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克城消息

   
 

漢字書法藝術之美

廖進財漢字書法藝術之美演示

2012年 7月 7日

 

一.漢字的演變簡述:
    人類沒有文字以前,最早記事是用打結的方法,也就是結繩記事,是人類最初的歷史記事符號。漢字發明者常常追朔到倉頡,資訊的演進,現代電腦上有倉頡輸入法,於二十世紀末大汶口文化遺址出了一件黑陶罐,刻了一個「旦」字圖樣,旦是日出是太陽從地面升起畫下了文字上最初的黎明曙光。
   象形文字是漢字最古老的也極獨特的古代語文,經過長達五千年的傳承,直到今天還被廣大使用,還具有適應新時代的活力,活躍於當代的數位科技。
在1899年金石文學者「王懿榮」在中藥鋪買來的藥材裡看到一些明顯的符號,他辨認出骨骸龜甲殘片上的符號比周代石鼓文、比晩商靑銅鑄刻的銘文還早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後來有學者競相硏究整理,提出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筆文字」。 之後董作賓對甲骨文的書寫、美學特別有貢獻,用「壯偉宏放」形容早期甲骨書法。
    商代的文字不只是刻在牛骨龜甲上的卜辭,同時有鑄刻在靑銅器上的文字也通稱金文或古金文字,甲骨文中有許多文字與現代漢字相同,「井」、「田」甚至「車」使人覺得我們與數千年前的古人如此靠近相通,逐漸演變為金文,石鼓文、篆書、秦隸、簡帛、草、行、楷書等…成為現代通行的文字,漢字的書法藝術風華,象形會意、抽象美藝、深邃意蘊、永恆傳承,實為藝林珍寶。
二.漢字書寫與現代藝術之美:
    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視覺造型藝術,人們欣賞一件用毛筆書寫的漢字能欣賞到美及藝術的陶醉,書法藝術與其他文字、音樂、繪畫、相比顯得更為抽像,審美的結論也不會相同。
有關審美書法藝術略述如下:
    1.書法的表現形式是由線條、點畫,來書寫出美的組合,線條的變化輕重、提按、疾徐、強弱,在宣紙上留下墨痕的濃淡、乾濕、剛柔…等各種千變萬化的作品,具生命力和諧及動態的美感是審美的要件,
    2.書法和音樂一樣以抽象的語言創造形象,使人感到曠達神怡,高逸精神得到昇華,就像優美的樂章能激動人心、激發幽思、激勵情性,能讓觀賞者美的感受,肯定相通,而得到眞正精神的舒暢,拉近欣賞與創作者的距離,鑄成美的饗宴此為書法運筆節奏的一種高尙藝術的傑作。
    3.書法的形體是由正確筆畫,嚴謹結構活潑富趣的章法所組成的作品,視其提按、頓挫、疾徐、粗細、濃淡、方圓等…用筆自然、變化流暢,章法上視其寬窄、虛實等,協調統一行氣貫通,結構上視其疏密、錯落、承轉、爭讓、攲正等…照應周到,勻稱生動,漢字特有的方塊型,為書法藝術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寫出符合法度有變化,古樸奇宕的書作才能得到眾人的讚賞,過于平正拘謹、滯板怪絕,是無法被認同,所以應努力組合型體的美感,平中寓險,險中求平,攲側有正,曲中求直,才有情趣,使能達到稱為藝術形神入化、方直挺俊、清逸韻雅、天眞秀異、造詣絕佳的逸品。
    4. 在章法氣勢美的條件,務必做到好的佈局,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應顧盼映帶、氣脈相通,一幅書法優秀的作品應前後呼應、疏密有致、一氣呵成,具有藝術的整體感,格調高雅的作品,從欣賞者的目光來看章法先入眼窗,第一視覺美感能吸晴就是優劣作品的關鍵,再者書家創作千姿百態的作品來表現自己的風格,虛實
    相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其次藝術表達的是創作者情感的流露抒發性靈的表徵,作品內容情感美的展示,以抽象的點畫創作熔進自己的感情,能引起賞悅共鳴是作者努力的最主要課業,作者憑著審美觀力求藝術的精華,將筆下漢字的形態更有線條美,使賞者領會美境啟迪美化人生是最有意義的藝品。
    5. 心靈意境、心燈意蕊、心靈花朶永不凋謝,內在芬芳永揚馨,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形成美的意境,是各有不同的美感,是對書法創作者的神采風味,高度的概括,氣勢寬廣、骨氣深穩、溫潤秀勁、氣韻飛動、神采如新、意象無窮、形神俱妙、筆意精熟、神態溢美、歷代書家著重的神、韻、氣,就如我們現代審美觀點在於精、氣、神的表現。
     6. 字為心聲,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動與靜,無不給書家心靈的啟迪,如「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筆陣圖」以高峰墬石的「點」、千里陣雲的「一」劃、萬歲枯藤的「豎」劃、陸斷犀象的「撇」、百鈞努發的「弋」、勁弩筋節的「力」、崩浪雷奔的「辶」等…用自然界的景象,來敎導「王羲之」認識書法點、線、劃,美的意涵從此成為天下第一書聖,將心靈中的情趣表達出來,這種心靈意境美的情趣,能使作品有神奇的效果。
總之心靈意境美的體現就是書如其人的表徵,修維品高、立意愈精、愈美愈眞、愈雅、所以書法藝術的高超在於作者潛能的發揮。藝海無涯,書法藝術的高雅靈氣、神清流放,成為當今意境高遠的藝術精華,世人永遠喜愛的逸品。

台灣彰化縣甲骨文學會
理事長 廖進財 2012.06.12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