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代序,草木有枯榮,這些都應是自然界正常現象。大千世界有人離開有人加入,皆爲天道和人道使然,亙古如斯。這些年有了微信,其圈子了常常會把一些名人(或非名人)的離世造成了群體事件甚或一場轟動。特別是在最近文壇和藝壇,一些耄耋老人辭世,本該悄悄讓他們安息。但卻大都在事發當天就一下轟動于微信群。有的盛傳一時,有的被連鎖傳遞得超乎尋常地熱鬧,更有的讓當事人家沮喪異常甚至不知所措。
這些傳播者里面趁機造亂者有,招搖添堵者有,好心辦壞事者有,另有一批每遇此事就聞鷄起舞熱心過分者其實並沒有什么企圖,他們只是爲了搶報頭條。——説他們別有用心吧,他們有些冤枉,但他們的過速行動的確讓逝者不安,給家屬添亂。換句話説,對因此接受世人的譴責他們眞的不能算無辜。
其實,對這些業餘“熱心者”從事這類事妥當與否的判斷本來不需要什么高情商,只要稍稍具有同理心就可以衡量出這些他們的確是熱情過度了。這個“同理心”就是讓傳播者摸着胸口自己想一想,如果他們是當事人或者事主家庭,他本人或家人是否在這個時刻歡迎像他這樣的人把自家不幸遭罹的此類事向滿世界噴灑得沸沸揚揚?
雖然傳播者或許並沒有時間想細節,但他們有的是能量。他被自己想出名或想搶頭功的虛榮感蠱惑得欲罷不能;或是被自己以爲的感動和虛構的自己跟逝者生前的交情和交往感動得不能自持。竊以爲,這並不能算是正常現象。微信,成了今天大衆互相交流的利器。但它也是一柄雙刃劍,會引發無端的煩惱和無奈。
它的副作用之一也是最可悲的一點是往往誘導好人做惡事、架秧子起哄,不經意間傷害了別人卻不自知;缺了德卻一臉無辜和懵逼,讓人閲之啼笑皆非。
其實幹此類事者大都並非無知少年而多是成年人,甚至有些是退休人士、圈子里的小有名氣者或大咖聞人,但他們卻不能被算作是懂事的人。因爲如果太年少太資淺或太無名,他們也就沒有什么資格去攀附、去招搖、去拿這些逝者來傳播、説事了。
這些形形色色的微信短文或短訊專門爭搶第一時間播發名人死訊。除了報喪,還不忘借機套近乎,拉關係、蹭死人熱度。同時,噩耗報後,往往加上一點小小回憶、惋惜或矯情。如果死者不夠公衆人物或不夠有名,他們往往熱心加上百度介紹。爲吸引人注意和粘眼球,他們不吝爲傳播而傳播,免費提供gossip,卻對逝者缺乏應有的尊重與眞情。余交際不多,微信使用極爲稀少,這方面算得上是孤陋寡聞,但也發現有幾個特別熱心發佈此事的版主甚或幾乎專門發報喪和回憶的某些個人。這類傳播者我們雖不能全斥之爲低級趣味,但他們的作爲卻的確擾人,難免給人以矯情之嫌。
這類傳播者發文或轉文中稍微有點深度者倒會臨時應景。他們往往或回憶、或緬懷、或遙思,或人模狗樣地鞠躬如儀。雖然細思其中有些內容多爲風馬牛不相及或讓人讀後往往一頭霧水不得其要領,但他們卻每每對這類特殊新聞的追逐總是樂此不疲。
其實,説穿了,這些特殊熱心者其實多是爲了趕時髦、趨熱流、賺噱頭,搶着借名人消息露個臉、標示自己不落伍之意。久而久之,這就形成了一種標配,好像有名人死了他們不去湊個熱鬧發個推就落伍了一樣。他們的這種焦慮往往讓他們坐臥不寧,好像得了強迫症,哪天沒發仨倆讓人震撼或不安的消息心里就感到空落落的……。於是,他們就成了心明眼亮的包打聽,堪比狗仔隊的精靈。——如果有人辭世他們搶了個先或搶個鮮報了道,他們就有一種勝利的歡愉或高人一頭不可言喩的爽勁兒,遍身舒齊。
有人難免會説,連正規報紙電視都搶報這類新聞,微信圈傳播這些又有什么必要專門對之提出批評?
您説的對。新聞業喜歡這些重口味材料,因爲他們的事業是新聞。沒有這些他們就無法活。而朋友圈中喜歡攛掇這類事者卻並非新聞從業人員。他們應該有的是正經事要做。新聞業靠新聞混飯吃,哪兒熱鬧(不管是好的熱鬧還是壞的熱鬧他們都聞鷄起舞)望哪兒湊是他們的天職、事業心的表現。譬如説,紐約幾大電視台那么多陽光明媚它們不報卻每天專找殺人強姦搶劫事件報道,把個好端端紐約報道成了人間地獄狀,卻沒人批判它們誤導民衆——因爲出版、發表、抓眼球、求生存是它們的天職嘛!但是那些吃飽了飯撑得沒事干天天尋發名人死訊的無聊客卻不靠傳播gossip吃飯,所以他們的過度熱情傳播別人的隱私卻不能讓人原諒和同情。
竊以爲,考察一下有這些不良嗜好者的心理,從小處説,這是一種精緻的無聊和電子矯情。從大處説,也能由此照見一個人的品味。此外,容我多説一句,常年把眼睛盯住這些別人傷心事並傳播這樣消息的人自己也難免從中招晦氣、招陰氣。——因爲,人生的氣場也是一種常年的積累;近墨者黑,您天天瞅着這些逝者消息而且常常十二萬分矯情地表示想念他們,您可保不準,哪天逝者們信以爲眞動了感情、眞地把您招攬了去。
不瞞您説,我發現,稍微有些修養、有些閲歷者或者在單位有點歷練者皆不多行此道。而這方面搶頭道湯發頭條新聞者多是些消息靈通人士甚或文壇包打聽;這些人,往往是生理年齡一大把,心理年齡和智商卻停留在懵懂年代。
這些人出此也不能説是因淺薄年輕,其實這里卻多有一些所謂學者、博導和大V。他們往往以搶得鮮、搶得快爲能事。全不顧逝者和其家人的感受。我發現有的網友甚至一天發好幾條這方面新聞或發同一逝者的多條消息,眞不愧爲是訃聞專業戶。更有人幾乎自己從來不寫什么文章,而只拿傳播小道消息招搖爲能事。
請相信,微信上也見人品。有些人每天發微或轉微,沒有任何健康內容,只專注某些特殊趣味或晦暗題材。其實,即使您一言不發,這些取向也足以暴露了您的人品和價値取向。
我在鄉下當知靑時,“搶報喪”是逝者家人直系親屬的事,沒人敢攬。即使是逝者的親戚或好友,也不會替報或順便代人捎信;因爲,鄉下人遵從着一種古老的規矩就是要把這特權或者宣佈的決定權給那個遭罹此事的原始家庭來決定。——這規矩雖老而陳舊,但我卻從中看出了一種原始的敬畏和對生與死之莊嚴的執拗和堅持。直到今天,我仍然認爲在這件事上,鄉下人的樸實和莊嚴是對的。
懂起碼事體的人應該讓事主及家人安靜一會兒。他們有沉默和選擇不被打擾的自由。
其實,這個世界離了誰,地球都照樣轉,用不着某些人借此假惺惺的矯情和起哄。
——君不見,前幾天震驚世界使天下都爲之轟動的美國暴民打砸搶美國國會的新聞不過三天,今天是否還有人提起?觀衆對新聞的熱度大抵如斯。慢説一個人的離世或消亡,即使地球上出了再大的事情現在麻木的讀者也早已是見慣風霜、老神在在啦!——你今天搶報別人的死訊並沒啥讓人震驚,此事過後,卻往往讓人想起您對這類事體的格外關心和熱衷,爲此記住了您的特別趣味和不那么健康的心理偏好。逝者會漸漸安息,而您的一而再再而三卻被讀者記住啦。
餘生也鄙,余名也微,生與死皆不足爲任何人關注;但看到世上有這樣多無聊矯情的人,卻難免不暗暗做個決定,人生苦短,萬事莫若活得率性自然。做人潔身自好,不愧對天地家人朋友;此外,不論任何事,不必讓微信知道。
死生事雖大,這方面有一個古人卻做得瀟灑。他用幾首詩擬死後自悼或悼人,用瀟灑態度對待人生。本文欲結,擬借用這位坦蕩的古人陶淵明的三首詩來收煞並回復所有對別人生死好奇及喜歡以轉帖而蹭熱度者,相信讀此他們不能不臉紅: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爲人,今旦在鬼録。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
馬爲仰天鳴,風爲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