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克城消息

   
記念辛亥革命百年專文:

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王朝、建立共 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激起中國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辛亥革命廣義上亦可指自19世紀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因爲1911年爲舊曆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也稱武昌起義。
      作爲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帝制,開啓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作爲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對中國國內的民族關係及同時期亞洲其他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産生了重要影響。辛亥革命前後的一系列事件不僅結束了此前立憲派實行君主立憲的努力,而且對此後中國憲政與法治發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國各民族間關係等都起到了關鍵的影響。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産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闢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厰、設銀行成爲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産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産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辛亥革命作爲中國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于西歐、北美的資産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于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絶。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爲、張勛復闢,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説,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我們今天來硏究辛亥革命的歷史,就會發現一個頗値注意的情况。在浩繁的史料中關於革命的宣傳、革命團體的建立、歷次武裝起義、各省光復以及革命人物的傳記等等,都不乏記載,但是如果要瞭解和硏究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在農村的活動和革命在農民中所産生的影響,簡直找不到什么具體的材料。在辛亥革命的諸多親歷者所撰寫的回憶録中,也幾乎沒有什么有關農村和農民情况的回憶文字。這並不是回憶者們的疏忽,而是反映了一個明顯的客觀事實,因爲革命黨人本來就沒有把農村和農民工作放在革命議程上來。 
  第二,政權問題是革命的根本問題。多數資産階級革命黨人對於推翻清朝專制政權,建立共和民國的中央政權,認識是明確的。但是對於建立地方政權,特別是州縣政權,則未引起應有的重視。胡漢民在《民報之六大主義》一文中,提出“傾覆現今之惡劣政府”,“建設共和政體”。前者是指推翻滿洲貴族統治,後者是主張建立“民權立憲之政”。他認爲只要建立起“民權立憲”的中央政府,政權問題就可以徹底解決。他説:“惟我漢族,民族思想與民權思想發達充滿,故能排滿,能立國,而旣已能排滿立國,則探乎一般社會之心理,必無有捨至平等之制不用,而猶留治人者與治於人者之階級也”。(胡漢民:《民報之六大主義》)這種完全不切實際的主觀臆想,當然只能是一廂情願,同時也反映了資産階級革命黨人在政權問題上的幼稚和軟弱。 
  在政權問題上,孫中山和某些革命黨人是比較清醒和有遠見的。他們鑒于歷史上的農民起義蛻化爲封建王朝改朝換代的敎訓,注意到怎樣使革命後的政權不再重蹈封建專制覆轍的問題。他們認爲,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由於知惡專制而不知重民權,故其起事之初,咸抱以帝制自爲之志,其心以爲我將以仁易暴也,不知其根本的思想,正與所欲撲滅之政府無殊,故結果亦祗以暴易暴”。那末怎樣防止這種以暴易暴的歷史悲劇的重演呢?他們的主張是:“第一,樹國民主義、民族主義;第二,建民權立憲政治,以舉行自由平等博愛之實。斯二者其根本也,根本旣定,則足雪湯武以來革命軍之污點”,而“以暴易暴”之現象“無自發生”。怎樣達到這個目的呢?辦法是革命力量要“合謀分舉”,即是在統一的領導和指揮之下,各地分別發動起義,以免抱“帝制自爲”,而不知民權平等爲何物的梟雄,登高一呼,萬衆響應,在攫取中央政權之後,把天下當作自己的私産。
 

革命先驅孫中山(1866~1925)

     孫中山,原名孫文,字德明,號日新,改名逸仙。中國偉大的革命家。1866年(同治五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在廣東香山縣(今中山縣)翠亨村的一個貧苦農家。名孫文,字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故號中山。他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國社會動蕩不安、急劇變化的時期。外患日重,人民在苦難深淵中掙扎。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但人民的反抗鬥爭沒有止息。孫中山自幼參加農業勞動,最喜歡聽太平天國革命的故事。這使他對中國農民有較深刻的瞭解,也使他看到了人民的反抗精神,認清了清朝統治者的猙獰面目。12歲時,他投奔了在檀香山經營農業的哥哥孫眉,此後又在香港、廣州等地讀書,受到了較系統的資産階級敎育。他非常景仰華盛頓、林肯等人,更感封建專制制度的不合理,産生了"改良祖國,拯救國群之願"。他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十分關心政治問題,並"以學堂爲鼓吹之地"。他與同學陳少白、尤列、楊鶴齡等人經常一起縱論時政,稱頌太平天國革命,被人稱爲"四大寇",他也自許爲"洪秀全第二"。
    1892年7月,他以優異的成績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以行醫爲職業。由於他醫術高超,前來求醫的的人很多。但他認爲"醫國"比"醫人"更重要,便決定"借醫術爲人世之媒",聯絡有志改造中國的志土仁人。1894年夏,他受當時蓬勃興起的維新思潮的影響,抱着一線希望來到天津,上書李鴻章,要求"仿行西法,以籌自強"。希望統治階級上層實行一些改良措施,以西方資産階級國家爲楷模,採用先進科學技術以發展工農業生産。但他的上書遭到冷遇。此時,適値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中國軍隊的慘敗和清政府的妥協投降,深深地刺激着每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希望依靠統治階級上層人物進行改良的幻想徹底破滅了,孫中山更感到了一種歷史的責任。
    1894年10月,孫中山再次遠渡重洋,到檀香山聯絡華僑,宣傳革命思想。經過多方聯絡發動,孫中山于同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國最早的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在興中會成立會議上,通過了孫中山起草的《興中會章程》。他在章程中指出了中國被列強瓜分的險惡處境,並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衆政府"作爲人會誓詞。第一次向中國人民提出推翻封建統治、建立歐美式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理想,成爲中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1895年1月,孫中山回到香港,繼續聯絡同志,于2月21日建立了興中會總部。儘管興中會還缺乏廣泛的群衆基礎,還帶有狹隘的地域性,但它的成立畢竟標誌着資産階級革命派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本報下期將邀請辛亥革命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袁世凱的孫子(前中)談他的爺爺和辛亥革命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