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明代中國天文曆法-地球的概念

李兆良

《坤輿萬國全圖》上有不少天文的資料,世人被歐羅巴,亞美利加,墨瓦蠟泥等西方名字,或者西洋星座代替中國的星座,搞糊塗了,以爲是西方的作品。但是忽略了西方沒有二十四節氣,這是農業立國的中國很古的曆法。《坤輿萬國全圖》的文字、圖表中的天文信息,是中國人做的。
   《坤輿萬國全圖》有一個表,用的是華里,西方沒有華里。表上的“徑”是路途、長度的意思,不要混淆”直徑,“直徑”是沒有度、分、秒的。每度250華里,360度是90000華里,合今天45000公里,與今日測量的40000公里只差10%左右。從表得知:第一,中國人知道地球是圓的,第二,中國能測出地球圓周,第三,中國知道地球不是正球形,東西寬,南北窄,絶對不是“天圓地方”的概念。當時歐洲人連度量衡都沒有統一。(見後面西方設定公制的歷史)


   《坤輿萬國全圖》的二十四節氣,西方是沒有的。中國的十二生肖被改爲西洋星座,混淆視聽。改字樣很容易,要改歷史傳統就很困難。“南極入地”,“北極入地”,是中國特有的地理術語,代表緯度。利瑪竇的《中國扎記》的歐洲文字版(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西班牙文)全部照中國的原文翻譯“北極出地”,但是300年後英文譯本(Louis Gallagher,1953年)翻譯爲緯度,中文版誤爲經度,不止差之毫厘,東西南北不分了。
   字樣的篡改是表面,數據是眞正的內涵。所有坤輿萬國全圖的信息都需要用新思維去分析,分清文(表面)與質(內涵)的區別,不要人云亦云。
   更正世界史是一項非常嚴肅、艱巨的工作,不能有絲毫被抓住的破綻,不要捕風捉影,不要被打成附會,否則全盤失落。寧可慢,寧可局部,要用數據參考,要細、要深,無可挑剔。等所有局部拼合成型,自然水到渠成。西方抄襲、篡改的地方很多,不能忽略西方也有自發改良的文化,也有一定優越性。一下全部打掉,恐怕不切實際,會減低自己的可信度。


   西方公制歷史年表 (摘録自美國公制網絡:http://www.us-metric.org):
* 1585 In his book “The Tenth” Simon Stevin suggests that a decimal system should be used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coinage, and divisions of the degree of arc. 十進制是利瑪竇到了中國(1582)以後才在歐洲出現的。
* 1791 French surveyors Delambre and Méchain commence their seven-year project to measure the exact distance from Dunkirk to Barcelona. This distance was used as the basis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metre.
* 1795France officially adopted the metric system.
* 1812Napoleon temporarily suspended the compulsory provisions of the 1795 metric system adoption.
* 1840The metric system reinstated as the compulsory system in France.
* 1875The Convention of the Metre signed on 20 May 1875 in Paris by 17 nation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The Meter Convention, often called the Treaty of the Meter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vided for improved metric weights and measur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CGPM) devoted to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on matters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To recognize this anniversary, 20 May is now World Metrology Day, as found on the Metric events and anniversaries
作者按: 中國從春秋以來就是十進制。10天干就是十進制的原型,是天數。12地支是中國對地的理解,是地數。時間分十二時辰,爲什么叫小時?就是一個時辰太長,分半稱爲小時。所以有24小時。每小時用少(15分)、半(30分)、太 (45分)分爲四份,每份有強、弱,共分12份。少(唸第四聲)是15分,少弱(不到少的意思)是10分,少強(比少多的意思)是20分,如此類推,一小時十二個數字就是這樣來的。


   12地支來自12個月,是月亮盈虧的循環,一年365天,不是360日,所以遠古有幾天不算,用“過年”來塡補。但是差異越來越大,所以有曆法,有閏年,閏月。中國的農曆還是很有用的,24節氣不能廢掉。登封的天文觀象台,進去的走道,兩旁是24節氣。
中國的天干地支是現代數學的始祖。沒有天干,沒有十進制;沒有地支,沒有小時,曆法,我們對這世界是一團混沌。
   中國哲學講天人感應,天道是自然,不是什么神仙鬼怪。神仙鬼怪是在給入門的人講不清楚時編出來,好記憶的故事。人要服從天道,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則辦事,自然規則就是科學,以前小學不叫“科學”課,叫“自然”課。我們今天一直在使用古代中國人的智慧,而懵然不知,處處求神仙,求外方聖賢,要找“賽先生”(Science),不知道聖賢就在中華文化里,就在自己祖先辛苦累積的科學觀察與總結里。西方讀不懂中文,有誤會,中國人不應該讀不懂自己的東西。大師就是古人,不用從新造車。
 

 

關於地球圓周的測量:(摘自維基)
The first published reference to the Earth's size appeared around 350 BC, when Aristotle reported in his bookOn the Heavens[16]that mathematicians had guessed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Earth to be 400,000stadia. Scholars have interpreted Aristotle's figure to be anywhere from highly accurate[17]to almost double the true value.[18]The first known scientific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of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Earth was performed byEratosthenes in about 240BC. Estimates of the accuracy of Eratosthenes’s measurement range from 0.5% to 17%.[19]For both Aristotle and Eratosthenes, uncertainty in the accuracy of their estimates is due to modern uncertainty over which stadion length they meant.
作者按: 如果西方公元前350年的Aristotle, 公元前240年的Eratosthenes等人知道地球的大小,公元2世紀的托勒密的世界地圖就不會只有180經度,哥倫布也不會因此貿然西進,以爲不到一個月就到中國。亞里士多德與托勒密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這是西方學説不能“自圓”(相關語,a pun)的一例。
  Stadia 一詞最早出現是1865年(Merriam Webster字典)。但是有一説是希臘長度單位185 to 192 metres (607-630 ft).這些詞條應該有人去質疑。
   維基有一定的用處,但是里面也有很多西方辯護士,隨時刪掉與“西方中心論”不符的條目。愼用。
   以上是在我的《鄭和環球-科學治史》微信群發佈的,在這里增補了一些微信沒有談到的,特予備份。


李兆良
2019.3.25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注明本文來自李兆良科學網博客。
鏈接地址:http://wap.sciencenet.cn/blog-1674084-1169624.htmlmobile=1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