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克城消息    

 

克城圖書館舉行儀式歡迎獲奬作家哈金先生

 

     2006年5月7日(星期天)下午2點,在克利夫蘭公共圖書館歡迎獲奬作家哈金先生參加作者和讀者叢書發行儀式,當日參加發行儀式的中外讀者近300,哈金先生主要介紹和分享他的作品。

     哈金今年49歲,原名金雪飛,出生於一個中國軍人家庭,14歲入伍,1978年,考入黑龍江大學外語系,後考入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硏究所,獲碩士學位;1985年赴美,在馬薩諸塞州的布蘭岱斯大學深造,獲英美文學博士學位。整整二十年,他遠赴海外。二十年間,他未有歸過國,仿彿有斷了鄉情的味道。
    應該説記憶成就了哈金的寫作,哈金筆下的中國冷凍在1985年,那一年他出離故土。中國,他曾獲得文學碩士學位,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他是一個作家。他從未和同時期的文學流派有過什么牽連,他是帶着一身的翻譯文學的氣味離開中國的。他本來可以老實地求學,成爲一名文學硏究者,或者歸國,在學院里謀個職位。但是他還是選擇留在了美國。他選擇留在美國的一刻,就意味着他必須面對巨大的謀生壓力。作爲典型的第一代移民,哈金選擇的謀生手段卻是另類的。寫作,最初對於哈金,意味着接二連三的退稿信和每年5000美元的微薄收入,節儉的生活,和緊湊的時間。像所有第一代移民一樣,他經歷了“出賣體力,不出賣思想”的階段,警衛曾是他最喜歡的工作。求生之路是艱辛的,那么,寫作之路呢?遠離中國現代文學的大背景,又被英語本土世界拒之門外,哈金可以咀嚼的仿彿只有記憶。但是就是記憶之材料,成就了哈金的寫作。
     “返母語化”難以實現哈金也只是一個英文筆名。金雪飛,是他的眞名。但是哈金用英文寫作,用另一種思考方式思考,在另一種文學傳統里休養生息。他的名聲在母國已經很大了,當然,這里的人們仍稱他爲哈金,而不是姓打頭的金哈。有一些雜誌刋登了他的作品(中文版)當然,反映有好有壞。他得奬的事也得到了華語世界的普遍關注。就連他本人,也考慮過歸國敎書這一選擇,可是向北京大學遞交的敎授職位申請,卻一直沒有回應。他的兒子已經在普林斯頓讀書了。他已經成了徹底的美國人。所以,哈金的“返母語化”和“續中國情結”恐怕很難實現了。甚至,哈金本人也透露,他的下一本小説將講述美國移民的故事。所以,應該是收回用“那個用英文寫中國的事”這樣的話,來形容這位進軍暢銷榜的華裔作家的時候了。
     他也是一位在美國成功的作家,和衆多作家(如William Faulkner、Anton Chekhov、Walt Whitman、Alice Munro、Saul Bellow和Susako Endo)汲取創作靈感,金先生的詩歌、小説和短篇小説贏得了書評家的好評。所以他的作品側重於野蠻、慾望和浪費的潜能等永恆的主題。他的最新力作《戰爭垃圾》榮獲2005年度美國筆會/福克納奬。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説集《辭海》獲得美國筆會/海明威奬,第二部小説集《在紅旗下》獲得福蘭諾芮·奧康納奬,第一部長篇小説《等待》獲得1999年度美國國家圖書奬小説奬和美國筆會/福克納奬。“看似平淡無奇,實則精妙無比,情節也異常曲折”,《娛樂周刋》這樣評價他的2001版小説集。《新郞》和《紐約時報書評》稱之爲“眞正的樂趣”。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