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消息    

 

人生有三個台階-楊本華先生的民族情懷

 

浦瑛整理

 
三月的一天,克里夫蘭安良工商會主席歐陽永兆先生打電話給我,説匹兹堡安良工商會今晩邀請一位在中國被評上第二屆“全國十大公益之星”的楊本華先生,希望我能去採訪他,因爲那天正好有事情,沒有辦法趕到匹兹堡,只能在電話里和他交流,就這樣我算認識了楊本華先生。
     楊先生早期是匹兹堡一位企業家,他擁有餐館,也經營房地産生意,八十年代未和九十年代初,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安逸生活,投身到中國的民間,做他從小立志要做的慈善事業,做社會義務工作。十多年來,他走邊中國三百多個鄉鎮,到過很窮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話説:他看到中國百姓還有人過着漢朝時的生活。他在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和北大講過課,他曾經問學生,什么是中國?學生回答,我不清楚,因爲我再過幾年是哪一個國籍都不知道。楊本華先生看到了中國實質的現象,他説他沒有因爲看到貪官污吏而放棄他的爲民服務信仰,他做他的。楊本華先生現在在中國民間很有影響力,他堅信好人還是絶大多數,他要腳踏實地爲百姓做一點事,他認爲,眞正要改變中國命運的不是造多少棟摩天高樓,而是文化敎育需要復興。
      楊本華,祖籍江蘇南京,1951年出生在台灣。現任中華民族發展硏究院執行主席。在他六歲時他的母親去了越南,在他十四歲時,父親再一次結婚,他16歲時到越南去找母親,那時越南在打仗,母親説:我的弟弟和妹妹在美國,你還是去美國吧。到了美國,他的親舅舅阿姨沒有一個肯幫助他,二個月後,他找到一份清潔工,讓他可以吃飯和付房租,他靠不了別人,只能獨立自主,邊打工邊留學,後來他拿到了紐約州立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
      他在匹兹堡最興旺區靠自己的努力開辦了一家紅火的中國餐廳,生意興隆,賺了不少錢,他還投資房地産。他説,也許我算幸運,我是賺錢了,但買了大房子開了豪華車之後,忽然發現自己內心越來越空。他問他自己他要什么?他曾經挨餓,站在飯店玻璃窗外口水直流看着人吃美味佳肴,他發誓今後不要看到任何人象他一樣。他説今天我能做了,我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到中國去,到最窮的地方去,幫助那些無助的人,而他自己給自己規定一天最多只能用五元錢。他説人有三個台階:一,自己拯救自己;二,讓自己變成富裕;三:富裕後拯救別人。
      有想法就行動,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躊躇滿志的楊本華變賣了美國所有資産回到祖國大陸發展,立志要在這片土地上干出一番事業,將自己的最高目標定位在爲社會、爲民做好事,善事。他説,只有這樣才能眞正體現出做人的最高境界和最完美的品格。然而接下來的故事多少帶給他些許迷茫和遺憾,他深感“立志易踐行難”。在充滿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生活環境中,他的慷慨之舉常常因爲特立獨行得不到人們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反而引來一些異樣的眼光和議論,認爲他不能“入鄉隨俗”融入世俗社會。同胞手足間這種令人心冷齒寒的表現不僅沒有銷蝕他的意志,反而更堅定了自己的信仰,認爲只有在這種狀態下,自己的決心和善舉才變得更有意義,更能打動人。
      光陰如箭,轉眼就是十幾年,楊本華始終堅持不變的情懷,贏得了大家的理解、尊重和愛戴,並在大陸的公益榜上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在評選全國十大公益之星的活動中,他以近五十萬張高票入選。這樣的榮譽對十幾年如一日行善事,做好事,辦公益之事的楊本華來説,比一座金山還要珍貴,並認爲是對他堅守的處世原則、爲人品質的最高褒奬。他是以“心”度人,以“情”度人,以“爲人處世,人品爲先”的入世理念影響着他人。
     他不止一次地説,他之所以選擇了做公益和慈善事業有着深刻的淵源,“不願意看到別人再受自己曾經遭過的罪,不論貧富,每個人能自尊自強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最幸福的。”在美國做生意的時候他的樂于助人在當地就很有名氣。 在匹兹堡的日子里,他常常會舉辦一些百人的免費大餐,請各地的朋友來聚會吃飯,餐後大家都會捐出一些錢委託他交給慈善機構去救助窮人。捐的錢不在多少,但每個人都會主動這樣做,爲此他常常感到自己活得很有價値和欣慰。在匹兹堡市的華人社會中,接受過楊本華資助和幫助的不計其數,他不僅幫助自己的同胞,還對他們説:“我幫助你們不是要你們感謝我,而是希望你們以後碰上需要幫助的人,也會去幫助他們,就是對我最大的感謝。”
      善行要從愛心起,愛民要從愛國起。楊本華就是這樣一個始終如一,忠實于理想的人。十幾年來大約投入了六、七十萬美金,相當于他全部資産的總和。
      他拿錢做什么呢?由他出資組織的重要活動有:組織兩岸三地登山隊上新疆博格達雪峰蒐尋香港遇難同胞;在新疆荒漠腹地捐助建立希望小學;每年的抗日戰爭紀念日,他都要組織或參加有關紀念活動,特別是在去年紀念抗日戰爭六十周年之際,他出資在四川大雪塘地區美國援華抗日戰機失事地和河南黃河風景區黃河大鐵橋處建立抗日英雄紀念碑,是國內首次由個人出資建立的抗日戰爭紀念碑;他還數次發起並組織了赴新疆羅布泊檢拾垃圾的“蕩污伐垢、清潔神州”的緑色環保活動;在四川甘孜地區組織捐資助學活動,幫助貧困的藏民孩子重返校園讀書;在全國預防愛滋病日,他專程赴河南愛滋病村看望並捐助那些愛滋病人,鼓勵他們能振作起來,戰勝病魔。他還接受了淮北師範學院的邀請,舉辦“薪火傳遞”活動,帶領學生參加各種公益活動,樹立公益意識,久而久之,在他的影響並帶動下,一批又一批靑年志願者團結在楊本華的身邊,親歷親爲地參加各種公益和慈善事業,錘煉心志,歷練膽魄,升華做人的精神和品格。
     楊本華先生從2000年起,他來往奔波于世界各地,先後參加了“全球華人華僑推動中國和平統一大會”的柏林會議、東京會議、悉尼會議、莫斯科會議等,並在歷次“反獨促統”的會議上提交分量厚重且見解獨到、言辭犀利的論文。在2000年的柏林大會上,他勇開先河,提出“一個中國,一個心願——兩岸共辦2008年第29屆奧運會”的建言,海峽兩岸要求得和平,要最終統一, “同根同祖同胞情”,爲“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描摹出一到絢麗的彩虹。
       楊本華爲民做了許多貢獻,國家認同他,2005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大會堂。由國家民政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與中國紅十字總會,中國慈善總會等單位主辦的第二屆“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頒奬大會在這里舉行。楊本華以其特有的公益績效和網上選舉的高票數,榮膺了這一光榮的稱號。楊本華在美國上大學時,聽哲學老師講過一段話:“世界上總有一條是僅僅屬於你而別人難以通過的路,人生的終極價値就在于你要專心致志地找到這條路,並且矢志不渝地走下去,他的座右銘是“人要有一顆寧靜的心,接受不能改變的;人要有一顆勇敢的心,改變能夠改變的;人要有一顆智慧的心,分清什么是能夠改變,什么是不能夠改變的”。他的活力來自于憧憬,來自于向往,來自許許多多靑少年朋友的期待和信任。他對孩子們説:如果用減法去看待人生,結論就是20歲便失去童年,30歲便失去浪漫,40歲便失去靑春,50歲便失去追求,60歲便失去健康,70歲便失去興趣。這樣,人生則充斥悲觀,充斥陰暗,充斥平庸。那么如果用加法思考人生,則處處充滿陽光,充滿生機,充滿愉悅:20歲的人擁有靑春,30歲的人擁有才幹,40歲的人擁有成熟,50歲的人擁有經驗,60歲的人擁有輕鬆,70歲的人擁有大覺悟。正是緣于這樣的認知,這樣的思考,楊本華耐得住平凡,卻不能容忍平庸。
     原定四月二十一日,我將去匹兹堡採訪他,可他突然決定在這之前要離開美國到中國去,他又要幫助一位趙英梅小姐因車禍而引起的民事起訴回北京,所以我們沒有機會見面,通了幾次電話,談得很投緣,我説等您二個月後回美國,華報在匹兹堡給您舉辦一個茶會,他很高興,説歡迎更多的讀者來參與。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