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從記者到名媛”曾慧燕爲歷史作見證

   9月28日,在華盛頓舉辦的第二屆美國華人大會上我認識了燕姐(曾慧燕)。
   我和燕姐在微信上認識,因爲大家都要去參加華人大會。在電話里我們溝通了,她是紐約世界日報的資深媒體人,我對她説,我曾經當過兩年的世界日報記者,後來我看了她的資料:
   1979年1月由中國廣東移居香港,1980年任職記者,先後服務香港《中報》、《香港日報》、《快報》和《新報》等新聞機構,曾在香港報章撰寫《大城小景》、《路漫漫》和《人在紐約》等專欄。1989年8月任職台灣《聯合報》美加新聞中心特派記者, 2002年9月轉職北美《世界日報》。2018年1月離職,但她退而不休。

   在USA大會上,UCA主席薛海培先生與燕姐認識28年,燕姐一位報人用心支持華人社團,她完全自費,還捐了紅珊瑚項鏈和珍珠項鏈給UCA,義賣獲得$2200。

   會議結束後,她應邀請將要參加於馬里蘭(Maryland)的波多馬克文化沙龍舉辦的演講,主題是《從記者到名媛—曾慧燕“爲歷史作見證”》,就按她説的,我是不會退休的。在她的身上,我學到了一位媒體人的敬業。 浦瑛

9月30日燕姐應位於馬里蘭(Maryland)的波多馬克文化沙龍邀請,在該中心演講。主題是《從記者到名媛 曾慧燕“爲歷史作見證”》,我對“名媛”兩字本持異議,但沙龍創辦人李恆靑、蘇曉康十分“得意”此“神來之筆”,我只好尊重主辦方意見。但在演講時,我説倒不如改爲“從記者到燕姐”更親切貼切。 有人擔心叫我“燕姐”,似乎把我叫“老”了,尤其年紀比我大的人,更有此顧慮。 殊不知,我在香港新聞界嶄露頭角時,男女老少無論是報館同事,還是香港立法局議員、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以及全國人大政協代表等,均異口同聲叫我“燕姐”。套用一位資深媒體人的説法:“燕姐”代表了曾慧燕的“江湖地位”,尤其對於自幼酷愛武俠小説、俠骨柔情、幻想替天行道的我來説,更樂于接受這一稱呼。 本來7月7日蘇曉康和李恆靑來紐約參加司馬璐先生百歲祝壽會活動時,就説好待我外遊歸來,邀請我12月份到波托馬克文化沙龍演講。 沒想到不久就接到美國華人大會(簡稱UCA)會長薛海培微信,盛情邀請我出席9/27至9/29在華盛頓DC阿靈頓水晶城舉行的第二屆美國華人大會。因此想到不如順便將12月的演講,提前在9/30舉行,節省路途往返時間。 最初恆靑考慮以往文化沙龍一般是在周六舉行,因周日很多人要上敎堂或探親訪友,恐出席率不高,但很快他就表示全力支持配合。 美國華人大會閉幕翌日,恆靑上午開車來下榻酒店(也是UCA會場所在地)接我去和蘇曉康(巜河殤》總撰稿人)會合,請我在當地一家粵式酒樓T“飲茶”,然後再赴中心。 甫抵會場,即見費城女神藝術博物館館長、愛麗絲島杰出移民奬得主趙瓊(艾倫昭瓊),遠自費城專程趕來捧場,更令我感動和不安的是,她竟親自動手幫忙搬椅子佈置會場。接着久違了的嚴家祺(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硏究所前所長、《文革十年史》作者),以及《暴風雨中一羽毛》作者巫一毛(其父爲《一滴淚》作者巫寧坤),還有華府華文作家協會會長陳小靑、文友王志榮(筆名九里安西王)夫婦、賈明文、紀萱、黃肖路(其父爲水利專家黃萬里)等都來了。 在會場上,還很驚喜見到闊別多年的廖大文及其會説中文的洋丈夫。 我的演講內容主要圍繞如下十點:一、爲什么“我要讀書”?(我艱難曲折的求學經歷令人匪夷所思,足以寫成一本小説);爲什么痛苦是我的財富?爲什么我是“一本書主義”;二、從一個“黑五類”的子女,到成爲香港最佳記者和世界十大杰出靑年,“鋼鐵是如何煉成的”?三、燕姐有一百個理由做“壞人”,甚至有可能淪落風麈,但爲何能在絶望中奮起,培養悲天憫人的情懷,時時處處努力做好人,存好心,做好事;四、通過自身經歷,燕姐感悟到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如能戰勝自己,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五、爲何燕姐靑少年時代多次想自殺,但終於活下來?因爲人不能自私,要知道“死者已矣,生者何堪”,活着的人比死者更痛苦,千萬不能“我不殺伯仁 ,伯仁卻因我而死”。(因爲心存孝心和善念,因爲人生還有未竟之業,終于有勇氣面對苦痛充溢的人生);六、爲什么幾乎每一位受訪者,都説曾慧燕的訪問稿是所有文章中最好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七、爲何燕姐立志爲歷史作見證?人的毎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但願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希望每一位有能力寫作的人,都能拿起手中筆,我手寫我心,紀録歷史;八、人要有感恩之心,尤其對生命中的貴人,知恩圖報,滴水之恩 ,當涌泉相報;九、人生有山窮水復的困頓,亦有柳暗花明的驚奇。遇到一時挫折不要沮喪。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要被擊倒。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十、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寬容、理解,將心比心,多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不要以爲自己??幸,要想到人世間還有很多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從記者到名媛 曾慧燕“爲歷史作見證” 紐約華裔,尤其是文化人圈子裏,不知道曾慧燕的人不多。人稱“燕姐”的曾慧燕,身影活躍在各種沙龍、聚會,其間文人墨客雲集,兩岸幾地彙聚,她游刃有餘,舉重若輕,堪稱一位大姐大。更被坊間稱道者。 曾慧燕是一個名記者,1980年在香港投身媒體,後轉職臺灣、北美,又從記者到新聞主管,撰寫了一千多萬字報道,獲獎無數;在她的筆下,有文學家、藝術家,有詩人、音樂家,有各種行業中的專家學者、社會活動家、政治家、科學家等,她用手中的筆爲歷史作見證。 移民社會邊緣、孤冷,尤其需要凝聚、提陞,更需要杰出人物的華彩,以激勵衆生,傳導善良和自信。波托馬克文化沙龍榮幸邀請到曾慧燕女士前來做客,與聽衆一起分享她精彩紛呈的人生歷程。


     (續)我的人生經歷曲折坎坷,在我歡樂外表的背後,隱藏多少不足爲外人道的苦痛,毫不夸張地説,我的痛苦已成永恆,終其一生難以癒合,一旦撕開血淋淋的傷口就情難自禁即涙崩。尤其母親的遭遇是我人生的軟肋(或死穴),母親是我心中永遠的痛,也是過去的禁忌。多少年來,我不能提母親,每當別人提及就痛徹心肺,我會無法控制情緒,也無法跟人敘述母親的故事,稍一觸及,我的淚水就決堤而出,巨大悲痛排山倒海將我呑噬。 我的心頭一直在滴血,我一直試圖將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埋藏在記憶墳墓深處。內心的悲哀,難以言喩。... 我母猝逝那年,我險些患上抑鬱症,爲了自我療傷,曾將母親的故事寫成萬言文,發給文學大師王鼎釣先生過目,他連夜讀完回電郵説: 拜讀「母親的故事」,很受震撼!建議您馬上開始寫回憶錄,也建議此文暫勿單獨發表,若發表,其中精華可能立即被電視劇作家或通俗小說作家竊去。 鼎鈞拜 我雖然在20多歲時已出版過五本書,但我一直是“一本書主義”。對此,當天在場的嚴家祺發言時也大表贊同。 當天演講,主辦方在臉書 進行現場直播。www.facebook.com/PotomacCultureSalo 一些未能到場的朋友,包括北京飯店老闆喬治(高勝寒先生,本名徐放)和來自南京大學圖書館的陳遠煥等,都忙中抽閑全程聽了演講。 演講結束後,聽衆反應熱烈。有位來自台灣的聽衆,原來是我在世界日報的忠實讀者,他説曾在看??到我的文章時,寫信質疑世報...作爲一個記者,她盡了天職賦予她的責任。她「在北京追蹤中英會談」的成績有目共睹,她一紙風行的著作《在北京的日日夜夜》,則盡顯她的採訪功力和才氣,出版後備受好評,很快再版。迄今是唯一一本記録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問題、九七回歸的書籍。在中英談判期間,鄧小平接見香港記者,新華社記者捕捉到鄧小平與她握手的鏡頭,新聞圖片一出,她即成爲風雲人物,轟動她的家鄉廣東省吳川市。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