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友之所樂無如談:伍祥貴的“東扯西藝”

李敏儒

    這張是我們硏究生與導師合影(1982)前右:石璞、李夢雄;後右:伍祥貴、王馨鉢、李敏儒

   伍祥貴,貴陽人,是我四川大學八零級硏究生同學。當年全國只有石璞先生一人招收西方文學硏究生,據説有六十多人報考,只取前三名。祥貴兄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取,英語之牛他人更是望塵莫及。然而,他才雖高,但不盛氣凌人,與我們相處甚歡。祥貴兄92年在俄勒岡大學獲電子傳播博士學位後,居洛杉磯,我到他家住過。後來他在北京買了房,我又把他家當旅店,蹭吃蹭喝蹭聊天。一晃三十多年過去,老同學老朋友,可謂知根知底了。但前幾年我被拉進川大貴陽校友“快樂時光”群里,讀到他的“東扯西藝”隨筆時,其文涉獵之廣,議論之精,讓我對老友又一次刮目相看。我很喜歡他的談藝文章,很快就由學友變成“扯藝粉絲”了。
   祥貴兄談藝的文章沒有學究氣,具有可讀性。他將美術從博物館里請出來,從象牙塔上請下來,送到親朋好友家。他如一鄰家兄弟,搬把椅子,坐在你身邊,侃侃道來。似乎隨意東拉西扯,但內容紮實,富有深厚的藝術修養與文化底藴。他不賣弄,不傳道,不授業,只是與你分享。讀其文,長知識,增修養。“相看兩不厭”,只有愉悅感。
   他的文章圖文並茂,賞心娛目。談藝術,最需有圖有眞相。祥貴兄的文章,不僅美圖源源不斷,讓人大飽眼福,而且幾乎每一圖前後,他都用點睛之筆評論一二,令我等美術盲大開眼界。在談到“紅色馬戲”一畫時,他點評道:“95%的畫面被紅色佔據,讓人感受馬戲的熱情與喧囂,但些許的藍色,緑色,黃色與白色,則又如絲絲微風,讓人清涼。這是色彩的舞蹈,激越而不瘋狂。”點到爲止,引人入勝。
   他的文章跨專業,西方電影、音樂、繪畫、歷史、典故,信手拈來,融會貫通,娓娓而談:“在上面這幅畫中,小提琴手的手臂與道路形成完美的對應彎曲,音樂與故鄉一樣的悠遠流長。”他的文章跨文化。“東扯西藝”:東方人聊西方的藝術。當某些人奉行“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熱衷于西方的物質文化,而對其精神文化重視不夠時,他在不經意間,爲國人打開了一扇西方藝術之窗,搭建了一座東西文化之間的藝術之橋。
   他的文章,談的是藝術,落實在人生:藝術家的坎坷一生,藝術作品的今生前世,觀看者、收藏者、拍賣者、作贋品者、竊賊,在他筆下都活了起來。藝術世界的形形色色,反映的是五彩人生,令人回味的是人生的甜酸苦辣。祥貴兄讀夏加爾,就能“感受到他的作品中濃濃的鄉情,故鄉是一種召喚,但已經遠遠超出一般意義上的家鄉,而是一種心靈的歸宿。”
   他的“夏加爾”一文,發表于2017年中秋節微信朋友圈。他在短序中説:“今天是中秋節,我用這篇小文向各位親朋好友致以節日的問候。夏加爾的作品讓人思鄉,感傷而溫馨,如今咱們天各一方,看看他的作品,讓我們回憶起過去的年月,那些甜蜜的日子。逝者如斯,記憶永存。”
   “人之所樂無如友,友之所樂無如談”(《歧路燈》)善談的朋友、學友伍祥貴,隨意揮灑,就寫了二三十篇這樣的論藝美文。今承浦瑛主編美意,接受我的推薦,將之登載在《伊利華報》上。我深深感激祥貴兄帶給我的値得回憶的“過去的歲月”和“快樂時光”,也希望這些文章讓讀者感到閲讀的樂趣。

浦瑛:俄州的好朋友李敏儒堅持説俄州需要伊利華報,他把他在洛杉磯的朋友才華橫溢的伍祥貴博士邀請出來,成了伊利華報藝術指導編輯,增加了伊利華報團隊的力量,2018年,加油!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