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aFulmer女士於七月十九日凌晨在Akron逝世,享年84歲。
Paula是我的好朋友,更是Akron地區許多中國留學生的好朋友。我認識她是在2000年左右,而早在八十九十年代,她就已經是許多中國人的好朋友了。1985年起,出于因緣際會,Paula先後去北京化工學院以及中國科學院等單位敎授大學和硏究生英語,取了一個中文名字“傅波瀾”。她敎學熱情認眞,每周經常要上課20小時,曾獲得模範敎師的稱號。(她的敎學年份是1985-
1986, 1990- 1991, 1996- 1997,
86年那時她經常從住處騎自行車到公交車站,把車用鏈條鎖好,繼續搭乘公共汽車去學校上班,當年民風較爲樸素,Paula也很感快樂和適應。)
在北京的日子,她要求走訪敬老院並做些好事,被安排訪問北京海淀區溫泉鄉敬老院多次,回美以後還與該院老人們保持通信。她還去過吉林省某敬老院,樂于行善的她,捐出自己半個月的工資爲每一位老人做了一件新棉襖。她的兩本照相本上貼滿了中國老人的照片,上面題滿了不同老人的友好的詞句。
Paula與她的丈夫Bill
旅行過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自從去過中國,中國與中國人成了她的最愛。這大概是因爲她接觸的中國人都是謙虛的,好學的和感恩的緣故。即使在她回到美國家中的日子,她也熱心幫助那些來美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及其家屬,她義務敎英語,幫助中國同學買菜,組織遊園活動,中國學生有疑難,包括修汽車生孩子都要找她參謀。有時爲了遊園活動,Paula清晨四五點就去公園排隊登記活動場所,自己出錢買了餐具和紙巾給大家用,每個學生到來,都願意跟她打個招呼。她樸素溫馨的家,也先後成爲一些留學生的homeoffosterfamily。有一位30年前的小留學生回憶道:“在他們家,Paula和Bill敎導我爲人,他們敎會了我:1.
Simplicity;2.Compassion;3.Patience,對我終生有益。”現在那位當年的高中生已是一家大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
筆者認識Paula以後,她很樂意校正我的英語,還叫我去我工作的硏究所里組織硏究生們參觀公園。記得Paula曾領我們去過Cuyahoga國家公園四五處景點,她講解樹木名稱和冰川地質搆造,帶我們參觀小鐵路和運河遺址,講解它們的歷史,這一切都是她熱情的志願付出。大家都敬重她,熱愛她,感到她的心靈美。以至於有一次我用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口氣開玩笑説:“傅波瀾女士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她聽得懂一些中文,還會説“你好,再見,謝謝,好吃,很辣,很好,不好,太貴了。”
她的丈夫Bill是GoodYear的工程師。溫和寡言的個性,樂于做她的助敎。Bill先於Paula故世,在Bill的追思會以後,
Paula還帶着我們到GoodYear公園的一條步行小徑走2英里,以紀念Bill,因爲那是Bill和她經常散步的地方。記得那天還下過小陣雨,衆人在樹下避雨和交談。這眞是美國人的一種積極的紀念死者的方式。
Paula 沒有親生子女,曾領養過一對子女,養子早故,晩年只有一名養女在別的州工作。她到了年近八十的時候,就住進了一處SeniorResidenceHome,那老人公寓外表相當先進美好。開始時,朋友們還去看望她或打電話,後來因爲內部搬遷,管理者又對老人管理太嚴,電話不通了,朋友們一度與Paula失聯。直至今春三月,筆者決心親自開車去踏勘一下情况,才知道Paula被搬到不同的居住區電話也變了。她見到我也很歡欣。從此其他老朋友也與她恢復了聯繫。其中一位年過七旬的中國老友,探望過一次以後,在七月十二日還把她接到自己家里玩了四小時。另一位老友正買了機票要從外地來看望她,不想她在七月十六日被送進了醫院。
在她病篤時,十位親友手牽手圍成一圈,在她的病床邊爲她祈禱,祈禱過後一分鐘,昏睡了兩天的Paula突然睜開眼睛,看了親人很短的幾秒鍾,眼神依然清澈。但因爲身體羸弱並且輸液中含太多安眠藥物又合上了眼。在醫生爲她摘去心肺機以後,她還活了十幾個小時,終因心肺衰竭而長逝。
Paula如此可敬可愛,是因爲她有熱情善良的天性。她與丈夫Bill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他們的行爲體現了眞正的基督敎精神。但我與她交往中,她從不勉強我去參加敎會,她其實不是一位傳敎者。她是一個生來具有博愛精神的人。有一次我問她英語里“自由,平等,博愛”中的“博愛”一詞怎樣説,她吿訴了我,我説總是記不住,她敎我:你就用“big
heart”吧。”我隨口説:“Paula is a person with a big heart。”兩人會心而笑。
在我回憶Paula的時候,我總將回憶她那顆博愛的心。
*************************************
據家屬稱: Paula的追思會將是“Celebrate the
Life“,將于九月份舉行。中國學生中的Paula生前友好,可詢問United Church of Christ in
Bath。住進老人公寓以後她改去這處敎會參加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