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匹兹堡及各地消息

 

胡春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11月15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刋發胡春華署名文章《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全文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吿中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正確處理好工農城鄉關係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必將爲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前進方向。
一、深刻認識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大意義
   我們黨高度重視鄉村建設,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和要求,黨的十九大提出“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調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一以貫之地體現了我們黨對鄉村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反映了億萬農民對建設美麗家園、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景和期盼。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當前,與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發展步伐還跟不上,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新時代新征程,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新起點,做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補上“三農”短板,夯實“三農”基礎,促進農業全面陞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是農業農村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也是“三農”工作新的歷史使命。
   (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記億萬農民對革命、建設、改革作出的巨大貢獻,把鄉村建設好,讓億萬農民有更多獲得感。這些年,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已有很大改善,鄉村面貌發生煥然一新的變化。農村不是凋敝落後的代名詞,完全可以與城鎮一樣,建設成爲現代生活的重要承載地。2021年,我國農村戶籍人口7.6億人、常住人口4.98億人,未來即便是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還將有數億人生活在農村,他們與城鎮居民一樣,也向往在居住地就能過上現代生活。要順應農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堅持不懈地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持續提高農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努力將農村打造成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的幸福家園。
   (三)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爲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農耕文明曾長期領先于世界的重要基因密碼,也是新時代提振農村精氣神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城鎮化和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一些優秀傳統鄉土文化逐漸衰落凋零,一些各具特色的傳統村落正在加速消失,農村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封建迷信、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亟待糾正治理。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産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採,進一步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二、準確把握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基本內涵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其目標任務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涉及農村生産生活生態各個方面,涵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各個領域,旣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內涵十分豐富,總體上要把握好以下要求。
   (一)農村要逐步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現在農村生活條件已有很大改善,但離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農村道路、供水、能源、通訊等公共基礎設施還不健全,厠所、垃圾污水處理、村容村貌等人居環境條件還需持續改善,敎育、醫療衛生、養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提高。需要緊緊圍繞逐步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這一目標,努力實現:農村基本生活設施不斷完善。鄉村水電路氣信和物流等生活基礎設施基本配套完備,農村住房建設質量穩步提高,生産生活便利化程度進一步提陞。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公平可及。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紮實推進,敎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資源縣鄉村統籌配置、合理佈局,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陞。農村環境生態宜居。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衛生厠所進一步普及,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處理,農村生態環境逐步好轉,緑色生産生活方式深入人心。鄉村風貌各具特色。村莊風貌突出鄉土特徵、文化特質、地域特點,旣個性鮮明、富有特色又功能完備、設施完善,保留鄉風鄉韻、鄉景鄉味,留得住靑山緑水、記得住鄉愁。
   (二)農村要創造更多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機會。現在越來越多農民選擇離土不離鄉,在縣域內就近就地就業。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吿顯示,有1.62億農民工在縣域內就業,佔全國2.93億農民工總數的55%。需要全面拓寬鄉村發展空間,增加縣域就業容量,帶動更多農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努力實現:鄉村就業更加充分。農業多種功能、鄉村多元價値得到有效開發,鄉村産業發展提供更多就近、穩定的就業崗位,農村勞動力穩定外出務工就業,農民生産經營能力、就業技能和質量顯著提高。農民增收渠道更加多元。農民增收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鄉村發展空間更加廣闊。農村營商環境顯著改善,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不斷強化,各類人才留鄉返鄉入鄉就業創業,成爲帶動鄉村發展的主力軍。
   (三)農村要保持積極向上的文明風尙和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鄉村不僅要塑形,更要鑄魂;不僅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鄉村振興不能僅盯着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改善,忽視鄉村治理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需要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在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軟件”上下功夫,努力實現:鄉村治理效能顯著加強。
   農村基層黨組織進一步抓實建強,黨組織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健全,鄉村善治水平顯著提高。鄉風文明程度明顯提陞。社會主義核心價値觀深入人心,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農村移風易俗取得紮實進展,農民精神風貌全面提振,良好社會風尙蔚然成風。農村社會保持穩定安寧。農村各類矛盾糾紛有效化解,平安鄉村建設紮實推進,農村社會環境始終保持穩定。
   (四)城市和鄉村要各美其美、協調發展。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但城鄉將長期共生並存也是客觀規律。需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努力實現:農民在城鄉之間可進可退、自由流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紮實推進,城市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向常住人口全覆蓋,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得到有效保護。城鄉融合發展體製機制更加完善。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斷縮小,以縣城爲重要載體的城鎮化紮實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取得顯著進展。
三、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點任務
   黨的二十大報吿對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從政治高度和全局高度,抓緊抓好重點任務落實落地,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一)構建現代鄉村産業體系。産業是發展的根基。鄉村“五大振興”,産業振興是第一位的。只有産業興旺了,才能讓農業經營有效益、成爲有奔頭的産業,才能讓農民增收致富、成爲有吸引力的職業,才能讓農村留得住人、成爲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要做大做強種養業。始終綳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大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全面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水平。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依託農業農村資源,發展鄉村二三産業,延長産業鏈、提陞價値鏈,推動鄉村産業發展向深度和廣度進軍,提高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要樹立帶動農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的發展導向。立足整個縣域統籌規劃産業發展,充分發揮各類産業園區帶動作用,科學佈局生産、加工、銷售、消費等環節,把産業增値環節更多留在農村、增値收益更多留給農民。要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正確把握工商資本在發展鄉村産業中的作用定位,設置好“紅緑燈”,加強全過程監管,引導工商資本發揮自身優勢,形成與農戶産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脫貧成果是鄉村振興的前提,不僅要鞏固下來,還要有進一步的發展,讓脫貧群衆生活更上一層樓。要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強化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落實,及時發現、及時預警、及時干預,把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防止出現整鄉鎮返貧,切實維護和鞏固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成就。要更多依靠發展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把增加脫貧群衆收入作爲根本措施,把促進脫貧縣加快發展作爲主攻方向,統籌整合各類資源補短板、促發展,確保兜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確保“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水平持續鞏固提陞,不斷縮小收入差距、發展差距。要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常態化長效化幫扶機制。健全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強化救助資源整合,實施分層分類幫扶救助,築牢兜底保障網,提高農村低收入人口抗風險能力。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等欠發達地區支持力度,健全支持政策體系,形成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三)紮實穩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以滿足農民群衆美好生活需要爲引領,重點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要推進農村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紮實推進農村道路、供水保障、清潔能源、農房質量安全提陞、農産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防汛抗旱、數字鄉村等設施建設,優先安排旣方便生活又促進生産的建設項目。要堅持不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厠、生活垃圾處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進村莊緑化美化亮化。
   立足鄉土特徵、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提陞村莊風貌,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特色民居,傳承好歷史記憶,把挖掘原生態村居風貌和引入現代元素結合起來,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防止機械照搬城鎮建設那一套,搞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要促進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質增效。加快塡平補齊農村敎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務短板,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適應農村人口結構和社會形態變化,加大縣鄉村公共服務資源投入和統籌配置力度,推動形成縣鄉村功能啣接互補、分級解決不同問題的一體化發展格侷,促進縣域內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持續健康發展。
   需要強調的是,鄉村建設主要是解決“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問題,不是要另起爐竈搞新村建設,更不能違背農民意願搞大規模村莊撤並、趕農民上樓。
   (四)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鄉村治理事關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和農村社會穩定安寧。必須以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爲優先方向,樹立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理念,不斷提高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要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作用。堅定不移地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提陞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戰鬥力。旗幟鮮明地堅持和加強基層黨組織對各類鄉村組織的領導,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派強用好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把群衆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
   要健全縣鄉村三級治理體系功能。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工作導向,推動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發揮縣級在鄉村治理中領導指揮和統籌協調作用,強化縣級黨委抓鄉促村職責。整合鄉鎮審批、服務、執法等各方面力量,提高爲農服務能力。更好發揮村級組織基礎作用,增強村級組織聯繫群衆、服務群衆能力。要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方法。綜合運用傳統治理資源和現代治理手段,推廣應用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等治理方式,推行鄉村網格化管理、數字化賦能、精細化服務。
   (五)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對城市滯後,主要在于適應農民群衆特點的載體平台少。要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方法。積極探索統籌推進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的具體方式,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値觀,加強農民思想敎育和引導,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敎家風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陣地建設。結合農村受衆和對象,增加更多具有農耕農趣農味、充滿正能量、形式多樣接地氣、深受農民歡迎的文化産品供給。要深入推動農村移風易俗。明確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找準實際推動的具體抓手和載體,劃清傳統禮俗和陳規陋習的界限,旗幟鮮明地反對天價彩禮、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抵制封建迷信,引導農民群衆改變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
   (六)加快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與大中城市相比,在縣域範圍內打破城鄉分割格局,率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成本更低、更具現實可行性。要推動形成縣鄉村統籌發展的格局。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權,加大縣鄉村統籌發展力度,強化産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縣域內統籌佈局,持續推進縣域內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産業發展融合化。要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製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強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推動在縣域內基本實現城鄉一體的就業、敎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政策體系,逐步在縣域內打破城鄉的界限,淡化市民農民概念,推動形成農民在工農之間自主選擇、自由轉換,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進退有據的生産生活形態,把縣域打造成連接工農、融閤城鄉的重要紐帶。
   (七)健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推進機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必須穩扎穩打、久久爲功,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抓,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要堅持鄉村建設爲農民而建。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眞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讓農民群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建立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參與的實施機制。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要切實提供好基本公共服務,做好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公共設施建設等,農民應該干的事、能幹的事就交給農民去干,健全農民參與規劃建設和運行管護的機制。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工作作風。
   我國農村地域遼闊,各地情况千差萬別、社會風俗習慣不同,再加上農村工作直接爲農民服務,隨時接受農民檢驗,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從實際出發,求眞務實、尊重規律,緊密結合實際謀劃和推進,堅決防止和反對各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定維護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以優良作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意義重大、任務艱巨。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進一步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定不移維護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不斷增強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進一步強化做好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眞抓實幹、埋頭苦幹,奮力開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局面,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歷史貢獻。--END--
來源:《人民日報》編輯:紀海濤 / 審稿:王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