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克城消息

   
 

高级汉语课文化趣事二三篇

(作者: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郭宇飞)

 

樱花绽放银粉春季,玉兰花儿怒放四处,克城从漫长的冰雪季过后,慢慢地苏醒过来,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怀揣着美国梦的我从2017年8月踏上这片土地,至今已满20个月。20个月是襁褓中的婴孩开始学会走路,呀呀学语的岁月。回首再望,自己正在从呀呀学语开始蹒跚向前。

    “也许我看起来和你不一样,但是当我会说你的语言时,我就是你。”语言的神奇力量,让人起敬亦让人生畏。回望第一次在点美国披萨时,两眼茫然地听着服务员说了一大串的话,也没听懂,在服务员期望的眼神下,怯怯地点了点头,回去才发现自己点了一份没有任何酱料的蔬菜沙拉。第一次独立坐公交时,听不懂站台的名字,手里捏着谷歌导航地图,盘算着自己下车的地点,再观察别人怎么拉响停车铃,望着车窗外没有概念的“一样”的房子,最终确定应该拉铃时,发现还是幸运地早下了车。第一次在电梯里,同乘的人发来“How are you(你好吗)?”问候时,自己讪讪地回问“And you(你呢)?”。第一次为了避开高速去上课,提前一小时出发先开回家中,再从家中再出发,傻傻等待一小时。第一次上美国学生的课,既紧张又期待,紧张自己讲的英文学生听不懂,又期待与学生们见面,真有一种“丑媳妇见公婆”之感。第一次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连做梦都是报告说一半时忘词了,尴尬地不知所措。第一次打电话给电力部门更改缴费名字,听着和自己学的“标准英语”不一样的各式口音的英语,竖起耳朵使劲去听,结果还是不知所云。
    作为一个语言的学习者,来到所学语言的目的国家,那一刻就是检验自己所学的语言是否是真实的语言的开始。因此,在课堂中,我更希望学习中文的学生能学到“真实”的语言。本学期教授的高级班的学生们大多数都去过中国,谈及他们在中国的感受时,他们在中国也遇到了很多和我一样的“第一次”。第一次在中国四川吃面条,面对着那摆开一溜的各种酱料调料碗,听着面馆老板说的方言版本的中文,学生一头雾水,感慨自己学的语言为什么和老板说的不一样?最后只能用手指着其中一种酱料说“这个”。这个经历和我自己面对的那一溜摆开的沙拉酱瓶瓶是一样的处境与心情。带着这样的移情感受,在高级汉语课堂里,我们尽量使用真实的语料库,探索真实语境的语言使用,使用各种高科技方式助力教学, 将学生带出课堂,走进中国城,走进社区,去听,去实际体验语言。

    动机是激发学生前进和努力的源泉,很多学生出于对中国文化深深的热爱,对悠久的历史的好奇,对大洋彼岸另一个国度的向往,开始了中文之路。在我的学生中,有位叫春林的学生,她来自美国加州,目前是凯斯西储政治学四年级学生,在2019年春季学期她注册了“高级汉语专题课”这门课程,到今年她已经学习中文10年了,当我问她为什么学习中文时,她的回答让我忍俊不止。她写道:“本来,我学汉语因为中国的人口是十多亿。太多人!非常有用的语言。再,我学中文因为我的父母对我施加压力。他们告诉我非常有用的语言,中国是商业的将来,我有很多机会。现在,我学中文因为中文学了十年了。要是我停止学中文,我就浪费十年。”
    虽然字面读起来似乎是不得不学,但是仔细回想如果没有那一腔对中文真正的热爱,也不会一直忍受“折磨”坚持到到现在。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今年的春林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奖学金,9月即将启程赴大洋彼岸的北京大学去继续学习深造,追逐她的中国梦。也希望她在这一年里“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在本学期的高级汉语课堂里,有一节课叫“家乡的萝卜饼”,对中文的汉字“煎炒烹炸涮”进行学习,在开场的话题讨论中,我们以“早晨餐桌上的食物”为引。谈及早餐,在中国我们有“早餐像皇帝,午餐像贫民,晚餐像乞丐”的说法,就是说中式早餐一般都会很丰盛,讲究营养搭配。所以当问及学生在中国生活期间是不是也这样呢?学生回答基本上早餐最常吃的还是面包,培根炒蛋,牛奶和花生酱,偶尔会喝粥喝豆浆吃包子和油条,但是更喜欢美式的经典早餐,饮食习惯的更改实际上是很难的。反观自己其实也是无法日日面包,反而更倾心于白粥包子小咸菜,头脑风暴过后更深刻体会到那句“淡淡的乡愁可以是记忆里的那一碗粥,也可以是那一片带花生酱的面包”,因而我们说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烟火。这样也就可以深深理解为什么夏令营的孩子们在中国短短的2周内也一定刚要吃一份汉堡和薯条,慰藉一下自己的那个“美国胃”。有人曾发问,中国在发展,中国人为什么还要往国外跑?一位老先生回答,我鼓励更多的中国人出来看看,只有你踏上异国那份土地,并在其中生活,你才会更清楚明白祖国和家乡对你的意义。
   随后在课后作业讨论中学生们在谈到自己最喜欢的中国菜时写道:“在我的家乡,很多人喜欢吃健康的饭。我的家乡也有很多的越南人,越南菜有点健康,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吃。我的家乡有多中国人,但是有的中国菜很健康,有的不良。所以,很多人没吃中国菜。我的妈妈可不喜欢中国菜,所以我不会做中国菜。但是,我非常喜欢馒头。在北京,每天我去了农远餐厅,所以我买了馒头。”
   还有的学生写道:我最喜欢的中国菜麻辣香锅。这是因为我觉得香锅都有辣和咸的口味。我也很喜欢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材料。麻辣香锅看起来赏心悦目。有绿色的豆角,淡红色的肉,黄白色的金针菇,香锅有很多的色彩。在中国吃饭的记忆,跟朋友们在一起吃香锅最让我怀念”
   文章字里行间都藏着那份对中国味道的深沉痴迷,并且学完这一课后,他和朋友们特意去了一趟中国饭馆,一解对“香锅”的思念。
   其实无论是引起惊呼的那一颗皮蛋——“thousand year egg(千年石化蛋)”,还是那一块发了霉的经典“蓝霉”奶酪,当我们走出自己的文化舒适圈,开始接受尝试这些“新”玩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告别呀呀学语,开始了蹒跚向前。
图片说明:
图片1. “彩色”的香锅
图片2. 西湖牛肉羹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