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我採訪了倆個人,他們改變了我許多看法,第一位是Canton
市長 William J. Healy II,
他做了11年市長和訪問了中國14次,只有其中一次與他中國太太一起回家看看,其它都在爲他的Canton 城市繁榮經濟奔跑。
7月他剛從中國回美國就給我一個電話,他要一個中國實習生來幫忙他做一些工作,我答應並且帶去一位目前在凱斯大學攻讀硏究生的學生,當日我們交流了1個半小時,從中國的政治經濟談到了文化,當市長問我什么是中國的文化時,那一刻我不知道如何回答,這要從他給我講的一段他在中國的經歷説起:
事情發生在廣州的一個小鎮,那一天小鎮請
Healy市長,那晩宴是非常正式的,大家西裝領帶,在大家飯吃到一半時,席位中有人説了小鎮領導喜歡打乒乓球,問來自美國的洋市長會不會打乒乓?洋市長表示他喜歡體育,也會打球,那一瞬間,小鎮領導馬上就放下碗筷,在座的所有的人也跟着放下了碗筷,帶着洋市長去了乒乓俱樂部。大家穿的都非常正式,也沒有準備運動服,還是小鎮領導隨意,讓洋市長脫衣服最後穿一件汗衫,倆人赤腳上陣,
倆人光着腳丫就開始友誼比賽,比分幾乎是打平,最後洋市長對我説:直覺讓他不能贏這位小鎮領導,最後他輸了一分球,大家在非常激烈又高興得氣氛中比完了這場沒有安排的乒乓賽,相互增進了友誼。
什么是中國的文化? 我在百度查到並總結了文化二字:
在文人眼里“文化”這個詞,從中國民間,曾把“識文斷字”,即上過學,受過敎育,有知識,就叫做“有文化”。而現今學術上給文化作界定“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在內,成了一個幾乎無所不包的廣義概念。而辭源上看,早在《周易》里,中國古人解釋爲:用人文的道理來造就人的世界;“文化”則表示用人的標準和尺度去改變對象的行爲過程及其結果。在英語等外文中,“文化”(Culture)一詞來自拉丁文,它的原始含義是“耕作”,“文化是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式樣的系統”,
説得更明白:“文化”是一個用來區別于“自然”的概念,“自然産物是自然而然地從土地里生長出來的東西。文化産物是人們播種之後從土地里生長出來的。”總之,儘管有許多不同説法,都可以看出其中共同的基本意思:文化就是按照“人”的方式和標準,去改變環境。
那天我用我理解的文化吿訴了Healy市長:我理解的文化是沒有國籍之分,文化簡單説:就是我們的生活習慣的方式。比如説,通常在這么正規的一個宴會上,至少是加快晩宴的速度,再去玩運動,但主人熱情好客,眞誠相邀,Healy市長您接受了,而且您又做的這么好,隨緣。您懂的、不用解釋,您不懂的,不需要解釋,做好自己,交了朋友增進了友誼,總之任何結果都是最好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