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萬古流芳話匾額——訪楊家牌匾傳人楊成

 
作者 尹振賢
挂在西安清眞大寺朝拜大殿匾額
     
   

 “以匾硏史,可以佐志,以匾學書,可得筆髓。牌匾大到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小到村落、家族,‘凡有井水飲處,皆能見匾額’。”説起牌匾,如今已經70多歲的楊家牌匾坊第七代傳人楊成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古城西安鐘樓繁華商業區中有兩條街,分別叫東木頭市和西木頭市。從明清時期開始,這里經營着與木頭有關的商鋪,如生産和出售木器,承做各種牌匾、傢具等。清末民初,在西木頭市有五六家牌匾店,其中楊家的老字號“三盛成”最有名,生意最紅火,社會名流、達官貴人都到“三盛成”訂做牌匾。
  匾額集字、印、雕、色于一體,做一個好匠人,要全才。有的牌匾匠人是拿別人寫好的字刻牌匾,楊家是用自己的字。楊成的祖父楊福融和父親楊忠才不僅匾額刻得好,字寫得也好,特別是父親楊忠才的行書,當年譽滿古城。
  楊成5歲開始習書法,“要想做好牌匾這個行當,寫一手好字是首位!”至今楊成還不忘記祖父當年的敎誨。每次在書房臨摹字帖,祖父都叼着煙袋立在一旁,稍有偷懶,一煙袋鍋就刨下來。楊成的書法,是祖父的煙袋鍋敲出來的。此外,楊成在童年時期還受過名人指點。當時于右任、楊虎城等知名人士與楊家交往頗深,于右任經常到楊家做客,每次來,楊成都站在一邊看先生寫字,先生也非常喜歡這個聰明乖巧的小娃,楊成臨摹字帖,先生時常給予指點。至今,楊成對於右任先生的草書仍情有獨鍾。
  舊時,牌匾匠人在七十二行當里很受人尊重。楊成還記得六七歲時跟爺爺給人家挂匾的熱鬧情景。有一天爺爺把匾做好了,鄭重地換上一件新袍子,叫楊成:“孫子!跟爺爺挂匾去!”原來是時任陝西省行政委員會主任的孫蔚如爲母親過大壽,早在幾個月前就派人來訂做匾額,內容是“萬古流芳”。匾額做好,爺爺親自給挂匾,這對主家也是無上榮耀。把匾精心包裹好,裝進蔴布褡褳里(褡褳一會還有大用場),拴上一挂馬車,披紅挂彩地上路了。到了孫蔚如家門口,門前早已是一排兩行的人;下車,鼓樂喧天,鞭炮齊鳴,孫蔚如身着簇新的馬褂,親自接匾。
  從蔴布褡褳里恭恭敬敬端出匾額,孫蔚如及衆人先是一番“嘖嘖”贊嘆,然後是挂匾儀式。中堂之上,老母親端坐正中。早有下人端來高凳子,爺爺一腳踏上去,拿出榔頭,一個釘子楔下去,有人高喊:“一顆釘!”下人端一盤子,里面裝滿銀元,“賞!”銀元炸着脆響,“嘩啦啦”倒進蔴布褡褳里。爺爺再次舉錘,“兩顆釘!”“嘩啦啦!”又一盤子袁大頭倒進蔴布褡褳。一連楔了四顆釘,爺爺撼動一下匾額,認爲牢不可動,方跳將下來,拍拍手,抹把汗,被主家請上座,入席,喝酒。這是給達官貴人家挂匾。楊虎城爲母親祝壽,楊成也跟爺爺去給挂過匾。那場面更不是一般的隆重了。
  匾額的製作程序很複雜,從選料、刷漆、刻字、刷面、塗字、打磨,至少六道工序,僅塗漆就要反復三遍。
  楊成的爺爺最拿手的是製作眞金字匾。根據客戶要求,先精選木材,紅木、楠木或紅松,也有喜歡用桐木,因爲桐木木質輕,不吸潮,不易變形,宜存放。貼金工藝很講究,首先是調制金膠,根據四時變化掌握好材料比例、稀稠程度和乾燥程度。其次,塗金膠要均匀,掌握好火候非常重要,早了不行,晩了也不行,快了不行,慢了不行,要貼得平整、嚴實、光潔、鮮亮,沒有明顯接口。一斤黃金能做64—65片金箔,一塊金匾一般需要2斤黃金。按照目前市場行情,做一塊兩米長、一米寬的金匾,沒有幾十萬下不來。西安北院門有家清眞大寺,里面有一金匾,已經挂了100多年,至今仍金光閃閃,散發着古樸氣息,這塊匾就出自楊成爺爺之手。由於楊家牌匾選材精細,製作工藝精良,遠近客戶都尋上門,官府門第、醫德敎澤、功德聲望、婚喜壽慶、貞節賢孝、寺廟宗祠、書齋堂號及精品匾額,楊家都做。
  1954年,公私合營,“三盛成”被收入錦華木器厰,從此,楊家牌匾淡出江湖。但仍有人悄悄找上門,楊家依然製作。到了文革時期,破四舊,老牌匾被砸毀、燒掉,新牌匾沒人敢挂,一切與“四舊”有關的東西都銷聲匿迹。
  公私合營那年,楊成到陝西省人民政府建築公司當了一名工人。1956年到西安交通大學進修,兩年後畢業,回原單位做辦公室文員。1968年,到解放軍三線建設指揮部擔任工程技術人員,1972年轉業分配到陝西省第一針織厰,1986年退休。這期間,無論到哪個崗位,他都沒有放棄與製作牌匾有大關係的書法藝術,拜著名書法家陳少墨先生爲師,書藝再次得以提高。西安碑林是楊成經常流連忘返的地方,他成千上萬次地臨摹魏碑、漢隸,硏究不同的字體,力求刻在牌匾上的字雄奇、飄逸,富有美感。業餘時間他仍然到碑林揣摩各種書法精髓,對各家各派仔細硏究,遍臨百家,博採衆長,眞、草、隸無所不精,自成一體。楊成心里裝着祖業,相信製作牌匾行業會再放光輝。

爲商家刻制的牌


  退休後的楊成專心硏習書法,書法技藝愈加精粹,下筆如高山墜石,着墨似黃河落天,經常應邀爲各地勒石刻碑,峨眉山、華山、壺口、開封等地都留下了他的墨寶。
  改革開放後,百業俱興,許多傳統文化重新興起,特別是近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産被國家高度重視,國家拿出資金搶救瀕臨絶迹的民間行當。雖然匾額製作的技藝不至於馬上消失,但傳承人漸少也令人擔憂。楊成有一兒一女,但沒有人繼承家業。近些年收的10幾個學生,多是跟他學習書法,少有人對牌匾感興趣,“主要還是市場小,經濟效益不明顯,而且學習過程比較苦。現在的人急功近利,靜不下心來,學了幾把刷子就想接活掙大錢,做出來的牌匾沒挂幾天就掉色、開裂,典型的‘三不到’——選料不到、工序不到、程度(打磨)不到!”説到如今市上的牌匾,楊成顯得很無奈。東木頭市有位楊家世交,姓黃,他家的後代仍在開店,楊成不時過去指點一番,“跟老一輩學過的,還有點眞本事,做出來的活還有個模樣。”
  楊成今年77歲,有人慕名而來,他不勝人情,就給做一件。他製作的牌匾,字體雄奇有力,整體凝重、秀雅、飄逸。“如果再年輕20歲,我肯定把楊家老牌坊再支撑起來,叫祖業再興旺起來。遺憾,年歲老了,折騰不起來了。”但令楊成欣喜的是,妻弟仍在經營這個行當。當年兩家是世交,老岳父楊學楷和父親楊忠才指腹爲婚,將兩歲女兒指給了還沒有出世的楊成。岳父楊學楷也是牌匾世家,老岳父兄弟八個中,楊學楷和八弟楊德隆手藝最精,特別是八弟(楊成稱他八岳父)熬漆堪稱一絶;楊德隆的兒子如今也沒有丢下手藝,仍在這個行當里。
  “牌匾的歷史有兩千多年了,牌匾文化是中國獨有的商業語言、文化符號,它融匯了漢語言、漢字書法、中國傳統建築、雕刻于一體,集思想性、藝術性于一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人死了,骨灰都留不下,改朝換代了,當權者的名字也難萬古留存,只有這牌匾,只要不朽爛,不被毀,就可以流芳百世。社會發展越文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精髓認識越深。在如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中華牌文化一定會興旺發達!”言談中,楊成對牌匾製作行業的前景很有信心。
  
作者:尹 振 賢 (中共陝西省委老幹部局《金秋》雜誌編輯 記者)
單位:中共陝西省委老幹部局金秋雜誌社
通信地址:西安市雁塔路10號 陝西省委西院 《金秋》雜誌編輯部
筆名:柳 河
郵編 :710054
電子郵箱: yzx2000ca@163.com
電話:13709290837

 
本文作者尹振賢採訪楊成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