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匹兹堡及各地消息

 

更名、爆雷甚至停辦!國際學校難知天命

 視角學社

 

  早已席捲全國各地的國際學校更名潮,終于姍姍來遲“淹”到了京城,3月底迄今:
   清華附中國際學校更名爲北京市朝陽區清森學校、北京市海淀國際學校更名爲北京市海淀外國語藤飛學校、哈羅北京更名爲北京市朝陽區禮德學校、北京市力邁中美學校更名爲北京市朝陽區力邁學校、北京市朝陽區北外附校雙語學校更名爲北京市朝陽區北外同文外國語學校、北京世靑國際學校更名爲北京市朝陽區世靑學校、北京市私立新亞中學更名爲北京市朝陽區正源新亞學校、北京市朝陽區靑苗國際雙語學校更名爲北京市朝陽區靑苗學校、北京市朝陽區啓明星雙語學校更名爲北京市朝陽區啓明星學校……
   摘下“清華”的高帽,脫掉“國際”的外衣,更名從來不是簡單的換個名字,而是應對監管的必須之舉,但更名至少意味着還活着,沒有卷進先後而至的停辦潮之中:深圳哈羅禮德國際學校、北京昌平新東方雙語學校義務敎育階段停辦,深圳太子灣實驗部停辦……
   監管頻至,生源吃緊,已過知天命之年的中國國際學校,更名雖易卻難知未來的命運。
難知天命
   中國國際學校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69年。當年,中國第一家國際學校——北京巴基斯坦使館學校成立,隨後直至90年代,中國國際學校以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爲主。2000年後一段時間,公立學校國際部、民辦國際學校先後迎來發展契機,數量快速增長。


   這三類國際學校中,前一種只允許外籍人員就讀,後兩種則對中國家庭開放,而A-Leve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 、IB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 (Advanced Placement) 是其三大主流課程。
   AP是美國大學先修課程或預修課程,完成課業後參加AP考試,得到一定的成績後可以獲得大學學分;IB課程主要由外籍子女學校開設,提供從幼兒園到大學預科的課程;A-Level則是英國高中課程,證書被幾乎所有英語授課的大學作爲招收新生的入學標準。


   發展至今50餘年,中國國際學校已過知天命之年,如同年齡一般,漸漸顯露出沉沉暮氣。2021年,中國大陸地區獲認證的國際學校總數爲932所,其中民辦國際學校559所、新增24所,公立學校國際部(班)243所、減少16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113所、新增17所;但整體增速明顯放緩,2020年同比僅5%,2021年更是不到3%。
   與此同時,新建國際學校增量減少。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9月落地招生並進入正式運營的新開學國際學校共有41所,與2020年同時段的53所相比,下降了22.6%。


   國際學校不再狂飆猛進的首要原因是監管頻至。實際上,對中國家庭開放的兩類學校中,公立學校國際部早已被嚴格監管:2013年起,敎育部收緊對公立學校國際部的政策,對招生流程和收費標準進行規範同時,不再審批新的公立學校國際部。2021年,公立學校國際部鋭減16所,是再直接不過的結果。
   而近幾年對民辦國際學校的監管更是打出了組合拳,更名潮不過是最表層的體現。
更名改姓
   中國國際學校的更名潮已持續多年,其更名原因主要有公參民、去掉“國際”等字樣、規範民辦義務敎育階段學校名稱、規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命名等。


   更名自非心血來潮,乃因政策要求。2015年《敎育部關於做好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有關工作的意見》,2020年《關於規範民辦義務敎育發展的實施意見》,2021年《關於規範民辦義務敎育發展的意見》、《關於規範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敎育學校的通知》等,都對民辦學校的命名有詳細要求,概况起來主要有:


   更名只是表面,“改姓”則是內里,尤其四大原因中的“公參民”:根據最新政策要求,全國義務敎育階段“公參民”學校要么轉爲公辦,要么轉爲純民辦,要么終止辦學,而轉爲民辦的學校不得繼續使用公辦學校校名或校名簡稱,改姓就得更名,更名就是改姓。
   “公參民”學校主要有三類:(1)公辦學校單獨舉辦的民辦義務敎育學校,(2)公辦學校與其他公有主體合作舉辦的民辦義務敎育學校,(3)公辦學校與其他社會組織、個人合作舉辦的民辦義務敎育學校,其未來命運軌迹如下圖所示:


   所謂“六獨立”是指獨立的法人資格、校園校舍及設備、專任敎師隊伍、財會核算、招生、畢業證發放,符合的方可更名繼續民辦。但更名改姓説明還活着,至少沒有停辦。
   2021年9月,《民辦敎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實施,明確禁止通過VIE架構控制民辦義務敎育學校,限制外國控制和參與私立學校的運營,這正是昌平新東方雙語學校義務敎育學段、成都威斯敏斯特學校等學校不得不停辦的原因。另有消息稱,近日,貴陽雲岩區14所民辦學校停止辦學;預計到今年7月,將關停轄區內37所民辦學校。
   新學説《2021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吿》數據則顯示,2021年有21所原定9月開學的國際學校延期開學或無法開辦,與上一年統計的12所相比,數量大幅增加。這些學校未能成功開學的原因大多是受政策影響而未能及時獲得辦學資格證。
不確定性
   而活下來的國際學校,和之前一樣活得滋潤的並沒有幾家。
   國際學校本是“叢林社會中的避難所”,避開每年千萬學生爭過獨木橋的高考;提前感受國際敎育氛圍,作爲將來出國留學的跳板;敎育資源遠勝於國內k-12階段的非國際學校;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豐富的課程、注重孩子創造性、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因此,縱使國際學校學費高昂,仍有無數中國家長趨之若鶩。


   本身高昂又不斷上漲的學費之外,家長還要負擔孩子的伙食費、制服費、交通費、課外活動費等一切額外費用。就讀于北京某國際學校的David媽媽吿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如果自己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都讀國際學校,花費至少要300萬元。
   費用從來阻攔不了中國家長,疫情卻改變了一切。中國敎育報《2021國際學校年度發展觀察報吿》分析指出,大批外籍敎師難以拿到簽證,美國一流高校尤其是理工科尖端專業報考難度增加、録取數量減少,都是國際學校遭遇的挑戰。“留學全知道”則報道稱,一些國際學校應對失據,網課之“水”讓很多家長不得不在課外尋找更多的幫助。
   諸多不確定性累積,“校外的家長在躊躇”,一些國際學校遭遇招生難。據“財經十一人”報道,2020年至少一半以上的國際高中完不成招生計劃。與此同時,“校內的學生也不乏退出者”,轉到公立學校讀書者愈發增多,但課程不兼容、沒有國內高中學籍等問題,讓轉回“體制內”變得很艱難,這等於提前堵死了進入國際學校的道路。


   不過,好消息是,大部分中國高凈値人群並不會改變對子女的國際敎育規劃,只是時間點早晩不同,但疫情持續影響之下,中國國際學校的未來命運將如何,何時能夠恢複元氣,不得而知。
結語
   2021年9月實施的《民辦敎育促進法實施條例》還規定,實施義務敎育的民辦學校不得使用境外敎材。這無疑是扼住國際學校喉嚨的另一個釜底抽薪之舉,其小學部、初中部幾乎因此喪失了大部分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