“景觀格局”是指由“兩堤三島”共同構成的西湖景觀堤島格局——它旣是呈現爲西湖景觀的一種整體佈局設計特色,又因其交通路線的內在關係而具備了湖山觀賞的遊覽格局。它以縱和橫兩條長堤、點狀分布的三島分隔出5片水域,共同構成景觀框架。這種以堤島分割和組織空間的方式,是中國景觀設計中營造適度的景觀空間尺度的重要手法,並融合了中國江南特有的湖堤景觀風貌,形成了西湖代表性的景觀格局特徵。湖中三島象徵了中國秦漢以降的“一池三山”的神話仙境形象,蘇、白二堤是中國文化史上最著名的兩位大文豪蘇東坡、白居易所興建,堤、島格局成爲西湖景觀在中國和東亞影響和流傳最爲廣泛的造園要素。
西湖文化史迹
    西湖文化景觀的形成經歷了近千年的自然與人文歷史的演變過程。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是因爲不同歷史時期大量各領域的社會精英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不間斷的建設與貢獻;另一方面是吳越國、南宋兩代的建都活動以及清代的皇家巡遊欽定“西湖十景”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在西湖周邊涌現、融匯和吸附了與中國傳統的佛敎文化、儒家文化、道敎文化直接關聯的、或者見證了相關歷史事件的一系列相關文物古迹,使其形成了特有的景觀吸引力和文化魅力。
佛敎文化史迹
   西湖一帶的佛敎崇拜史由來已久,西湖周邊著名的靈隱、天竺等寺廟早在4世紀就已經建立。
    西湖周邊至今仍保存有大量佛敎遺存,已列爲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30處,佐證了西湖周邊佛敎文化的興盛及其對西湖文化景觀的影響,是西湖文化景觀擁有豐富的佛敎文化內涵的重要物證。其中代表性遺存有保俶塔、雷峰塔遺址、六和塔、凈慈寺、靈隱寺、飛來峰造像。
儒家文化史迹
   儒家文化是西湖文化景觀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文化內容-。西湖周邊現已列爲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儒家文化史迹有5處,其中以岳飛墓(廟)、文瀾閣最具代表性。
道敎文化史迹
    道敎文化是西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杭州地區的道敎傳播早于佛敎,自漢代(1世紀)即在西湖一帶傳播,迄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並因此在中國道敎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西湖群山中道觀林立,所奉祀道敎神仙數不勝數,甚至多個山名即來源于道敎典故,如九曜山、玉皇山、紫陽山等。許多重要的道敎宮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成爲西湖周邊的題名景觀,如清代吳山十景中的“紫陽秋月”、“峨眉夕照”等。
重大歷史事件史迹
    杭州歷史上經過吳越國、南宋兩代的建都,以及清代的皇家巡遊欽定西湖十景等重大歷史事件增添了西湖景觀的歷史文化積澱,許多史迹留存至今。
文化名人史迹
    西湖文化景觀作爲中國文化景觀中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家園”,歷代文人居于湖畔,寄情于西湖山水,留下大量的事迹典故和傳世名作,因此西湖周邊分布有衆多的文化名人紀念地,代表性人物如北宋著名處士林逋(967-1028)、明代名臣于謙(1398-1457)、清代國學大師兪樾(1821-1907)等。
近代文化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1840-1949),中國傳統社會處于向現代社會的轉換期。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動蕩,但思想文化十分活躍。西湖在此期發揮強大的"精神家園"的作用,優美的風景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吸引了衆多當時的社會文化精英來西湖之濱居住、遊覽和進行文化藝術活動,留下了珍貴史迹。“國父”孫中山(1866-1925)等政治領袖曾在西湖遊覽小住;1928年西湖國立藝術院的成立,聚集和培養了一代最優秀的藝術家,使西湖一帶成爲近代中國藝術核心區之一。在已列爲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20處近代文化史迹中,最具代表性的爲西泠印社。
茶文化史迹
    茶文化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形式,滲透着中國主流文化儒釋道的深刻哲理和思想精髓,且與佛敎的傳播存在着密切的淵源,在文化和精神層面均對世界産生了廣泛和顯著的影響、流行于100多個國家,被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稱爲中國繼四大發明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杭州地區自東晉(4世紀)時期靈隱寺建寺後即在佛寺附近的山地開始栽種茶樹。約在8世紀,西湖一帶的茶葉種植與品種記録已經見諸于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唐代陸羽(733—804)的《茶經》(約758年),當時主要分布在北山一帶。及至北宋,佛敎天台宗著名高僧、上天竺主持高僧辯才(1011—1091)大師由上天竺寺退居南山龍井壽聖院,因其喜好煮茶論道,特將靈隱寺廟一帶的茶樹移種到現在的風篁嶺一帶,遂使南山一帶逐漸成爲茶葉種植的主要基地,並在明清以後發展成爲世界緑茶之首“西湖龍井茶”。因此,西湖景觀的所在地同時也是中國緑茶的重要藴育和發展基地。
    現座落于風篁嶺上的“龍井”一帶是11世紀宋代以降文人雅士與僧人品茶參禪的名勝地點,當年辯才、蘇軾、陸游等諸多文化精英曾在這一帶品茶參禪。他們把飲茶的過程作爲一種精神享受,進行品格和情操的自我修煉;並將品茗活動作爲寄情自然山水的一種介質,或于山間清泉之撫琴烹茶,或文人相聚品茗、以詩會友,追尋和享受着“天人合一”的特別意境。由此,龍井茶的品茗與西湖景觀的觀賞行爲建立了不可分割的精神關聯,並逐漸形成地方特有的習俗傳統、傳衍至今。茶文化也因此成爲西湖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

 

著名的西湖十景

1、蘇堤春曉
     蘇堤南起南屛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他是北宋大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人爲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他命名爲蘇堤。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爲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爲“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姍姍來遲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卷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2、曲苑風荷
    曲苑風荷,以夏日觀荷爲主題,承蘇堤春曉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苑”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位於今靈隱路洪春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南宋詩人王洧有詩贊道:“避暑人歸自冷泉,埠頭雲錦晩涼天。愛渠香陣隨人遠,行過高橋方買船。”後曲苑逐漸衰蕪,湮廢。清康煕帝品題西湖十景後,在蘇堤跨虹橋畔建曲苑風荷景碑亭。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3、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區位于白堤西端, 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其實,作爲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咏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鋭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處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絶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歷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爲畫面主體。
    位于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家”哈同的私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後來成爲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棗--八藝社所在地。

4、斷橋殘雪
    西湖上著名景色,以冬雪時遠觀橋面若隱若 現于湖面而稱著。斷橋位于杭州市西湖白堤的東端,背靠寶石山,面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點。斷橋勢較高視野開闊,是冬天觀賞西湖雪景的最佳去處。每當瑞雪初霽,站在寶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銀裝素裹,白堤橫亙雪柳霜桃。斷橋的石橋拱面無遮無攔,在陽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駁的橋欄,而橋的兩端還在皚皚白雪的覆蓋下。依稀可辯的石橋身似隱似現,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橋面灰褐形成反差,遠望去似斷非斷,故稱斷橋。最早記載“斷橋殘雪”的是唐朝的張祜,他的《題杭州孤山寺》雲: 樓台聳碧岑,一徑入湖心。不雨山長潤,無雲水自陰。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猶憶西窗月,鐘聲在北林。

5、柳浪聞鶯
    今日柳浪聞鶯,經過近四十多年不斷的開發和建設,由當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園,演變爲普通老百姓的大樂園。她仍以靑翠柳色和婉囀鶯鳴作爲公園景觀基調,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幹道路沿途栽種垂柳及獅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樹。在園中部主景區闢聞鶯館,又在距聞鶯館不遠處置巨型網籠“百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聞鶯館西側,是柳浪聞鶯重建時塡平水蕩沼澤而營造的大草坪,草色遙連西湖碧波靑山,大草坪北側,是遷建來此的康煕御題柳浪聞鶯景亭碑;南側種植了一片高大的喬木樹林,與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構成富于層面,角度變化的生動圖景。

 6、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公園位于蘇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南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里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遊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清康煕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于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于碑陰,詩中有句雲:“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今日花港觀魚是一座佔地二十餘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爲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

7、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凈慈寺前,爲南屛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鬱。其冊雖小巧玲瓏,名氣在湖上卻是數一數二,因爲山巔曾有吳越時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衆多古塔中最爲風光也最爲風流的一塔,可惜七十餘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西湖南岸這座三面臨水呈半島狀的名山,當年曾爲南宋御花園佔據。一九四九年以後,山上種埴了大量香樟、楓香、楡樹等觀賞樹木,夕照林濤,景色依然富麗。雷峰塔建于五代(975),是吳越國王錢弘俶爲慶祝黃妃得子而建,初名黃妃塔。因建在當時的西關外,故又稱爲西關磚塔。原擬建十三層,後因財力所限,只造了五層。明代嘉靖時,倭寇入侵,疑心塔內有伏兵,縱火焚塔,僅存塔心。

8、雙峰揷雲
     巍巍天目山東走,其餘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與北高峰古時均爲僧人所佔,山巔建佛塔,遙相對峙,迥然高於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嵐翠霧白,塔尖入雲,時隱時顯,遠望氣勢非同一般。南宋時,兩峰揷雲列爲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煕帝改題爲雙峰揷雲,建景碑亭于洪春橋畔。其時雙峰古塔毀圮已久,以至連此景原有的內涵也一度難爲人知‘揷雲’者虛言也。設景碑亭于此,實爲權宜之計。“浮圖對立曉崔巍,積翠浮空霽藹迷。試向鳳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煙低”。這是南宋詩人王洧的《兩峰揷雲》詩,它吿訴人們雙峰揷雲的景觀。

9、南屛晩鍾
     南屛晩鍾,也許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畫家張擇端曾經畫過《南屛晩鍾圖》。儘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么蜚聲畫壇,但卻被記載于明人《天水冰山録》(《天水冰山録》爲明朝清查貪官嚴嵩時所抄家産目録,皆爲奇珍異寶,被編爲《天水冰山録》。)中。南屛山,綿延橫陳于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餘米。山上怪石聳秀,緑樹愜眼。晴好日 ,滿山嵐翠在藍天白雲得襯托下 秀色可餐,遇雨霧天,雲煙遮遮掩掩,山巒好像翩然起舞,飄渺空靈,若即若離。後周顯得元年(九五四),吳越國主錢弘叔在南屛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後來成爲與靈隱寺並峙于南北的西湖兩大佛敎道場之一的凈慈寺。

10、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爲湖上三島。全島連水面在內面積約七公頃,南北有曲橋相通,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將島上水面一分爲四水面外圍是環形堤埂。從空中俯瞰,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田”字,呈現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景稱勝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爲中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典之作。 明萬歷三十四年(一六零六),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築堤壩,初成湖中湖,作爲放生之所。後人在島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稱爲“三潭”,清初島上又加營建築曲橋,堂軒,沿內湖環植木芙蓉,復經清光緒間退休將領彭玉麟在此營造別墅,小瀛洲初具風貌。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