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英雄不應該百年之後才被銘記
——懷念全國“三品四德”式縣委書記典型楊貴

    作者王 毅(中國夢“三五”戰略工程組委會執行主席、北京拓維硏究院院長、首都高校博士團發起者、林州市人民政府總顧問)

 4月10日凌晨0:48分,馳名中外的中國紅旗渠總設計師楊貴老書記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終年90周歲。紅旗渠水嗚咽了!又一個英雄從世間隕落了!他的離去帶走了一些那個紅色時代的難忘記憶,也喚起了人們對英雄的美好向往!
  自從2015年7月北京拓維智庫開始擔任紅旗渠故鄉林州市人民政府和紅旗渠幹部學院的總顧問以來,通過對紅旗渠的多次實際勘察以及系統深入的硏究,我們對紅旗渠這一偉大的人間奇迹的總設計師楊貴老書記懷着萬分敬意。2016年5月21日,我們有幸第一次至家中拜訪了楊貴老書記。2016年5月30日,這篇《英雄不應該百年之後被銘記;呼籲樹立全國“三品四德式”縣委書記典型》正式成文。但文章一直沒有正式發表,今天,我們重溫此文,作爲給老書記送行吧。

  楊貴老書記的一生是“大慈大勇”的一生。《道德經》雲:“慈故能勇”。他柔情似水、他鐵骨錚錚;因爲不忍故而擔當。當我們2016年去他家中時,時年88歲的楊貴老師及談到老百姓當年受的苦和回憶起戰友時依然會落淚。當年紅旗渠若是修不成,他可能早就和水利局局長“從太行山頂跳下以死謝罪”了!別人可以做“太平官”,他卻選擇這條“不成功便成仁”的道路。這是因爲他的心中有“大慈”,所以才有這份“大勇”。
  楊貴老書記的一生是値得的一生,他已經把名字寫入了歷史的琅琊榜。很多到紅旗渠幹部學院學習的領導都曾評價楊貴老書記:“這輩子値了!”古人講“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而紅旗渠與紅旗渠精神將永遠在那里,銘記楊貴老書記與林州人民的“寧可苦幹絶不苦熬”的艱苦奮鬥;他幾乎以一己的領導力改變了林州這個區域的命運,“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現在林州人民依然活在紅旗渠的蔭庇之中。
  而楊貴老書記與紅旗渠的時代價値依然有待深入挖掘。楊貴老書記因紅旗渠被銘記被歌頌、也曾因紅旗渠被批鬥差點喪命,而他也因“四人幫”的關係而被誤解和冷落,楊貴老書記晩年應該心中有股不平之氣吧。他完全有資格成爲全國縣委書記的楷模,卻因種種陰差陽錯而失之交臂。而紅旗渠精神是中國精神的代表,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典型代表,紅旗渠不僅僅是新中國建設時期的一項偉大歷史工程,更應該成爲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與最強音。2016年北京拓維智庫王毅院長在人民網發表的“回望、守望與展望:建國後百年中國夢之三個三十年曁‘中國夢與中國道路’的林州樣本”的文章之中指出,林州因紅旗渠精神可以成爲“東方麥加”、“東方信仰聖地”、“國民信念與黨性敎育的信仰聖地”。我們在林州可以打響“新時代信仰回歸的第一槍”。
  而新時代是一個“重新偉大”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當年美國的鐵蹄曾企圖扼殺正在襁褓中的新中國,而現在美國正通過貿易戰等企圖遏制正在偉大復興的中國。這是一個無比需要英雄、也呼喚英雄的時代!當“初心”與“使命”再次成爲流行語時,我們奮勇搏擊的時刻到了!


  巍巍山碑!一個楊貴離去,千萬個楊貴將歸來!
  我想這是對英雄最好的紀念!
  原林縣縣委書記楊貴
  內容摘要:“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郡縣治則天下安”,習總書記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縣委書記的作用。中國夢“三五”戰略工程組委會執行主席、林州市人民政府和紅旗渠幹部學院總顧問、對林州及紅旗渠有深入硏究的北京拓維智庫王毅院長認爲:新時期新做法,應該將已到耄耋之年的紅旗渠旗手、原林縣縣委書記楊貴樹立爲“活着”的“三品四德”式縣委書記的典型。如果説,“四有”、“四個人”是習總書記在道德旨歸與黨性修養層面對縣委書記的“四德”式硬性要求的話,那么,楊貴老書記身上還具有在內在品行能力與格局高度方面的“三品”式(情懷、擔當、智慧)優秀素養。如果説“四有四個人”是新時期縣委書記的標尺,那么“三品四德”則是對優秀縣委書記的要求。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河南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人稱之爲“人工天河”。紅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幹渠全長70.6公里(山西石城鎮-河南任村鎮),幹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據計算,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墻,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1974年,鄧小平參加聯合國大會、宣傳新中國建設成就時,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紀録片《紅旗渠》。20世紀90年代,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曾慶紅、李長春、李先念、喬石、姜春雲、李鐵映、葉選平等曾先後親臨紅旗渠視察。紅旗渠的建成在國內外産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爲我國水利建設的一面旗幟。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吿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迹,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自此開始到1980 年,先後有119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0 多名外賓前來紅旗渠參觀。使紅旗渠産生了世界性的影響。
  蜿蜒于崇山峻嶺、巍巍太行間的紅旗渠被譽爲“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國際友人語)、“新中國的兩大奇迹之一”(周恩來語)!“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習近平語),每個參觀過它的人都對其贊嘆不已。2015年3月27日到林州調硏的中共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説:“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那個時代或者説在當代的縮影。”2016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組織部部長趙樂際參觀紅旗渠時也對紅旗渠以及紅旗渠旗手楊貴給予高度評價。有人説紅旗渠是“意志的勝利”。而這個意志,旣是“毛澤東意志在紅色中國的典範(美聯社評紅旗渠)”,也是林縣人民“寧可苦幹絶不苦熬”的意志,同時也是當時林縣縣委與縣委書記楊貴“一心解決百姓吃水困難”的意志。林縣人民缺水盼水近千年,爲什么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才得以修成足以解決根本問題的紅旗渠?如果沒有共産黨的領導,沒有林縣縣委特別是縣委書記楊貴的擔當,紅旗渠修建幾乎是不可能的。


  “人工天河”紅旗渠
  然而,紅旗渠聞名中外,紅旗渠旗手、紅旗渠總設計師、原河南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卻不像紅旗渠那樣爲大家所熟知。楊貴老書記一生的悲歡沉浮與紅旗渠緊緊相連,因紅旗渠被褒揚稱讚,也因紅旗渠而被打壓批鬥。因紅旗渠出名的楊貴,不久便捲入政治漩渦中,幾起幾落,而無論是被提拔重用,還是受迫害遭批判,都無一例外地起因于當年他領導修築的紅旗渠。2015年是紅旗渠總幹渠通水50周年,2016年是紅旗渠三條主幹渠通水50周年,楊貴老書記也已到耄耋之年,年近九十。撥去歷史浮塵,給英雄一個恰如其分的榮譽,是時候了!
  1954年4月,26歲的楊貴被任命爲林縣縣委書記。當時他就下了決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非得把林縣貧窮落後的面貌給它改變了不可!他當年在林縣整整工作了21年。林縣位于河南正北靠近山西、河北兩省交界的地方,是個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貧瘠山區。面積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他不忍心林縣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後還受乾旱缺水的煎熬,組織縣委一班人深入群衆,調查硏究,“摸大自然的脾氣”,決心帶領全縣人民“重新安排林縣河山”。1955年起相繼修建了抗日渠、天橋渠、英雄渠和3個中型水庫,1960年動工興建紅旗渠。當時正値國內三年困難時期,國際反華勢力又卡我們的脖子,面對重重困難和來自上下兩個方面的反對、指責,楊貴和縣委堅信,修建紅旗渠符合林縣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群衆自力更生就一定能夠建成。經過5年艱苦奮鬥,1965年建成了最艱險的總幹渠,1966年又建成了3條幹渠。修建紅旗渠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事,從1960年2月11日動工,到1969年6月全部竣工,歷時十年。林縣縣委決定修渠,從山西省引水入林縣,是三年困難的時期,後邊的幾年處在文革動亂年代,可以説紅旗渠誕生於新中國在曲折中前進的艱難時期。在那樣的年代,一個年僅32歲(1960)的縣委第一書記和他帶領的一班人,不管遇到多么嚴重的困難,不顧頭頂多大的壓力和風險,始終鍥而不捨,硬是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嶺中開鑿出一條71.6公司里的主幹渠,建成總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毛主席親切接見揚貴
  楊貴老書記是人間奇迹紅旗渠的締造者。人們如此評價楊貴説:“古有都江堰,今有紅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楊貴。”“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不忘三書記”(三書記是焦裕祿、楊貴、鄭永和),這是河南幹部群衆的普遍反映。“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現在林州以一個邊緣縣市,躋身河南省縣域經濟十強,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連續20幾年一直位居河南省各縣(市)之首;而且是全國著名的建築之鄉,形成全國知名的“林州建築”;2012年底獲批的國家紅旗渠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西部首個縣域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而楊貴老書記奠定了太行五部曲(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的基礎,深刻改變了林州(原林縣)面貌,甚至通過修建紅旗渠而改變了林州人的區域文化性格,形成了“想得大、看得遠、干得苦”的紅旗渠脾氣和讓林州人民不斷創造林州奇迹的“林州自信”。“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老百姓是最終的評判者,上個世紀90年代老書記回林州時曾萬人空巷,受到林州人民的熱情歡迎,廣大幹部群衆潮涌般撲向楊貴,場面非常感人。時任河南省委領導的李長春同志自始自終親眼目睹了楊貴回林縣這一天一夜內發生的一個個感人肺腑、動人心魄的場面,他對同來的其他省委領導説:“一個縣委書記,調離這里20多年了,還能得到人們如此熱情的擁戴,仍能贏得萬民之心,這實在是一個奇迹啊!”楊貴老書記無疑是一個有成就的縣委書記。
原林縣縣委書記楊貴毛主席親切接見揚貴


王岐山書記與揚貴親切文化
   王毅院長訪問楊貴老書記  楊貴應成爲“活着”的縣委書記的典型。現在有多少官員回到曾經任職的地方能夠萬人空巷?現在有多少官員可以深刻地正面影響所任職區域乃至於所任職區域的人?這固然與政治體制的變遷有關,但是與個人做事的心態與能力也有着很大關係。無論是回答“黨群關係的耿飈之問”、還是破解習總書記所説的“塔西坨困境”1,都需要樹立楊貴老書記這樣的典型。歷史已經足夠久,因果關係已經足夠明晰,楊貴老書記的歷史貢獻不容置疑!
  楊貴應成爲“活着”的縣委書記的典型。1996年江澤民同志曾在參觀紅旗渠時説過,“不要忘記洞中歲月,不要忘記修渠的人!”這是對於英雄群像的紀念,是對黨的初心的紀念。尙健在的楊貴老書記將歷史與現實聯結,給大家一種“英雄就在身邊”的親切感以及“見賢思齊”的角色代入感。
  楊貴應成爲“活着”的縣委書記的典型。這不僅是絶大多數來過紅旗渠的人的心聲,是對老英雄的慰藉,也是新時期黨的建設的需要。過去我黨歷史上受到大力表彰的官員典型都是百年之後的英雄,無論是焦裕祿、谷文昌還是孔繁森等。一方面大家會被英雄的事迹所感染與感動,但是另一方面,卻在心底暗暗猶豫如何選擇身後的榮光與現世的安好。恐怕很多人會默默地選擇後者,這不是墮落與意志不堅定,而是人性的自然流露。高尙應該不僅僅成爲高尙者的墓誌銘!要想最大程度激發大家的積極性,英雄就不應該僅僅在百年之後才被銘記。頂天立地的英雄也應該有安詳長壽的晩年。而楊貴老書記就是這樣一個活着的縣委書記的典型!這很符合官員心底最深層次的人性需求,也很符合中國老百姓“好人終有好報”的樸素價値觀。
  楊貴應成爲“活着”的縣委書記的典型。因爲從楊貴老書記的身上,除了習總書記所説的“四有”、“四個人”之外,還有“三品”(情懷、擔當以及智慧)!如果説,“四有”、“四個人”是習總書記在道德旨歸與黨性修養層面對縣委書記的“四德”式硬性要求的話,那么,紅旗渠旗手楊貴老書記身上還具有在內在品行能力與格局高度方面的“三品”式(情懷、擔當、智慧)優秀素養。


  王毅院長訪問楊貴老書記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郡縣治則天下安”,習總書記上台後高度重視縣委書記的作用。” 2015年,習總書記對縣委書記提出了“四有”、“四個人”的標準,我們認爲這是習總書記在道德旨歸與黨性修養層面對縣委書記的“四德”式硬性要求。而這些標準,楊貴老書記都身體力行了。
  “四有”是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楊貴老書記心中有黨,這體現爲他具有強烈的黨的意識,時刻不忘作爲黨員領導幹部的使命與責任。楊貴老書記對黨的性質和宗旨、對黨員的素養領會十分深刻,他參加革命的目的就是爲了“救民于水火”,這影響了他一輩子。爲什么發誓要改變林縣人的命運,爲什么受質疑也會去堅持,這與他始終相信黨、始終對黨忠誠有很大的關係。因爲修建紅旗渠,楊貴老書記在譚副總理召開的會議上的發言可以吐露他的心聲:“我們都是共産黨員,黨的幹部,我的黨性原則絶不允許我們眼睜睜地看着地里旱得長不出莊稼,十幾萬人翻山越嶺找水吃而無動于衷。”這才是眞正的忠誠!因爲楊貴老書記帶領修建的紅旗渠,正是眞正的共産黨人本着爲民造福的精神而創造的奇迹。
  楊貴老書記心中有民,所以他不做太平官、甘冒巨大的風險帶領大家修建紅旗渠。修建紅旗渠,是千頭萬緒的大工程,忙碌之際,他還不忘關心群衆的疾苦。一天晩上,楊貴去探望一位長期患胃病的老大娘。大娘説,俺兒子外出搞建築了,他在家時老給俺買羊骨頭熬湯喝,才能給俺治胃病。楊貴説,大娘,那好辦,您兒子不在,我們也能給您治!兩天後,楊貴自己掏錢去縣食品公司給老人買來了羊骨架,老人臉上漸漸紅潤起來……1990年5月9日,老人早已過世,但老人的孫女得知楊貴回到林縣時,拎着一籃鷄蛋在深夜里久久守候,一定要見一見奶奶臨死時還念念不忘的楊書記……
  楊貴老書記心中有責,體現在他勇于擔責的精神,“橫下一條心,甘做新愚公,林縣面貌變,對起衆鄉親”。1961年國家向各地撥出專項資金,用于賠償“大躍進”運動中因“一平二調”給集體和群衆造成的損失。林縣經過認眞算賬退賠給各社隊以及農戶後,上級應該退賠縣財政的錢暫時列專戶存放縣人民銀行。當時紅旗渠總幹渠第二期工程動工以來,資金遇到了嚴重困難。楊貴和縣委常委硏究,將這些資金投入紅旗渠工程建設,以解燃眉之急。縣委這些舉動,給那些對修建紅旗渠耿耿于懷的人抓住了把柄,接二連三向上級領導機關反映“林縣縣委違反財政紀律,擅自把的大額資金投放市場,違反了財經制度,犯了嚴重錯誤”。1962年11月5日,上級派來聯合調查組。他們首先找楊貴談話:有人揭發你們隨意挪用專用款項用于紅旗渠建設,違反了財經紀律。楊貴説:“這個主意是我出的,縣委硏究過,我們花這筆錢沒啥錯,有問題我負責”。調查組又找縣長李貴。李貴説“我是縣長,又是紅旗渠後勤總指揮,責任全在我”。縣委書記處書記秦泰生主動找調查組説,“是我通知路明順(注:當時的林縣人民銀行行長)辦手續的,要處分處分我”!大家都爲楊貴擔心,害怕楊書記一受處分,紅旗渠建設中道夭折。後來李先念撑腰、毛主席圈閲,這件事情才徹底過去。每次看到這段時,都讓人感動頗深。當時只是尋常事,過後思量倍有情!是的,“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不僅心中有責,更是敢於擔責。


  楊貴老書記心中有戒,體現在“一碗小米粥”的故事以及紅旗渠近億投資“零貪污”的奇迹。一碗小米乾飯的故事至今仍爲健在的修渠者津津樂道。有一天,炊事員看楊貴幹活太累,偷偷給他蒸了一碗小米乾飯。楊貴很生氣:“群衆吃啥我吃啥,這米飯誰蒸的誰吃!”最後,這碗乾飯倒進大鍋里煮成粥,30個人分着喝了。”正是因爲楊貴帶頭潔身自好,才有紅旗渠近億投資零貪污的奇迹。翻開 50年前的紅旗渠工程賬本,賬單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修渠物資分類管理,出入有手續,調撥有憑據,月月清點。糧食和資金補助嚴格按照記工表、伙食表、工傷條等單據對照執行。“把紀律作爲管黨治黨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線”在紅旗渠建設中得到了生動體現。歷時10年的修建過程中,沒有出現一次請客送禮,沒有一處揮霍浪費,沒有一例貪污受賄,沒有一個幹部挪用修渠物資、爲自己親屬謀私利,體現出了一個眞正共産黨員的人生觀、價値觀、廉政觀。
  王毅院長用手機爲楊貴老書記展示北京拓維智庫爲林州設計的有關紅旗渠方案的相關內容,左一爲紅旗渠“活字典”、林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蕾
  “四個人”是政治的明白人、發展的開路人、群衆的貼心人與班子的帶頭人。
  楊貴老書記是政治的明白人,是指他具有開闊的眼界與不見風使舵、爬高踩低的定力以及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坦蕩胸懷。楊貴老書記是發展的開路人,是指他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膽識和氣魄,帶領十萬大軍“戰太行”修建紅旗渠,孕育鑄就了紅旗渠精神,不僅結束了林縣先天等雨的歷史,而且讓林縣人民有了實踐超越的膽魄和能力,奏鳴了“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的發展五部曲,使現在的林州以“太行鍋底”的偏僻之域,在河南全省108個縣市中躋身縣域經濟總量前10名。
  楊貴老書記是群衆的貼心人,旣體現在他蹲點“四方堖”村爲鄉親們滅臭蟲、給老奶奶買羊骨架等“瑣碎”小事上,更體現在修紅旗渠這個“澤被後世”的民心工程上。楊貴老書記是班子的帶頭人,是指他以坦蕩的胸懷和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能力帶出了一個團結向上、奮發有爲的縣委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1965年12月18日,《人民日報》一版頭題刋載長篇通訊《黨的領導無所不在》,並配發社論説:林縣縣委是一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領導核心。這無疑是極高的評價;沒有楊貴這個“班長”的帶頭作用獲得這個評價應是不可能的。
  如果説,“四有”、“四個人”是習總書記在道德旨歸與黨性修養層面對縣委書記的“四德”式硬性要求的話,那么,楊貴老書記身上還具有在內在品行能力與格局高度方面的“三品”(情懷、擔當、智慧)式優秀素養。其中,“四有”是基本要求,“四個人”是角色規範,而“三品”則是體現一個優秀縣委書記在品味格局層面的目標追求。
  楊貴老書記的“三品”主要體現在情懷、擔當和智慧三個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曾説“黨看幹部主要就是看‘肩膀’”,要願意扛事、能扛事並且扛得了事,這也映射在情懷(願意扛事)、擔當(能扛事)與智慧(扛得了事)三個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林州市委書記王軍同志認爲楊貴老書記善於做到四個轉化:“善於把群衆的意願轉化爲縣委的決策;善於把縣委的決策轉化爲群衆的行動;善於把壓力轉化爲動力;善於把可能性轉化爲現實性、善於把不可能變爲可能。”這四個轉化是所有縣委書記面臨的現實考驗;説起來容易,但是若是沒有情懷、擔當以及智慧三個方面的配合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可能在某個環節就斷檔了。
  楊貴老書記的情懷體現在家國情懷與爲民情懷。家國情懷就是“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對共産黨忠誠,本身就是一種家國情懷。爲民情懷就是對老百姓用眞心,動眞情,“把人民的利益舉過頭頂”。正如楊貴老書記所説的:“我們都是共産黨員,黨的幹部,我們的黨性原則不允許我們眼睜睜看着地里旱的長不出莊稼,十幾萬人翻山越嶺找水吃而無動于衷。自然災害是事實,但是,都坐着等老天爺的恩賜,戰勝不了災難。如果那樣的話,自己的烏紗帽保住了,可遭罪的還是老百姓!”“君爲舟民爲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齊泰山移。楊貴老書記當時説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你只有把老百姓放在心里最高的位置,老百姓才會把你放在心里最高的位置。因爲“誠心正意”、“把心擺正”後,就可以産生巨大的能量。毛主席靑年時期寫了一篇文章《心之力》,蕩氣回腸。很多人看了紅旗渠之後覺得不可思議,這種不可思議的背後正是有一種巨大的形而上的精神與心靈的力量。這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心胸和情懷。
  幾十年之後,楊貴老書記曾對一名記者感嘅道:“我們當時要是稍稍有點私心雜念,渠絶對修不成。太平官好當啊!但是當時大家沒有一點想靠這個當官的意思。群衆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是缺水,那就修渠。”。“爲了人民”,堪稱是整個“紅旗渠精神”的靈魂。
  有情懷,則有抱負。有擔當,方能行遠。擔當精神是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敢於爲最終的結果而堅守。
  楊貴老書記的擔當體現在做人的擔當與做事的擔當。做人的擔當指他敢於擔責(如譚震林副總理要撤林縣組織部長路加林的職時,他挺身而出進行擔責);做事的擔當指他敢於負重(排除千難萬險而修建紅旗渠)。楊貴老書記當年修紅旗渠,要是沒有擔當,不敢堅持,也修不成紅旗渠,因爲地委一位副書記就公開地反對他,縣里個別人反對修建紅旗渠,把匿名信寄到中央,説“紅旗渠是假的”,説他“不顧群衆的死活”。而基層幹部中也有一些害怕吃苦的幹部反對他,説他不是林縣人,不是在爲林縣着想,所干的事情是“挑着乾糧屙遠屎,屙下的屎都肥不了咱林縣的田”(注:紅旗渠總幹渠是在山西境內)。結果鬧得河南省委、中央都派人去調查,差點撤了他的職。所以説,如果只有情懷,想爲人民服務,想成就大事,而不能堅持正確的主見,不怕背後的誣陷攻訐,那也不能眞正地做到爲人民服務。楊貴老書記曾説:“正因爲山區落後,才需要我們去建設。如果因爲條件艱苦,就嫌棄它,抛棄它,我們怎么能對得起爲解放這片土地灑盡一腔熱血的革命先烈?如果建設社會主義總是一帆風順,不需要艱苦奮鬥,很容易得到成功,還要共産黨的縣委干什么?還要我們這些共産黨人干什么?”,“太平官好當啊,我楊貴不修這條渠,沒有人會指責我,我的班子里的兄弟們不修這條渠,也絲毫不影響他們的陞遷,我們修這條渠圖什么?不就是圖一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爲林縣的人民謀福利嗎!”林縣千年缺水,又不是從楊貴時開始;而且楊貴已經對缺水問題採用了很多的辦法,就是治不了水老百姓也不會説什么,他本可以不用這么辛苦的。從一開始他就揹負着很大的壓力,他知道這是一件不成功就成仁的事情。在《巍巍山碑》的書中,講到他小的時候他們村附近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因爲領着大家修了個水利工程,最後沒有修成,他自殺以謝罪了。而如果紅旗渠沒有修成,或者修成沒有通水,楊貴説自己只能從太行山頂跳下來以謝罪了。
  在擔當之上,做成事情還必須有智慧。“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成事。所以需要審時度勢,也需要凝心聚力。
  
  楊貴的智慧主要體現爲政治智慧與領導智慧。
  楊貴的政治智慧表現在他對機遇的嗅知與把握。他在日記中曾這樣寫道:“引漳入林工程很大,現在正是困難時期,國家也不投資,如果等到形勢好轉後再修建,那時會出現什么情况,很難預料。山西方面同意引水這個機會不可失,錯過機會,林縣人民可能將永遠受缺水之苦。”也指與上級、與山西、與平順等的溝通協調,使紅旗渠這個跨省工程很短時間內得以開工修建並于1962年與平順縣簽訂了永久買斷紅旗渠佔地使用權的協議。
  楊貴的政治智慧表現在他實事求是的精神。在三年困難時期,紅旗渠的建設沒有中斷一天,而且在1961年最困難的時候,還拿出了1000萬斤糧食支援災區。林縣爲什么有這么多儲備糧?這主要得益於“大躍進”期間楊貴老書記沒有跟風,“報的産量比較實”。有一次新鄉地委、專署召開縣委書記會議,讓各縣彙報小麥産量,楊貴報了一個比較低的數字,“我彙報完後,專員很生氣,説就是躺着睡覺也能産那么多!像這樣,林縣就根本沒有‘大躍進’!”楊貴一度被批判爲有意瞞報,右傾思想嚴重,但他堅持不能説瞎話,“有些縣報的高,水分很大。你報的多,國家購的就多,留下的自然少了。” 結果,在河南發生大規模饑荒的年代,“林縣沒有因爲修渠餓死過一個人”。
  楊貴的領導智慧包括科學決策與群衆路線。紅旗渠的成功與楊貴老書記的科學決策有着密切的關係。盤陽會議集中打殲滅戰,分段施工,是智慧!“隔三修四”也是智慧!具體體現在他不僅確定了自力更生修渠的方針,而且還進一步解決了“如何把自力更生具體化?”(楊貴1960年2月6日日記),以及通過“獲得感”充分調動全縣幹部群衆的積極性,如盤陽會議戰略調整與紅旗渠的更名、靑年洞的修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隔三修四(讓群衆看到階段性成果)、勞模的分批評比等(大家工作鬆懈時注入強心劑)等等。
  我們通過兩組對比:“引漳入林工程”和“引洮入隴”工程、“紅旗渠”和“躍進渠”,來説明楊貴老書記的決策智慧。
  第一,盤陽會議中及時調整工作思路。紅旗渠建設的實踐證明,“盤陽會議”是決定紅旗渠命運的重要戰略決策。1982年,楊貴擔任國務院“三西辦”副主任到甘肅考察,瞭解到“引洮入隴”工程比紅旗渠動工還早,困難時期全線下馬,面貌長期未改。楊貴感嘅地説:“如果紅旗渠不是改爲集中力量分段施工,修一段,發揮效益一段,紅旗渠能否建成都很難説!”1958年,引洮工程開建,遺憾的是,限于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終因工程規模過大,被迫于1961年6月停建。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引洮工程前期工作重新啓動;2006年7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引洮項目的可行性硏究報吿。2006年11月,被譽爲隴上“都江堰”的引洮工程在萬衆矚目下開工。現在工程正在進行之中。“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一個決策失誤,就是五十年的差距!這不得不讓我們感嘅科學決策與工作方法的重要性!
第二,靑年洞的修建保證工程的連續性。在楊貴的科學決策下,紅旗渠始終沒有停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保證工程不中斷,氣場不中斷,人心不耗散;而安陽縣的躍進渠則是數次中斷,所以才發出了“躍進渠只有三上沒有三下”的無奈宣言。大家都知道紅旗渠,而知道躍進渠的卻寥寥無幾。 在同樣的時代條件下,卻有着不一樣的做法,也有着不一樣的結果,可見科學決策非常重要!
  楊貴的領導智慧還表現在他發動群衆、依靠群衆、調動大家積極性的能力。我們看當時修建紅旗渠的一系列口號與做法,無一不是能夠很快進入群衆的內心而且調動群衆的積極性的。


工程名稱:“紅旗渠”(盤陽會議將“引璋入林工程”改名爲“紅旗渠”)
宣傳口號:重新安排林縣河山
  未來圖景:渠道網山頭,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樹溝,庫塘魚兒跳,往來駕小舟,崖頭建電站,夜晩明如晝,龍王大權歸我管,行雲布雨任自由,林縣人民永無猶
  質量監管:看板管理式的分段負責制(當初修渠時,各村各隊承包一段工程,石頭上都刻了名字,説好了誰要是偷懶就是歷史的罪人,所以直到現在仍很堅固,仍在繼續造福於人民。)
  這些宣傳非常符合老百姓的語言習慣,所以鼓舞士氣、深入人心。而且在工程監管中哪個地方修的都標識下來(大家沿途在靑年洞的時候都能看到),這樣以最樸實的方式控制工程質量。
  爲什么紅旗渠改變了林州人的命運?是因爲每個人都參與其中而被激發了(當時林縣50萬人,有30萬人參加了勞動,幾乎家家都出了人工),所以解放了思想、樹立了品牌、提陞了技藝,從而形成了“林州自信”。現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在代化也就是激發各種力量的積極性。“有困難不怕的群衆是眞正的英雄”、“充分依靠群衆的力量,我們就有了千萬個‘孫悟空'”!正因爲調動了人民群衆的積極性,所以在紅旗渠中涌現了那么多的創新,如修渠民工創造了“明窰堆石燒灰法”等。
  1998年10月8日,時任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同志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對紅旗渠精神進行了集中的概括:“爲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紅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紅旗渠精神的靈魂;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是紅旗渠精神的具體體現; 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紅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所以群衆路線的背後是一顆“紅心”、一腔“赤誠”。以心換心、以一顆心點燃千萬顆心。
  楊貴領導智慧的運用不光是説“如果紅旗渠修不成就從太行山上跳下來”,讓大家有這樣一種責任感,而且他在召開引漳入林誓師大會之後,讓自己的愛人帶着出生還不到三個月的孩子把關係都落戶到林州。這就是楊貴老書記對老百姓許下的承諾:不光是我,我會讓我整個家庭、我的家人和林州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把家都搬到林縣,這是最大程度的取信于民。而且他給所有的幹部樹立了標杆。他在很多時候,他都是用這種方法,以上率下、以身示範。
  情懷、擔當與智慧的關係:老子《道德經》上説“慈故能勇”,情懷是一切的基礎,只有情懷才能擔當;在這種擔當中,自然能夠通達宇宙、聚賢匯能。有着一顆“赤子之心”,才能頂天立地。人只有在“俯仰無愧”地立于天地之間,才能無欲則剛、鐵肩負重、俠骨擔責。而正是這種架構、格局與情懷,才能具有一種高度與敏鋭度,具有審時度勢的靈性,也才能最大程度上凝心聚力。
  
  2016年5月20日楊貴老書記贈予中國夢三五戰略工程組委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王毅院長書籍《巍巍山碑》
  
  如果説“四德”中的“四有”、“四個人”是對縣委書記在角色層面的基本要求,那么“三品”則是對優秀縣委書記在品味格局層面的目標追求。如果説“四有”、“四個人”是縣委書記的基本要求與角色界定,那么“三品”則是優秀縣委書記的標杆。如果説“三品”是一種目標追求與品味格局,那么“四德”是基本要求和角色規範。作爲縣委書記,必須具備“四德”。“四有”是基本要求,“四個人”是角色規範。“三品”雖然只是六個字,但是“三品”的要求更難。“三品四德”之間有內在的邏輯聯繫,如果説有“四德”的角色意識,平常牢記於心,自然也能夠提陞“三品”的格局和高度,“三品”是一種果,“四德”是因。“四德”是因,因就必須遵守。“三品”,首先是一種高度,怎么才能做到“三品”呢?就按照习总书记的“四德”来做。作为县委书记,只有做到“三品四德”,才能无愧于新常态下的党性教育和县域治理,才能是真正的标杆和典范。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老百姓才是最终的评判者。上世纪90年代杨贵老书记回林州时候曾万人空巷!成千成万的群众闻知老书记回来后,从数十里之外的山村蜂拥而来,甚至山西、河北的部分群众也从百里之外赶来,礼堂内外挤满了欢迎的人群。杨贵讲话十几分钟,群众流着热泪鼓掌27次,长达半个小时之久。杨贵老书记被里三层外三层围地水泄不通,短短的十五分钟走了一个多小时。时任河南省委领导的李长春同志自始自终亲眼目睹了杨贵回林县这一天一夜内发生的一个个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的场面,他对同来的其他省委领导说:“一个县委书记,调离这里20多年了,还能得到人们如此热情的拥戴,仍能赢得万民之心,这实在是一个奇迹啊!”。
  “当官一任、造福一方”,杨贵老书记深刻改变了林州的面貌,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杨贵老书记就没有如今林州发展的局面,无论是改革开放前的农业、80年代的建筑业与工业,还是正在方兴未艾的文化旅游与教育培训产业,若是没有杨贵老书记及他的班子奠定的基础,都是很难想象的。而杨贵老书记也曾提到希望百年之后回到自己曾经奋斗21年的林州而不是忠骨还乡,对自己任职的一方土地如此眷恋,此间深情,令人潸然泪下。这些当然都是优秀县委书记们值得学习的。
  有位中央领导说过,杨贵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三品四德”,情怀、担当、智慧这些正是一个英雄所具备的。英雄具备家国情怀,早已超越琐碎小我。英雄总是侠骨柔肠,一腔浩气充斥天地。英雄有肩膀能担当,心中有爱无欲则刚。英雄果敢而又坚韧,能挑世间大梁。英雄就是为改变而来,为解决难题而诞生。这样说来,每个县委书记都应该是一个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这是一个需要精神,也呼唤英雄的时代!时代需要“活着”的英雄!杨贵老书记今年(2016年)已是89岁高龄,堪称是活着的“全国县委书记的楷模”!英雄不应该在百年之后才成为人人皆知的榜样!党的信仰重建、国家的信仰建设需要这样福寿双全的“三品四德式”典范!
  从国民信仰重塑的角度,整个社会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要“鼓励大家做英雄,但不能让英雄吃亏”!实现中国梦,需要一大批各個領域勇往直前、無私忘我的英雄。英雄是我們挺起的脊樑,是我們的錚錚傲骨,是我們時代的中流砥柱!但我們絶不能讓英雄“滿身傷痛、滿腹冤屈”!這是一個英雄夢失落的時代,我們通過對過去英雄的再次正名,而激發新的英雄主義情懷!逐利之徒、宵小之輩橫行的社會是永遠沒有希望的!我們要“好人有好報”,而不能是“好人不長命、禍害活千年”,潜規則與顯規則之間明顯背離。爲什么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的信仰一路坍塌,就是因爲口頭上倡導的東西和現實中行之有效的東西相差甚遠,大家看到了安分守己、辛勤付出的好人沒有出息,所以紛紛向機會主義的官商勾結靠攏。而現在社會風氣有所好轉,就是在反腐中很多貪官得到整治,又一次讓大家相信了社會正義的力量。而我們也需要更多的“好人有好報”的正面典型。無論後來對於紅旗渠有何種爭議,但是任何一個到過紅旗渠的人,似乎都能隔空觸摸到當初楊貴老書記他們那一批人的情懷。若不是抱着完全無私的念頭,“天地感其誠”,紅旗渠這樣的 “逆天”的大工程是不可思議的。這樣的純正內心與豐功偉績是應該被表彰與銘記的。我想,這不僅僅對於楊貴老書記是莫大的安慰,對於那批人也是極大的慰籍。後來很多紅旗渠的修建者還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揭批查”運動中,河南林縣縣委書記處書記、第一任紅旗渠工地指揮長周紹先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留黨查看,含冤而死;副縣長、紅旗渠工地指揮長馬有金被逼服毒自殺未遂,趕回農村含冤而死;紅旗渠特等勞模、除險隊長任羊成、鑽洞能手王師存、捨己救人的李改雲都受到批鬥圍攻;鐵姑娘隊長郭秋英、英雄炮手常根虎被批鬥後免去職務、清除出黨;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守福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留黨察看,趕到工厰含冤去世。
  當然,這些人早就都已經平反了,但是傷害還有,傷痕還在。我們曾數次前往拜訪楊貴老書記,當他每次提及當年修紅旗渠時的戰友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時眼里總還情不自禁地噙着淚花。通過對楊貴老書記的再次肯定,對那批人也是心靈的撫慰。眞正公平的社會不是宗敎所説的“三世因果”,而是要講求“現世現報”;如此才能眞正懲惡揚善,讓大家不抱僥倖之心,而憑良心踏踏實實地活着。前三十年(1949-1978)我們奉行理想主義,後三十年(1979-2013)我們則注重現實主義,新三十年(2014-2049)我們則要在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之間要搭起一道橋樑。我們需要楊貴老書記這樣的典型!旣是一個理想主義式的英雄人物,在現實中又福慧雙全,這樣才能調動人性所有需求,激勵大家學習英雄、模仿英雄!
  從黨性敎育的角度,要“找回”黨的初心,就要提供活生生的可觸摸的案例供大家學習瞻仰。作爲橫跨革命、建設等幾個年代的領導幹部,在楊貴老書記身上可以深刻看到黨的宗旨與目的,我們曾給楊貴老書記作了這樣的素描:“一個從小懷揣着‘英雄夢’的孩子,在貧苦人家出生,經歷着舊社會的種種磨難與不公,有一種“救民于水火”的樸素情懷,並抱着這種情懷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後愈加堅定,始終不忘初心,變爲了一個睿智果敢、韌性十足的林縣縣委書記,締造了人工天河紅旗渠。楊貴成就了紅旗渠的傳奇,而紅旗渠也成就了楊貴的英雄夢。”而楊貴老書記帶領林縣人民締造的紅旗渠則是這種“初心”的體現,更重要的是,紅旗渠始終那么鮮活地在我們身邊,一直在講述着過去的故事。很多的紅色歷史只剩下爲數不多的遺迹,所以仿彿已經隨着時光走遠,遠得就像是書上的一段傳説。但是紅旗渠始終在那里,蜿蜒在太行山的山間,滋養着林州人民;每一塊磚、每一段渠都在傾訴着當初林州人民的悲情與奮鬥,任何人都可以親手去觸摸紅旗渠,從而去觸摸並感悟那段歷史。
  什么是共産黨的“初心”?在紅旗渠畔、靑年洞旁,再遲鈍的人都能感受到那段渾然忘我、激情燃燒的歲月。要找回“初心”,我們需要“親歷歷史”的在場感與參與感,需要旣像看客又像親歷者的實景演出似的“穿越感”;而紅旗渠能提供這樣鮮活的場景。紅旗渠的敎育與案例價値是不可估量的,北京拓維智庫副理事長、硏究員、中央黨校原敎育長王瑞璞敎授在多次對紅旗渠進行深入考察後認爲,對於楊貴老書記的進一步的歷史肯定也是對紅旗渠價値的進一步弘揚。紅旗渠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周翔説,很多參加紅旗渠幹部學院廳局級班和省部級班的學員都曾發出感嘅和建言,從幹部敎育的角度,我們在革命戰爭年代有井岡山幹部學院和延安幹部學院;在改革開放時期有浦東幹部學院;如果説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應該有一個標誌性學院的話,那就是紅旗渠幹部學院!
  讓紅旗渠水澆灌信仰空心化的中國,林州有潜力成爲“黨性敎育與國民信念敎育的信仰聖地”!以楊貴老書記來帶動紅旗渠,讓紅旗渠來還前三十年的歷史一個眞相,通過紅旗渠來銘記那個爲解決百姓疾苦而誕生的共産黨,從而增加我們黨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找回我們黨“爲人民服務”、“救貧濟苦”的初心!
  英雄不應該百年之後才被銘記!
(該文成稿于2016年5月30日)

 (鄒德浩編輯)(2018年4月10日 北京電)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