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消息    

 

張惠銘:解不開的“中國情結”

 

 
       [哥倫布消息〕在美國僑學界,張惠銘先生旣是學者,又是社會活動家。從事科學硏究之餘,他將所有的精力和熱情傾注于華人社團,樂此不疲。闊別中國10年後,他最近終于得以抽空回家看看。這期間,他在北京向筆者講述了旅美僑學界的境遇、生活狀况與追求——
  放不下的故國情
  張惠銘先生深情地説:“在美國這10年來,我一直有個很強烈的感覺:在海外的華人心里,中國情結是解不開的,中國文化也是丢不掉的。”
  張先生的專業本是醫學,他于1995年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並于1999年轉入該校醫學中心病理系任硏究員。和許多華僑華人一樣,儘管離開了中國,張先生卻時刻都在尋找着靠近故園的途徑。他初到美國便參加了俄亥俄州的美國中西部中國科技文化交流協會(簡稱美中科協),並歷任該協會文化中心主任、秘書長、會長和名譽會長。
  1999年,美中科協當時的負責人沈小平與張先生一起帶頭策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慶祝活動,決定升國旗、唱國歌。這種歡慶形式在那時的美國華人社區是不多見的。國旗升起,國歌唱響,前來慶祝的1000多名華僑華人無不熱淚盈眶,許多老華僑激動地説:“沒想到在異國他鄉能有那么多人一起高唱中國國歌!”
  回憶此事,張先生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他説:“我所瞭解的俄亥俄州哥倫布市一萬多名華僑華人的中國情結,是所有海外同胞中國情結的縮影。”
  張先生將“中國情結”的外在表現做了這樣的歸納:一、成立中文學校。海外華僑華人創辦中文學校的熱情和執著來自于“希望子女學好中文”和“子女很難學好中文”的矛盾夾縫中。中文學校敎授了語言,更傳承了中華文化。現今,美國已經有好幾百所中文學校,並成立了全美中文學校協會。二、募捐。無論是洪災、非典,還是北京奧運、“希望工程”,祖籍國的憂喜時刻牽動着海外華人的心。他們或以個人或隨團體捐錢、捐物、獻愛心。三、文藝慶典。“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華僑華人往往自發舉辦文藝演出來慶祝中國傳統節日,這其中寄託了他們太多的鄉愁。
  拿到緑卡 仍要更加努力
  談到美國僑學界的學習和工作情况,張先生略顯焦慮地説:“這條荆棘叢生的路走得很辛苦!”
  由於美國學術界存在“博士過剩”的現象,中國許多優秀人才到美國讀了博士卻難找工作。通過努力,絶大部分人能成爲科學家或技術工作者。然而就業之後,申請“緑卡”的過程又讓他們煞費苦心。但張先生説,難歸難,僑學界的人不會輕言放棄,他們都相信,最後的成功往往産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等‘緑卡’拿到手,大家才能鬆一口氣。”
  “緑卡”雖重要,卻並非這些學生學者們異鄉奮鬥的終點,他們時常鞭策自己,安居美國之後繼續進取。
  張先生説,僑學界中的一些佼佼者,在拿到“緑卡”以後,通過進一步努力,又當上了大學敎授或硏究所老闆。也有一些人,嘗試着轉行經商,也能做得不錯。一貫的勤奮使不少人最終成爲美國中産階級,甚至進入上流社會。
  張先生還注意到,有許多華人學生學者在爲美國科硏界做貢獻的同時,依然情系中國。相當一部分留學生選擇做“海歸”,回國創業。也有不少華人學者在回祖(籍)國探親休假時都熱衷于作學術報吿,爲促進中美科硏交流盡一份力量。學生學者們安居他鄉後,仍舊在華人團體中釋放熱量,義不容辭地默默奉獻。張先生説:“這些人爲華人團體做事沒有報酬,也沒有抱怨。美中科協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熱情的團隊,上下齊努力,發揮着各自的特長。”
  他鄉平安溫暖的“護身符”
  在介紹美國華人學生學者的生活狀况時,張先生特別爲僑學界和整個華僑華人社區的團結所感動。他説:“在關鍵的時候,還是自己的同胞才能更好的幫助你。你會感到還是自己的同胞最親切。”
  有一位女博士在某實驗室做博士後,由於和同在一個實驗室工作的老闆的太太産生分歧,被老闆勒令在辭職和接受解雇間作出選擇。必須在一天之內作出決定的她,委屈而無奈地向周圍的華人朋友們求助。大家仔細地幫她權衡了兩種結果的利弊,勸她選擇主動,自己辭職。後來,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她又很快找到了新的工作,現在生活得很好。
  張先生還講述了一幕悲劇。一位在讀博士生病亡家中,10天後才被大學里中國學生會的同學發現。這位在讀博士生生前爲人正直,但性格內向,喜歡獨來獨往。事發後,學生會和社區在美中科協的幫助下,給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發信函,順利地讓他的妻子和兄長獲得簽證來美國參加葬禮。不僅如此,大家又在全美中國學生會網上和當地社區募捐,募得的錢用在了購買機票和辦理喪事上。
  張先生説,在海外,一定要多交朋友,互通信息、互相幫助。不要吝嗇于幫助別人,也不要怕被人幫助。中國同胞在外國相依相伴相助的眞情,是異國他鄉平安溫暖的“護身符”。
  多年來,張先生蒐集了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有些是他親身經歷的。他把它們納入自己正在創作的《北美華人新編醒世通言》中,他説:“寫書目的是要眞實反映在美華僑華人、留學生的奮鬥歷程,反映他們生活中的快樂、幸福、痛苦和失敗。我希望這些悲歡故事給後來者提供一些參照,提供一些啓示。”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