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杜特爾特與蘇祿王的故事

鄒德浩

 現在,提起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先生,人們都認可他在困難時刻爲改善中菲兩國關係發揮的重要作用,但提起菲律賓蘇祿王與中國600年的歷史淵源,卻甚少有人説的明白。
一、蘇祿王墓的由來
  明朝永樂年間,是中菲兩國關係史上交往最頻繁的時期之一,菲律賓群島南部的蘇祿國與中國的政治、經濟往來尤爲密切。明成祖實行“天朝盛世、懷夷柔遠、安撫四海”的和平外交政策,曾三次派遣使者訪問了蘇祿群島。蘇祿王慕風向化,也親自率團入華進貢。
  前不久,筆者應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會王英會長之邀,前往素有“九達天衢”之稱的山東省德州市,拜訪了座落在市區城北的蘇祿王墓和至今仍生活在那里的守墓人後裔。這座莊嚴又不失簡樸的陵墓,就是目前中國境內唯一一座保存完整並有後裔守墓的外國國王的陵墓——菲律賓蘇祿國東王墓。這座距今有整整600年歷史的王墓,也是我國歷史上利用京杭大運河對外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留下的重要遺迹之一。

  驅車接近蘇祿王陵園,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氣勢宏偉的漢白玉牌樓,上面精心雕刻的雙龍戲珠圖案和“蘇祿王御園”幾個大字,昭示着這座陵墓的主人身份非同一般。陵園右側有御碑樓,大殿後是蘇祿王的陵寢,東南方向是王妃葛木寧和次子溫哈剌與三子安都魯墓。大殿前有菲律賓國家歷史協會和菲律賓蘇祿蘇丹1996年8月捐贈給德州人民的功德碑,上面的文字顯示:“公元1417年,明朝永樂年間,蘇祿王巴都葛叭哈喇親率340多人訪問中國,向明朝皇帝敬獻金宇信和寶珠等禮物。永樂皇帝對蘇祿王的來訪給予了盛情款待,向他回贈了禮物,以表敬意。蘇祿王在中國訪問27天後回國途中,染病客死山東德州。他的後代,安氏和溫氏,至今仍生活在德州北部。爲了紀念蘇祿與中國建立的歷史交往和友誼,特立此碑。”
菲律賓古蘇祿國和中國是一水相隔的近鄰,早在東漢、三國時期,中菲兩國人民就已開始漂洋過海,來往貿易。近年來,在菲律賓班絲省就曾發現唐代錢幣,宿務島發現唐代陶瓷,蘇祿島上也發現了晩唐陶瓷。明清兩代,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明朝著名大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歷時二十八年,其中曾三次訪問了蘇祿群島,進一步促進了兩國之間的友好交往。


  蘇祿國在1372—1424年間,先後16次遣派使節訪問中國,每次都受到明政府的厚禮優待,其中特別有意義的就是,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率領眷屬陪臣340余人,組成龐大的友好使團,攜帶珍珠、寶石、玳瑁等禮物,劈波斬浪,萬里來朝,八月到達北京,隆重開始了訪問中國的行程。
  明成祖在奉天殿(今太和殿)舉行了盛大會見儀式。蘇祿使團向明成祖遞交了“國書”——金縷表文,並進獻珍珠、寶石、玳瑁等禮品。明成祖贊三王“慕義而來,誠貴金石”,給予了隆重接待,依照慣例,加封三國,“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伏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並在謹身殿(今保和殿)舉行國宴,盛情款待蘇祿貴賓。蘇祿王一行在京27天,受到了明朝廷空前的禮遇。
  陵園內的繪畫展示了蘇祿王不遠萬里訪問明朝的盛大出海場面。
歷經幾百年水災和戰亂等滄桑,20世紀70年代的陵墓老照片。
二、蘇祿東王病逝德州
  蘇祿王被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所深深吸引,蘇祿使團圓滿結束了對中國的友好訪問,在永樂十五年(1417)八月底,辭別明成祖,載譽而歸,乘船沿運河迤邐南下,過通州、天津、滄州往德州而來,不幸的是途徑安陵時蘇祿東王巴都葛叭哈剌突患急症,于永樂十五年九月十三日不幸辭世。
  訃吿到京,明成祖朱棣深爲痛悼,馬上派禮部郞中陳士啓帶着祭文趕往德州,爲東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賜謚號“恭定”。蘇祿東王病逝後,明朝廷爲蘇祿東王撰寫祭文,在祭文中,贊譽東王“聰明特達,賦性溫厚”,肯定了東王對兩國友好所做的杰出貢獻,對東王的不幸逝世,“不勝痛悼”,最後指出東王的訪問中國和不幸逝世,是“賢德芳名,流播後世,與天地相悠久,雖死猶生”。
  第二年明成祖朱棣又親書碑文,即《御制蘇祿國東王碑》,表達了對蘇祿東王逝世的不勝痛悼之情,盛贊東王“聰明特達,超出等倫,秉性溫厚,敬天之道,誠事之忱,深可嘉尙”。碑文最後指出:“王雖薨逝,蓋有不隨死而亡者,誠大丈夫矣”。


三、守陵村落的形成
  葬禮結束後,明成祖勸喩東王長子都馬含歸國繼承王位,並同意東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及侍從共十餘人留居中國守墓。明成祖朱棣賜祭田238畝,並免除一切賦稅徭役,同時指派濟南從歷城縣遷來陳、馬、夏三姓回族居民供其差役。1423年,王妃葛木寧返回蘇祿探親一次。後來,王妃和兩個兒子先後去世,葬于王陵東南側。1428年,明政府禮部發文:“着陳、馬、夏三姓回民,永遠相兼看守墳墓,供給王裔役使,耕祭王田,供王祀事,全戶豁免雜泛差徭,毋得擅撥更替。”由此逐漸形成齊魯大地上唯一的守陵村落。
  清雍正九年(1731年),蘇祿國王蘇老丹訪問中國,途徑德州時瞻拜東王墓,東王第八代孫安汝奇、溫崇凱認爲“本國遠隔重洋”,提出加入中國籍的請求。蘇老丹到京後立即摺奏清廷,得到批準,各取兩位王子名字的第一個字“溫、安”爲姓氏入籍中國,定居德州。從此,東王后裔便失去了三百餘年的外國王族特殊身份,正式編入中國戶籍,成爲中國普通百姓。隨着東王后裔與中國當地回民互爲婚姻的結果,使得在東王墓一帶逐漸繁衍形成了一個自然的回民村落——北營村,目前東王后裔已繁衍至二十一代,依然保持溫、安二姓不通婚的傳統。
   北營村負責人馬東晨介紹説,位于德州城北的北營村歷史上曾遭受過兩次特大水災,一是清道光三年(1823年)運河決口,二是民國六年(1917年)運河再次決口,“水繞城垣”,北營一帶變成澤國,百姓流離失所。經過這兩次特大水患,以及1942年的大饑荒,東王后裔及夏、馬、陳中的部分村民遷徙他鄉,在京、津、冀、豫等地定居,雖然後裔已擴散到全國各地,但親情仍在,聯繫也時斷時續。2015年召開的一次全國蘇祿王后裔文化歷史硏討會,我們就邀請到散居在各地的代表和專家400多人。
  筆者在德州市工商業聯合會秘書長劉承金的陪同下,走訪了陵墓西側的清眞寺和北側的北營村。走進北營村,筆者發現這里街道寬闊、乾凈,房屋排列整齊,村民熱情友好。北營村佔地面積350多畝,共280多戶,980多口人。馬東晨介紹説,根據2015年的統計數字,蘇祿王的後代在中國已延伸到30多個支脈,人口總數增加到3700多人,其中在北營村的溫姓有11戶,46口人,安姓41戶,187口人,夏姓25戶,96口人;馬姓23戶,92口人;陳姓在1949年以前遷出。

蘇祿王墓的北側,紅墻之外就是北營村。
北營村的街道寬闊,路面乾凈,房屋整齊。
村南面樹林茂密的紅色院墻內,就是蘇祿王陵園所在。


、蘇祿王后裔宗敎風俗、現狀及生活情况
  客帝古墓,銘記着中外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守陵文化,傳承着華夏兼納包容的博大胸懷。
  由於共同的信仰,蘇祿王后裔自永樂十五年(1417)留華守墓之時,即與中國回族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到明朝後期,已經與當地回民融爲一體,爲舉行宗敎活動之便,蘇祿王后裔與當地回民在王墓西南側共同修建清眞寺一座,崇禎元年(1628年)明朝禮部特發札符,任蘇祿王后裔溫守孝爲清眞寺掌敎。這樣,蘇祿王后裔與當地回民一起在寺內禮拜、舉行回族節日慶典、祭奠蘇祿東王等,蘇祿王后裔與當地回民的聯繫更爲密切,在語言、衣着與生活習俗上,完全回族化。


  居住在北營村的蘇祿王后裔溫、安兩姓之間,按照傳統習俗不通婚,他們和當地的回民通婚,或異姓通婚,繁衍生息,而喪葬風俗則比其他兄弟民族複雜一些。他們看重開齋節、宰牲節和聖紀節,這些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守陵文化。蘇祿王的後裔還繼承了回族經商的傳統,牛羊屠宰業是他們最爲傳統的行業之一,也是當地回族經濟的主要內容和顯著特點。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許多蘇祿王后裔活躍于各行各業,在當地政府的關懷下,後裔們所在的北營村已經融入城市,他們的子弟就職于機關、部隊、醫療、敎育等各個領域,有的通過升學、外出打工等途徑離開了北營村到全國各地發展,個人生活已完全融入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蘇祿王墓歷經明、清、民國至今,對蘇祿王的祭奠、緬懷與悼念活動一直延續下來。蘇祿王作爲友誼的使者,受到歷代政府的重視和人民的景仰。數百年間,蘇祿王后裔在中華大地上出現過許多杰出的人才,特別値得人們懷念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菲兩國都遭受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的侵略,在民族災難深重的時刻,兩國人民奮起反抗,浴血鬥爭,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在展覽室內,筆者看到了一些在中國抗日戰場上蘇祿王后裔陣亡烈士的事迹,如鎮守山海關的蘇祿王第十二代孫安德馨營長,1933年元旦,率領數百官兵以手榴彈、大刀和肉搏戰,打退日軍飛機、大炮、裝甲車的數十次進攻,六次負傷仍不下火線,堅守三天兩夜,日軍死傷纍纍,最後血染戰壕,壯烈犧牲,表現出中國軍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蘇祿王與後裔使用過的黃銅水果盤、小瓷罐、化妝盒等生活器皿。
  五、佳話長傳——友誼永續
  親仁善鄰,是中國千年傳承的優秀傳統;
  世世友好,是我們歷代追求的共同願望。

  蘇祿王墓是中菲友誼的象徵,也是山東省愛國主義敎育基地,王墓常年對外免費開放。蘇祿王次子溫哈剌第十九代後人溫芳、三子安都魯第十八代後人安立柱吿訴筆者,我們這些蘇祿王的後人早已完全融入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我們都非常感謝中華民族所擁有的偉大包容心,這一包容美德和各民族團結和睦相處的傳統,從歷代政府到民間,一直傳承到現在。這些故事在當地也在菲律賓傳爲佳話,即使在中菲兩國關係處于困難的時刻,我們的堅定信念也沒有動搖。
   蘇祿王“光榮被其家國,慶澤流于後人,名聲昭于史冊,永世而不磨”。1975年,中菲兩國建交後,他們的後裔相互往來頻繁,以走親戚的形式廣泛開展經貿、文化、旅遊等活動。清眞寺阿訇王安林吿訴筆者,這里的菲律賓後裔更強調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他們愛中國,也愛菲律賓,他們都秉承祖先蘇祿王的美好願望,接受命運的安排,在這里落地生根,與當地人民友好相處,他們和蘇祿王一樣都非常向往中華文化,他們作爲中菲兩國悠久友好歷史的活見證,如今正通過各種方式和活動在延續着世世代代的友誼,今年是中菲建交42周年,也是蘇祿王訪華600周年,他們都非常盼望中菲兩國友好,爲延續古老的中菲海上絲綢之路做出新貢獻。
   目前,在德州市的蘇祿王歷史硏究會已有30多名會員,他們除組織各種硏討會外,還廣泛蒐集各種歷史文物,編輯出版族譜文獻。在大殿的陳列室內,筆者看到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獻和早年王后及後裔使用過的老物件、王位譜系圖、信函、井臺、服飾、瓷器、照片等。
   新中國成立後,山東省人民政府在1986年把蘇祿國東王墓列爲省文物保護單位,加大了保護力度。1986年,王墓又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56年至今,國家文物局和山東省各級政府先後八次撥出專款,對蘇祿王墓及其周圍建築進行了修葺重建。中菲兩國在1975年建交之後,兩國民間和後裔的交往也與日俱增。1995年菲律賓王子來訪,這些蘇祿王的後裔用蘇祿家鄉話和山東話與王子交流,場面十分熱烈親切。他們的共同感受是,中國是個大國,有包容的美德,中國從不侵略,中國強調共同發展,合作共贏。1997年,菲律賓駐華大使羅穆阿多留言表示:“這是我第三次訪問德州,蘇祿王在公元1417年對中國的訪問,是幾個世紀以來中菲兩國人民之間友誼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里程碑。”
  2003年9月,菲律賓駐華大使維拉和夫人瞻仰陵墓後揮毫留言:“我對山東省和德州市人民政府表達深切敬意和感激之情。感謝修建和維護蘇祿陵墓和殿堂,蘇祿王遺骨安葬于此,他是1417年明皇帝朱棣的貴客和朋友,該殿是中菲友誼永恆的紀念碑,願此友誼萬古永存!”
  還値得一提的是,長期效力于中菲友好和慈善事業的菲律賓華人企業家施恭旗先生,不但爲兩國經貿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更是加強兩國關係的友好使者。2014年,施恭旗先生向蘇祿王墓捐款230萬元人民幣,爲全面保護和維修陵墓,爲展室陳列和環境景觀提陞等系列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德州市工商業聯合會秘書長劉承金説,有守陵後裔之稱的北營村村民,非常珍惜中菲之間的歷史友誼,處處爲維護兩國人民間的友好往來在默默奉獻。有評論説,儘管目前菲律賓國內媒體對華不友好的聲音時有出現,但很多報紙都有美國的股份,很多“名嘴”和評論員常年受美國機構的資助。菲律賓是個很會製造輿論的國家,倘若她將你視作敵人,很快就會吵嚷到全世界都知道,但倘若她將你視爲朋友,整個東盟又到處會傳播你的正面新聞。杜特爾特總統有智慧,能看清大方向,在中菲關係因所謂南海仲裁案跌到低谷的關鍵時刻,頂住了壓力,爲中菲友誼的健康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13年12月4日,菲律賓蘇祿王后裔基拉姆公主一行九人來德州舉辦祭祖捐贈活動,並走訪在北營村的蘇祿王后裔。
  六、共同續寫中菲友好交往新篇章
  五月十五日,陪同杜特爾特總統來北京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總統弟弟本杰民杜特爾特吿訴王英會長,杜特爾特總統在北京受到了習近平主席非常高規格的接待,這不禁使人們回憶起600年前蘇祿王率團訪問明朝時,在京城受到明成祖朱棣最高禮遇款待時的情景:明成祖對來訪的蘇祿王表示,明政府不徵南洋十五國,以示萬世友好。兩國元首還攜手共登長城,舒發豪情,共商治國大略,並誓言兩國友誼代代相傳,永昭日月。


  2016年10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來訪的杜特爾特總統説:“雖然我們之間經歷風雨,但睦鄰友好的情感基礎和合作意願沒有變。中菲是隔海相望的近鄰,兩國人民是血緣相親的兄弟。”杜特爾特也表示,那次訪問“爲我的國家收穫很多幸福”,其訪問成果“爲中國與東南亞等周邊國家的關係樹立了一個新的典範”。
  本杰民還向王英會長講述了一個今年5月峰會期間的揷曲,那就是習主席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步出會議大廳時,本來與右側的杜特爾特總統並肩而行,但爲了避讓身旁的工作人員,杜特爾特總統步伐稍有放緩,短短的幾秒鍾內,菲律賓某鄰國總統見縫揷針,一個大步邁上前,走到習主席身邊搶走了菲律賓總統的鏡頭。
  但是,現年72歲的杜特爾特總統是個非常務實的政治家,並不太介意被他人搶去上鏡的機會。杜特爾特盛贊“中國有着大國擔當,慷慨助人,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還不忘幫助其他貧窮落後國家。中國幫助非洲和東南亞國家發展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中國,人民勤勞、政令暢通。中國得到國際社會一致尊重,可謂實至名歸”。他曾多次表示:“中國與菲律賓的關係已經掀開歷史新的一頁,這是好事!只有中國才會眞誠幫助我們。我們是朋友,我們不會打仗。中菲兩國繼續保持友好關係,彼此眞誠相待,開展良好合作,中國會成爲幫助菲律賓發展的重要因素,實現共同繁榮的目標。在中國的幫助下,我們也會擁有高鐵列車!”
  杜特爾特還明確表示:“我也有中國血統,我外公就是中國人。儘管與其他華人一樣,我也加入菲律賓國籍,但我爲有中國血統感到自豪。”菲民衆對中國友好的轉折點是在去年10月杜特爾特總統訪華,中菲兩國領導人歷史性的握手讓很多菲律賓人對兩國關係的發展有了新的期待,而杜特爾特在菲律賓國內爲中國所做的一系列正面宣傳,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好作用。 
  目前在菲律賓約有200多萬華僑華人。杜特爾特説:“幫助菲律賓,也是在幫自己的華人兄弟。”在菲律賓和中國,許多網友表示,非常感謝杜特爾特總統能説出外公是華人這句話,這句話一下子拉近了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和距離。中國本來就是個講究禮儀的大國,親戚之間要經常走動,互相幫助,你敬重我們,我們會加倍的敬重於你。有國際評論説,杜特爾特不是中國主動塑造出來的,他是美國肆意支配世界這種不合理格局中內生出來的。杜特爾特的戰略駕馭能力正在顯現出來。他執政六年的結果很可能是:菲律賓重新得到了中國,但她也不會失去美國和日本。
   目前,蘇祿王墓已形成了一個以國王主墓、王妃與次子三子墓、祠堂、御碑亭,牌坊、神道、牌樓和清眞寺爲主的陵園式古建築群,整個建築佈局錯落有致,古樸肅穆,與一墻之外的北營村融爲一體,作爲德州的一大景觀,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爲了更好地擴大中菲友好交流,講好蘇祿王的故事,加深中菲人民之間的情感基礎,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會王英會長正與德州市政府策劃,在蘇祿王墓和北營村的附近,中菲兩國共同修建一個具有菲律賓文化特色的景觀小鎮,作爲中菲文化旅遊交流的中心和促進經貿科技往來的窗口,共同續寫中菲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新篇章。
  (完)
作者是世界華人華僑社團聯合會新聞部主編、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高級硏究員、拓維智庫海外華人硏究所常務副所長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