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其他城市

   
 

探索中醫藥發展新模式,建設"健康中國”
一一對話浙江省現代炁脈健康硏究院院長劉清源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十四五“由此開局,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當前全球新冠疫情肆虐,國內抗疫形勢也依然嚴峻複雜。如何弘揚傳承好偉大抗疫精神,繼續砥礪奮進,努力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是全黨全社會都在努力解答的一個時代課題。結合當前疫情防控和"健康中國”建設等主題,我們就此專訪了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特色診療專業委員會理事、浙江省現代炁脈健康硏究院院長劉清源,就中醫藥行業有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問:“中醫藥學凝聚着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對於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精闢論斷,您是如何理解的?
劉清源: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學作出瑰寶、鑰匙的評價,非常精準而深刻。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以氣爲基礎的天人合一宇宙觀。中華文化里所有技藝的核心只有一個:如何獲得氣。而硏究與應用氣最完整的體系就是中醫藥學。中醫藥學有了突破,各行業也就有據可循了。
問:當下小小的新冠病毒把世界攪得天翻地覆,您認爲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
劉清源:根本在于生産力的改變,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原有的界限慢慢的在消失,與之相適應的新的行爲準則沒有建立。
   生産力快速發展,打破了人類長期以來形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方式,人的生活節律被打破,加上自然環境的劇烈變化,病毒的宿主也在改變。面對以上種種,人類都沒有來得及轉身,所以會變得無所適從。人得病以後,應該氣機鎮定才有利康復,現在面對大疫情更應如此。中西方對疫情的處置方式不同,看似自由,實際表現是氣機紊亂。
問:這次疫情的應對,中醫藥發揮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爲何能發揮這么好的作用?
劉清源:應對瘟病,我們國家歷來有非常豐富的經驗。用自然之藥,解自然之毒,這是中醫藥的最大特點,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中醫藥爲什么對病毒有如此效果,這里必須講一下病毒與細菌的特徵。病毒其實它離開了宿主是沒辦法自我繁殖的,而細菌是可自我繁殖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爲細菌是自帶氣的,病毒是要借宿主的氣才能延續。
   中醫是通過調節人體自身的氣,就可以直接作用病毒,使病毒無法傷害人體。而自帶氣的細菌則不同,通過調節人體自身的氣無法直接作用它,所以功效比較弱。因此,中醫藥對付病毒是強項,對付細菌是弱項。反之,西醫對付細菌是強項,對付病毒沒有很好的方式。所以中西醫之間應該互相配合,不是互相排斥。


問:中藥和西藥有什么不同,可否舉例説明?
劉清源:中藥和西藥,是兩個維度。中藥和西藥,是中醫藥學和西醫藥學理論體系內的概念。中草藥的藥理是以“四氣五味”來調理人體“五臟六腑”之間的“陰陽平衡”,以固本培元爲目的,增加自身的免疫力, 把病毒排出體外來達到治病的目的。西藥屬於化學性藥物, 由化學分子組成, 它的治病機理是用藥物産生化學反應來殺滅病菌或病毒, 以抗菌消炎爲主。
  舉例:抗生素是橫向的,治一切炎症;安宮牛黃丸是縱向的,是跨病種的,治一切急症,因爲中醫認爲人死就是閉竅,安宮牛黃丸是開竅的聖藥。所以對中藥的認識必須回到氣的原點,尋找到它的作用方式。
   長期以來,中藥強調解藥的概念,就是解除“邪”對人體的傷害及疾病“自我保護”的機制。在去年年初疫情期間,我們硏發了一款針對口腔潰瘍的産品,它可以迅速溶解掉口腔潰瘍面的假膜(保護層),讓肉芽組織快速生長,患者一般使用後可立即止痛,兩到三天即可癒合。我們順着這個思路已開發出幾款産品,效果都非常好。
問:時下各行各業都在探尋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共同爲中華謀復興。您認爲,中醫藥行業的初心是什么?使命是什么?
劉清源:萬事萬物誕生之初,各行各業起源之初的宗旨就是它的初心,也就是它的道。初心,也就是它的元氣。元氣沒有了,就意味着這個行業即將結束。使命就是依循它的道,根據時代特點創新更好的方法論來更好地實現它的初心。
   中醫藥的初心就是濟世救人,它的使命就是根據時代的特點創新如何更好的服務人的健康。
   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是數字化、標準化。數字化、標準化的目的是讓事務更精準、更有效、更便捷,這是一種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應用的方式。中醫藥也要遵循這個時代大勢,以更加智慧、可靠的産品服務人民的健康事業。
問:您認爲,當下中醫藥該如何創新?
劉清源:首先,我們要找到中醫藥的核心是什么。中醫藥的核心就是運用萬物之氣、天地之氣作用人體、調養人體。人與天地之間的溝通,媒介就是氣,當這種溝通的媒介消失了的時候,人就被稱之爲“氣絶身亡”。
   如何運用氣?這里有一個核心問題要解決,就是氣的可視化。如溫度通過紅外線變成可視化。這是一個需要我們的物理學家和醫學家聯合探究的問題。據史料記載古時有些人具有望氣的功能。
   第二,就要依循氣的規律,根據時下的生活方式梳理一套更精確的診治體系。
   我們在古醫術的氣脈調理體系里做了嘗試,運用“炁”(音同氣)、“毒”、“脈”、“邪”四個指標來梳理,得到答案是肯定的,很多疾病達到了不藥而愈,激活了人體的自愈力,普遍性非常廣。有效,是檢驗醫學方法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
   中醫藥的創新還是要依據剛剛説的,從方法論開始,否則創新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根之草。套用現在的網絡語言來説就是:我們找到了源代碼重新編程。如何根據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生活特點和生活環境,以及作用到我們的身體而出現的問題,來做出相對應的調整和解決方案,這就是中醫藥創新的原始點。
   總之,中醫藥的創新要符合有效、易懂、便捷的原則,離開了這三個點,它就沒有生命力。
問:您認爲,中醫藥在“健康中國”建設中應是怎樣一個角色和定位?
劉清源:“健康中國"建設,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國情是我們人口衆多,西方模式不適合中國,我們必須探索一條人均費效比高的建設路徑,也就是説必須是有效、便宜、易操作的,中醫藥剛好符合以上要求。所以,中醫藥可以在“健康中國”建設中要發揮主力軍作用。
問:您在硏究古醫術氣脈調理中做了哪些創新?它有什么特點?
劉清源:我們目前主要在兩個大的層面做了探索。第一個是應用層面,第二個是人才培養體系。
   在應用層面里,我們在二十多年的實踐過程中,對收集病人信息的方式進行了調整,對診斷體系進行了革新,通過“炁”(音同氣)、“毒”、“脈”、“邪”四個方面重新梳理,來診斷疾病。再通過泡腳、行罐、推拿的方法幫別人堵痹的地方疏通,把毒排出來,排出以後讓“邪”沒有了生存環境,然後再提陞氣,從而達到不藥而治的效果。
   在培訓體系方面,我們經過了三年的探索實踐,發現初中畢業的孩子經過我們三年的文化敎育、專業敎育和技能的培訓,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普通醫學本科生要強。這一辦學成果經江西衛視等媒體報道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不久前有個專家組來我們學校進行了爲期3天的深入調硏,專家們認爲我們這套體系有普適性,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複製的成本更低、難度更小,値得總結、借鑒。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