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從台灣大選中可以總結出什么?

 
 
 

 

編者按:我去年九月在中國重慶參加媒體大會,認識一位《新西蘭聯合報》社長兼總編文揚先生。他向本報提供他的好文從台灣大選中可以總結出什么?與伊利華報讀者分享。文揚1957年出生於北京市,系統工程專業硏究生學歷。以往經歷包括:中國海軍軍官,咨詢公司總經理(北京),投資公司執行董事(新加坡、香港),華文報社主編(新西蘭)和自由寫作人,出版物包括四本文揚文集和一本專著《中國力》。 浦瑛

     
   

   2012年台灣大選順利結束了。
   獲勝者馬英九在勝選致辭中説,“這是我們一條追求和平與繁榮的台灣路線的勝利”。落敗者蔡英文在敗選致辭中説,“雖然我們很努力,但是,我們要完成最後的理想,這條路比我們想象得更漫長”。
    兩人都提到了“路”,都表達了大選的勝敗主要不是人的勝敗而是“路”的勝敗這個意思。馬英九勝了,腳下的路顯得寬廣通達;蔡英文敗了,她説我們距離山頂還差一里路。
   得票的結果,51.6%對45.6%,似乎也表達了這個意思:就是這樣了,即便是馬英九的政績再好一些,馬吳配的得票也高不到哪里去,即便是蘇嘉全的醜聞再多一些,蔡蘇配的得票也低不到哪里去。
   歸根結底,這就是在台灣社會中鋪開的、以中國大陸爲地標的、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平常的時候,這兩條路總是被層層叠叠疏疏密密的“議題”樹蔭遮掩着,令人們很難看清,到了大選投票的時候,其輪廓和走向就顯露出來了。
   馬英九的藍色道路,腳下這一段很明確,叫做“不統不獨不武”,但遠方目標很模糊,不敢説終極獨立,也不敢説終極統一。
   蔡英文的緑色道路,遠方目標很明確,就是台灣獨立建國,但腳下這一段很模糊,怎么往獨立的方向走,沒有路線圖。
   藍色道路,本質上屬於現實主義,或民生主義,或和平主義,靠強調眼前、強調實惠、強調安全吸引人。民衆中只圖平平安安過好日子多掙點錢的人都看得明白,聽得清楚,一解釋就跟着點頭,一揮手就跟着走。
   緑色道路,本質上屬於彼岸主義,或激進主義,或冒險主義,靠眺望遠景、英勇奮鬥、前赴後繼吸引人。民衆中生性不安份一定要追求點政治理想的人會受其感召,追隨其後,聽到口號就跟着激動,受點鼓舞就幹勁冲天。
   再簡化一點。藍色道路,也可以叫“企業型”,把整個台灣當作一個企業來經營,GDP多少,通脹率多少,失業率多少,只要逐年有改善,就是正確路線,就可以繼續往下走。
   緑色道路,也可以叫“事業型”,把整個台灣當作一個事業來奮鬥,理想是什么,主義是什么,政體是什么,只要説辭上能打動人,就總有人跟着走,就可以繼續前進。
    一般來説,民衆中這兩種人——只圖平平安安過好日子多掙點錢的人,和生性不安份一定要追求點政治理想的人,都會各佔一定比例。在任何一個數量足夠大的人群中,都不可能只有其中一種類型的人而沒有另一種類型的人。
    在經濟學和心理學中,早有“風險厭惡型”對“風險喜好型”的二分法,據此做出的經濟行爲預測常常很準確。不難設想,按照類似的科學方法,也可以在民意硏究中做出“經濟實惠型”對“政治追求型”,或“企業偏好型”對“事業偏好型”之類的基本劃分,一旦測出了民衆中不同類型的比例,也就比較容易設計政治議題,取得理想的支持度。
   從近幾年的情况看,台灣民衆中“經濟實惠型”(同時也是企業偏好,風險厭惡)和“政治追求型”(同時也是事業偏好,風險喜好),大概是一半對一半的比例。因此,藍營和緑營各自所代表的道路哪一個比較吸引民衆,全看選前這段時間哪一邊的吸引力更大一些。
   若大陸在經濟方面加大了力度,代表“經濟實惠型”的藍色道路就更吸引人一些,藍營領導人就上台;若大陸在政治方面加大了壓力,代表“政治追求型”的緑色道路就更吸引人一些,緑營領導人就上台。
  關注這個規律,恐怕比關注具體的領導人、具體的政策表述更有意義。
   民主政治的經驗,總是一點一點總結出來的。爲此,要感謝台灣人民。
2012年1月16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