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四日晩上, 我的好朋友Kitty Lee
請了7家人相聚一起在阿唐海鮮城過了一個難忘有意義的平安之夜。
我好朋友Irena的女婿Petar Malesev,他出生在前南斯拉夫,後來移民到加拿大,現在在克里夫蘭醫院工作。當日他在飯桌上發表了這樣一番感言:
Is what I burst out all of a sudden
at our dinner table, to everybody's astonishment initially, and then
to loud laughter the next moment. But, this statement captured the
moment perfectly, I thought; there we were—Americans, Chinese (from
various Chinese speaking lands—mainland China, Taiwan, Hong Kong),
and I, a sole Serbian, gathered from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celebrating the birth of Jesus on Christmas Eve, and enjoying each
other's company and a table full of delicious Hot Pot food. Yes, in
America these moments and experiences happen; America that is the
greatest congregation of humanity in all its history, perhaps the
best summed up in its current President, who himself and his family
are a microcosm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from Kenya, to Indonesia,
Hawaii, Kansas too, African-American wife and in-laws, and did you
know that he has Irish roots too?). And, it is that best of America,
its openness, curiosity, and tolerance, why we newcomers are drawn
to it. So, keep it up, America, we all should hope that all of the
world follows suit, and that these moments are always possible
everywhere around the world. We all have a lot of to look forward to
in the coming New Year!
美國只有短短二百多年的歷史,是移民給美國帶來了智慧並創造了財富。在Petar Malesev感嘅的那一瞬間,讓我想起我到美國來後這十八年的短暫旅程,那一刻我的心情是複雜的,來美國後這是第一個這樣過平安之夜,吃的是中國傳統火鍋,餐桌上我們大人講的是國語,孩子講的是英語,我臉上有微笑,心里是無奈,我無聲地問自己:當初爲什么要來美國?我還記得我國內的領導送別我説的話:洋揷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你將不出三個月就會回家。而我在美國一揷隊就已是十八年。
其實每一個人到美國來都有各自大不相同的理由,但目的八九不離十是到美國來想過更好的生活。人生在世,無論你在哪個天地都一樣是謀生,你會遇到坎坷,你會有幸運和無奈,奮鬥讓你致富但不小心經營又會讓你貧窮,最終快樂和失落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因爲每個人都在追求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記得那時我在中國準備來美國,我的周邊親朋好友羨慕我説:“你去美國就是去天堂了”。我離開中國的那一刻有憧憬,的確有滿心莫名的興奮和激動。先生來美國是學生,過了九個月後我來陪讀,我們住在學校附近,那是幾家人合租,大家用一個冰箱,因爲我們是新搬來的房客,只要我一開冰箱,我的鄰居有意無意都會來看看我是不是用錯她放的菜,時間久了,大家也成了好鄰居。我還記得我這位鄰居來美國八年,就是因爲女兒簽不出來,最後先生要回中國,太太有點不捨得,記得太太在外州讀完博士已經工作的妹妹特意來勸姐姐,她的勸説我還記憶猶新:“中國的口號和理想是實現共産主義,美國就是共産主義,請考慮不要這么輕易的走,多少人要到美國來,你們想好瞭如果再要來美國就沒有那么容易。(那年是1991年)因爲我剛到美國,眞的還沒有體會到美國是共産主義,不過我心里明白美國也絶不是我親朋好友羨慕的那個天堂。
我們所有的人爲什么要來美國?答案是爲理想。有的也是因爲命運。克里夫蘭成功人士EllisYan在文化大革命中到江西揷隊,他八十年代時是口袋里揣着二十美元到美國來,而到今天全球都在用他的節能電燈。還有克城的邢永瑞先生在他13歲那年,因爲當時印尼到處都在反華排華,他不能上學受敎育,父親就讓他去中國,而母親讓他來美國,按照他自己講的如果他去了中國,那他就是另外一個命運。克里夫蘭的越南華僑Jason
Lin他到美國只提了一只籃子,而他因幫他員工修車,失去他的雙腿,他沒有抱怨他的命運,沒有雙腿還一口氣開了六家連鎖飯店,今天他擁有它的大樓。還有偷渡來美國已經有企業但還沒有身份的居民等,是什么動力讓我們留在美國,我常常會聽到這個聲音:我們留在美國都是爲孩子。
本月我接了俄州哥倫布日昇樓中餐館的新廣吿,這家餐館的老闆董先生已經是78歲的老人,我開玩笑説:你應該在家享福,爲什么還要在經濟這么差的情况下開餐館,董先生在美國是第四代移民,他的祖父輩來美國是修鐵路的,他有二次婚姻,現在有十三個小孩,開這家店是因爲他的孩子放棄學業,我説孩子的事情讓他們自己管理,董先生説他雖然在美國生活但腦子里有孔夫子思想,孩子們不願意經營,跑了,他無奈78歲再一次開店,店里的菜肴風味眞宗價廉物美,不過董先生是一個實在人,他説他不想過去,也不徒未來,只把握當下。
所有移民的人生是從零開始的,無怨無悔,義無反顧,也許在耕耘奮鬥後能夠有豐碩的收穫,也許在歷經坎坷後依然平庸,但是無論結果怎樣,這些努力都會變得有意義。我在十二月二十四日渡過了平安夜,卻引來一個孤獨壞心情的聖誕節,因爲孩子們大了喜歡找她們朋友一起過“美國當地人家的聖誕節”,而我因爲在工作中的疏忽給自己帶來了壞心情。
第二天(26日)我十多年的韓國朋友Gina Smith到我辦公室來,她吿訴我説聖誕節那天她先生報警説,Gina
Smith打他有低能病患的兄弟,最後來了三輛警車,警察叫了911,Gina被送到愛克隆精神病院渡過十個小時。Gina一點沒有生氣,她平靜地給我講述了聖誕節發生事情的整個過程:聖誕節中午吃過午餐,大家都圍座一起拆開自己的禮物,Gina
拿了照相機要拍下大家喜悅的鏡頭,她的先生説不要拍照,接着是她的兒子相繼叫她不要拍,Gina沒有聽他們,照樣在取鏡頭,父子倆開始不高心就大聲説不要拍照,這是Gina先生的低能兄弟開始向Gina大聲叫喊,Gina當時有點生氣,就用手推了低能兄弟的肩膀,Gina先生看到後就火了説Gina欺負人,神經有問題,先生報了警,就爲這么一件小事,Gina被送到醫院,從中午1點開始到晩上10點,最後醫生檢查證明Gina並沒有精神問題。
要知道送進醫院容易,出醫院不容易,Gina被醫院專門人士請去,問Gina是不是你先生有虐待你的行爲,Gina不願意説眞話,如果説了她先生就要進監獄。而監獄不能改變他任何惡習,她也就沒有一個丈夫,孩子也沒有父親,這最終不是Gina要的,她要用愛來喚醒他的先生。
Gina 在報社述説聖誕節她先生把她送到精神病院的經歷
Gina平靜説着她的故事,而一旁的我眼睛模糊了:1984年,Gina在韓國的NBA美國駐韓國電視台當秘書,她現在的先生那時還在當兵被派去韓國工作十個月,當時她先生每周休息二天,就在休息日跑到Gina工作的地方從早到晩的等候,Gina被他熾熱的愛感動。在那個時候嫁給一個美國人,家庭不贊成,Gina忘記不了她在飛機場全家人的送機,當她上了飛機開始流淚一直留到美國,因爲她不知道到美國她將是如何命運?
到美國後不到半年,她發現她已經懷孕,他先生後來在口可可樂公司當工人,等到孩子出生時,先生已經和與她談戀愛的時判若倆人,回家對Gina無緣無故大發脾氣,有時還打她,但一到晩上就和她道歉,Gina説她曾經想帶着女兒回韓國,不過那時候,一個女人帶着和洋人生的孩子獨自一人回國,那她周邊人的眼光和壓力,再加上她自己內心的軟弱,她只有每天向上帝祈禱給她平靜的生活。先生每小時掙8美元,Gina沒有錢爲小孩購買玩具和衣服,Gina只是在每年的夏天敎堂舉辦售賣活動中花一塊美元購買一大袋舊衣物,不過他的先生每年都會帶着她們開車幾天去迪斯尼去玩,Gina她心底善良,對先生的服從和吃苦耐勞精神,她想着終于有一天的她先生會對她好。
Jean Cheng 在聖誕節前剛開張的Happy Cakes & More
她爲本報做了一個祝福蛋糕
我們和Gina一樣,每個人都有一個可以分享的故事,有一位十九歲來美國留學,在美國居住三十多年,他説雖然我在台灣的時間不到二十年,而居住美國三十多年,但我從不知道我住的小區,區長是誰,而我關心的還是馬英九和愛看電視劇,他的話提醒我,那我們的孩子我們再如何敎導他,只要他出生在這里,他接受的就是美國文化,不是有人給ABC
起了一個代名詞香蕉,外面黃色,里面白色,所以不要硬拉我們的小孩做什么,去年我在採訪一個名人的時候,她説了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17歲兒子一向和她十分溝通,一天兒子問她:媽媽我對我班上的XX男孩很感興趣,那位名人驚訝的説不出話,結果是她和兒子的關係再也沒有以前這么融洽了。
我們在美國有一個你我熟悉又陌生的家,這里有你和我身邊發生的故事;有人來了美國一拿到緑卡就和對方説聲再見,夫妻一起打拼,但成功後先生馬上就找年輕小姐。有的女士從中國來發現先生只一個窮書生或小職員,看不到前途就另攀高枝了。異國他鄉,心里迷茫找不到自己位置在哪里,但還有衆多在美國的中國人保持着自己顧自己,上班下班,周末進中國店買菜喝茶,過得自在。同是海歸的錢學森和張朝陽倆位在美國同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回國爲國家效力的,一個爲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至少向前推進了二十年,張朝陽的搜狐爲網友們提供了這么大的空間。本報在2010年來臨之際希望您也能參與我們一起來寫一些我們周邊的人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