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海外養子尋找中國親生爸媽的公開信

原創:屋子里的樹
寶貝回家

記得很多年前,哥倫布當代中文學校創始人之一王建軍先生曾經吿訴我;將來華人在美國有新的改變,有新的華人組織的誕生,其中包括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更高台階,那一定是那些被收養的中國孩子。因爲他們是一群不同的人群,無論他們是被自己的父母遺棄或者有其他的原因,但他們到了美國,他們得到全心愛她們的人。(浦瑛)

在中國的媽媽、爸爸、兄弟姐妹們:
這些年我們分別太久了
我們現在生活在美國、加拿大、英國,
説着不同的語言,
有着不同的文化燻陶,可是
我們依然是你們的孩子。

我們都有了各自的家,
有了敎育和旅行的機會。
但是,有一樣東西,是永遠也無法取代的:
那就是你們。
我們的心,渴求與血脈的相聯。

我們想在你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想知道,我們是不是有着一樣的習慣?
是不是也有着一樣的姿勢,
一樣的眼型,一樣的膚色,
我們愛吃的東西也是一樣?

我們無法想象你們受了什么苦痛,
我們敬佩你們面對艱難日子的勇氣。
我們想知道,你們的內心里
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掙扎?

我們一天天長大了。
有時到了晩上,我們會盯着月亮出神
期望在遙遠的彼岸,在某個地方
我的親人們也在看着同樣的月亮。

我們的中國團圓夢想,能夠實現嗎?
我們努力地找啊,找啊
我們在時刻等待你們,渴望你們。

我們從來沒有忘記你們,
也期待從來沒有被你們忘記。

我們夢想着,有一天
終于等到可以重回彼此懷抱的時刻。
我們所渴慕的永遠無法取代,
我們的情感發自內心深處的所失。
我們只期待,
你們的心也是一樣的。

我們把自己的DNA
樣品已經交給了“寶貝回家”
期待你們也把DNA樣品交給他們。
讓我們,互相找到。
我們所有這些被海外收養的孩子,都有
一個共同的心願:就是知道
我曾經被你們愛過
而且,明天你們依然愛我

Intro 天空很大,世界太小。生而爲人,請多關照。我堅信眞和美是値得呵護的,堅信愛是一種勇敢的品質,堅信宇宙不論多么深遠,星星點點的可見光終究彙聚成星系。我相信在星系的深處都有一個巨大的黑洞,相信是黑暗促使我們萌生了彼此尋找的力量。來,今天 我們在這里。
這是海外收養兒童給中國父母的一封公開信

01
十七歲的加州女孩佩涅羅珀·蘭姆(Penelope Lamb),有一個中國味十足的名字:寧麗霜。因爲她本來就是中國人。
麗霜生在江西寧都縣,被一對美國夫婦從寧都福利院抱養回美,撫養長大,現在她已經長成了身高一米七的大姑娘了。養母艾倫(Ellen)説,麗霜雙手小指的根部都有一個類似肉球的東西,醫生説可能她一出生就有12個手指,在被收養之前可能做過小手術,但是這只是猜測,並不確定。
她的養父母,蘭姆夫婦,有兩個親生兒子,除了她之外另外還有一個妹妹,在安徽抱養的雅君。一家六口人在美國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她們很想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因爲是他們賦予了自己的生命。養父史蒂文(Steven)説,麗霜有家在美國,也有家在中國,如果有機會可以與中國的家交流、還可以時常回去看看,對她會非常好。
2015年和2017年,夫婦曾經兩次回到寧都,希望找到女兒的親生父母,但都沒有成功。麗霜説,我不爲當初他們遺棄我感到生氣,我只感謝他們把我帶來了人間,只想知道,他們在這世上活得很好!
妹妹宋雅君比麗霜小一兩歲,具體出生時間不詳,她是安徽蚌埠的棄嬰,被路人撿到之後送到了福利院,2006年被蘭姆夫婦收養,視同己出。回憶起親生父母,她心里只有惦念:他們是誰?他們現在過着怎樣的生活?我到底來自哪里?她似乎是雙胞胎中的一個,那么,此時此刻,可能還有另外一個自己生活在某個角落,這個念頭讓她更加心情急切。
你認識他們的父母嗎,有任何信息給她們的尋求增加一份希望嗎?
02
2004年的七夕一早,錢粉香和徐禮達夫婦倆來到西湖斷橋邊。他們久久地站着,期望從人潮中發現一個尋找的身影。他們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認出來,但是不管多少年過去,一種血脈里的聯繫促使他執着地守着。
從九點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二點……他們痴痴地等着。
1995年的一天凌晨,徐禮達抱着剛出生不久的女兒徐靜芝,來到蘇州的一個菜市場,然後將她遺棄在了那里。這是他和妻子的第二個孩子。在她身孕五個月的時候,計生委要他們墮胎,並威脅拆掉房子。他們捨不得這樣失去孩子,決定偷偷生下她,然後送給別人家去寄養。
她們躱在一條船上偷偷生下了女兒,三天之後,徐立達帶着女兒走了。他留給她一張紙條,上面寫着:小女靜芝于1995年農曆7月24日上午十點出生於蘇州,由於家庭貧窮和世事所迫,萬般無奈棄小女于街頭。可憐天下父母心!不勝感謝,小女再生父母救命之恩!天若有情、人若有緣,于十年、二十年後的七夕上午重逢于杭州西湖斷橋之上!落款“狠心父母”。
一年後,美國密歇根州的泊勒夫婦(Ruth & Ken Pohler)從蘇州社會福利院收養了靜芝,取名凱蒂(Kati)。
2004年的七夕一早,錢粉香和徐禮達夫婦倆來到西湖斷橋邊。他們一等就是一整天,但終究沒等到孩子。第二年七夕,夫妻又來了,又沒有等到人。
直到2016年,凱蒂21歲,讓養母再給她講一講她的過往,養母説,我們在等你長大成人,現在可以吿訴你了,而且當初你身上有個紙條,如此這般。凱蒂震驚之下,這才得知她的親生父母、自己的中國名字,立刻表示要見一見他們。於是,分別22年之後,2017年的七夕節,她終于和親生家庭在西湖的斷橋相見。
在赴約相見的路上,母親説,“我一定會不顧一切地撲上去,請求女兒的原諒”。“但一萬個道歉又有什么用呢”,父親説,我只想要跟她説一句“寶貝,我愛你”。姐姐徐曉晨説,“我要好好擁抱這個妹妹,她願意接納我,我就已經很開心了”。
一見面,母親就失控了。
身在美國的導演常昌富,從2000年起就開始製作關於美國家庭收養的中國兒童的專題片,爲此他利用閒暇時間,走訪各地大約100個收養了中國兒童的美國家庭,拍攝了大量的影像資料。2002年,這些素材被剪輯成兩個長度爲60分鐘的紀録片——《愛無疆界(Love Without Boundaries)》和《難以忘卻的女兒(My Unforgotten Daughter)》。
在看到靜芝故事的第一時間,常導演立刻關注起來,他通過查詢電話等方法找到了靜芝的美國養父,開始瞭解和跟拍相關事情的發展。去年,他把這個故事拍攝成了《斷橋相會(Meet Me on the Bridge)》,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感動,也包括引起了來做國內輿論對於親生父母的不少詰難。
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磨難和抗爭,我們需要傾聽海外的中國孩子們自己的聲音:到底,只有愛和關懷値得去親口訴説。
03
斷橋的故事激勵着成千上萬的孩子,他們心中的盼望愈加濃烈。加州22歲的瑪德琳(Madelline),1996年12月從長沙被領養到美國。多年來她一直被自己的身世困擾,渴望找到在中國的親生父母。她的原生姓名、生日都無人知曉,福利院只有長沙金盆嶺派出所于當年5月7日撿到棄嬰送往該院的記録,沒有任何親人、家屬的信息。
她想通過微信渠道喊話:我的親生爸媽啊,?你們當年遺棄我,一定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我不埋怨你們。?如果你們看到這份尋親消息,如有好心人知道任何線索,請跟我聯絡!
弗尼吉亞州,5歲的洪建城周末最盼望的,就是養母洪盼(Faith Winstead)可不可以帶他去中餐館吃飯。作爲中國孩子的白人母親,洪盼不僅起了中國名字,還學會了做炒蔬菜和米飯,她經常提醒着自己,要在生活中爲他們保留中國的傳統。像許多被領養的中國男孩一樣,建城是一個需要特殊照顧的兒童。
科羅拉多州的愛琳(Erin Valentino)一家也常常出現同樣的場景,她們過春節、貼對聯、包餃子。愛琳從中國領養了二女兒洪雨蒙,中秋節的時候,她們搬椅子坐在屋外一邊賞月一邊吃着月餅,月是故鄉明,親生父母在何方?
她們的孩子都姓“洪”。建城和雨蒙,都來自江西南昌福利院,南昌別稱洪城,所以這里的許多孩子都姓洪。建城和雨蒙們漸漸長大,都開始問起自己的身世,他們希望知道自己來自哪里,親生父母是怎樣的人,爲什么不能和親生父母一起生活……養父母們開始不知道怎么解答,她們在2018年2月成立了“南昌項目”。最初的目的僅僅是爲了給建城和雨蒙找到親人,結果卻發現有相同訴求的人原來那么多,至今已有超過一百個家庭找到她們。
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放國際領養以來,估計至今已經有超過九萬兒童被領養在海外長大,過去十年每年有兩三千兒童被領養。這些孩子絶大多數不到兩歲,其中85%是女嬰。其中原因,衆所周知。
然而南昌福利院的工作人員透露,如今被送往福利院的孩子性別比例已逐漸平衡,但送來的嬰兒卻都有嚴重的健康問題。性別不再成爲遺嬰的重要原因,治不好的疾病才是。據南方周末援引美國國務院的數據,2017年美國家庭收養的1905個中國孩子里,98%是需要特殊照顧的兒童。
2014年冬天,洪建城出生在南昌市第三醫院,他被診斷爲血友病。八個月後,他的父母選擇將孩子放在醫院門外的“嬰兒島”,再也沒有回來。他們離開時留下一張紙條,上面寫着:因不幸得病,無力撫養,實屬無奈。
今年四月,洪盼來到江西,一手撑着傘,一手向路人派發印有二維碼的卡片,一遍一遍地重複着自己學會的僅有的中文:“我是洪盼,我在爲我的兒子尋找親生父母,謝謝”。但是,人海茫茫,一無所獲。洪盼和愛琳已經計劃好在明年一月再來一次,去更多南昌周邊的縣城和村莊,挨家挨戶散發南昌項目的卡片。她就像她的英文名字一樣,即便希望如何渺茫,永遠不放棄“信念”。
尋親對於這些收養孩子的身份認同、精神健康也有重要的意義。除了人性天生的生父生母的紐帶,她們的成長環境往往還以白人爲主,她們與中國、與中國文化的根脈需要聯結,以增強她們的身份自信,以自己和自己的根爲驕傲。
很多孩子心里都仿彿少了些什么,尋親成了一個“塡補空缺”的過程,多少人給親生父母寫了一封封的信,然後因爲無處郵寄而撕碎扔掉。這樣的孩子,有好幾萬。
一些公益組織在做着相關的牽線搭橋的工作,比如寶貝回家(baobeihuijia.com)、中國親生父母(ChinaBP.com)和尋親幫幫團(可查找微信公衆號),他們有的通過DNA數據進行查找匹配,並且成功地幫失散的家庭團聚;另有一些公益組織在關注如何收養、如何幫助這些孩子在長大過程中的身心健康,比如中國兒童收養家庭咨詢(ccaifamily.org)、靑少年收養兒童協會(adopteen.org)等等。
今年九月底,美國華人大會即將在首都華盛頓召開,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關於海外收養的孩子尋找親生父母、身份認同的問題。屆時,除了文章提到的常導演、養母艾倫和洪盼等人會應邀講話之外,還將有關於兒童收養問題專家、慈善家鍾先生,長期致力於國內被拐賣、被抛棄嬰兒跟生身父母重新團聚的陳先生等。關心這些孩子們的人,請不要錯過。至少,聽到她們的心聲,也是極好的。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