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著名華裔作家張鳳《哈佛問學録》:與哈佛大學對話30年

楊張博雅

 

哈佛校長佛斯特與張鳳在盛會中交談

張鳳《哈佛問學録》書里,收録她濡染學術大家到當代新鋭旅美名師智慧的集體素描
  在世界知名的頂尖學府哈佛大學中,生活着這樣一群華人精英。百餘年前,正是這樣一群人把第一堂中文課搬到了哈佛的校園;而如今,哈佛華人敎授們的影響力也正變得越來越大。趙元任、趙如蘭、張光直、杜維明、李歐梵、王德威、汪悅進、李惠儀、田曉菲……這些令讀者們耳熟能詳的學者和名師正是從哈佛走出的華人精英們。
  “哈佛的華人精英們都非常積極地看待自己的人生,每每親近他們的人生經歷,就會覺得我們個人所謂的痛苦太輕。”33年前,作家張鳳隨丈夫黃紹光博士擔任主管來到哈佛,後進入哈佛燕京圖書館編目組工作,開始了硏究哈佛大學百年華裔精英的漫漫長路。她説,堅強面對人生中的逆境,是哈佛的中國學者們呈現出的集體風貌。深沉博大的中國文化是他們超越痛苦的智慧,最終,中國文化才是歸宿。
  近日,身在美國的張鳳接受了本刋記者的獨家越洋專訪,講述了過去33年來,她所瞭解的這些哈佛華人大家們,集體繪製的一副中國知識分子的哈佛群像。
  誰還記得托爾斯泰時期的帝王?
  她要爲哈佛華裔大家“畫”張集體素描
  心懷中國,面向世界。許多年前,雖然海峽兩岸尙未互通交流,但在台灣,懷抱着“心懷中國,面向世界”如此情懷出國留學的年輕人並不在少數,張鳳便是其中之一。從台灣師大畢業後,她申請了奬學金,前往美國留學。在密執安州立大學歷史系硏究所獲得碩士後,隨夫就職漸次遷居哈佛大學。“自從1982年我的丈夫黃紹光博士,應邀由康奈爾大學就任哈佛核磁共振實驗室主任,後來又升任貴重儀器中心主任,至今已有三十三年;隨後我也開始任職哈佛燕京圖書館編目組二十五年,並開始主持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等。”
  夫唱婦隨,在這30多年的生命歷程,她依然堅持着博覽中國書籍的習慣,又能親炙高士豐厚內涵。“胡適、林語堂等和‘五四’學者皆鼓勵大小人物傳記,認爲這是一般人保存當代史料最好的方法,也是知識分子對文化應盡的責任。”然而,來哈佛之後張鳳卻發現了一個問題:“當時流行的傳主,多是政治人物、經濟人物、影藝人物。而對學術人物的人生智慧、思想論介,卻是鳳毛麟角。但我們只要回過頭去看,又有誰還記得托爾斯泰時期的帝王,或者與司馬遷同時的富賈?”正是憑藉着當年這樣一個簡單的念頭,張鳳的心中暗自起意,她決定,要爲這些奮鬥在哈佛學術界中的華人大家們“畫”一張集體素描。
  華裔知名敎授也自稱作邊緣,漢學依舊處于弱勢地位
  作爲美國最先創建的學院,最負盛名的大學,哈佛兼容並包,來自世界各國的精英彙聚于此,濟濟一堂,當然也包括諸多華裔精英。張鳳吿訴記者,在哈佛大學,自1879年的首位中文講師戈鯤化始,次年又有丁崇吉等留學生,潮漲潮落百多年來,無數的中國名人來去悠游在哈佛大學這所世界頂尖學府中,但即便是華裔知名敎授也仍然自稱作邊緣,在西方,漢學依舊處于弱勢地位。
  在哈佛大學西方漢學硏究的寶庫———哈佛燕京圖書館編目組任職25年來,借地利人和之便,張鳳有了許多機會得以與哈佛文理各科華人敎授,時相往還,與前來哈佛客座或訪學的知名華裔大家學者,也多有求敎交流的機會。對張鳳,這些學者們不僅暢叙了他們的專業所長,更兼及了個人治學歷程的省思。如李歐梵敎授談城市現代性,孫康宜敎授談女性學者與女性硏究的互動關係等等。張鳳對各個學派及學者都做了專精的硏究,再經各位親閲授權,發表了《哈佛心影録》、《哈佛哈佛》、《域外著名華文女作家散文自選集──哈佛採微》、《哈佛緣》、《一頭栽進哈佛》、《哈佛問學録》等書。在杜維明、李歐梵、王德威、鄭培凱、陸惠風、趙如蘭等師友的鼓勵下,張鳳還協助聯絡主持中國文學文化的講座,並時常創造華裔社團參與哈佛大學或主流社團交流的機會,踐行着一個中國知識分子對弘揚中國文化應盡的責任。
  然而,在描繪這幅哈佛華裔大家群像的過程中,張鳳仍不免感嘅:“我能以書寫的文字,受到各地知識界認識或完全不認識之人的看重,對於屢歷艱危病痛———13年親侍母病,日夜追隨母親輾轉于失智症病房,依然自己堅持惦記寫作的我來説,這眞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作爲女兒,張鳳曾親侍父病兩年、母病十三年,同時還要越洋守護夫家雙親,又養成三個兒女,其中的辛酸不足爲外人道也。“由於言語和文化價値的不同,在異國多年孝養父母極難尋得理想協助,旣要兼顧工作,還要照應家庭,奔勞的辛苦難以述説。”後來到母親近九十歲高壽的晩年,張鳳自己也因爲身體健康多次危機,而提早榮退,終圓滿完成域外不易的孝道。回首那段病苦的歲月,她不免感嘅地説:“我的書寫皆是在晨昏安頓好兒女和親人後,孤燈之下,撑持着聊以自我療愈之方。”
  哈佛大學對漢學有其熱心但早年相關的組織結構卻相當薄弱
  談及哈佛中國學的發展與現况,張鳳向記者介紹,哈佛中國學的開創,最早可以上溯到1879至1882年的戈鯤化的特別中文課程,到1921至1923年趙元任先生應邀去哲學系敎中國語言和哲學;繼任有梅光迪在1924至1935年的斷續任敎哈佛……“在哈佛展開了中國學之後,于東西文化交流上舉足輕重的哈佛燕京學社在1928年1月4日正式成立,並隨即開始了互派學者學生硏究交流的奬學金計劃。”
  1929年,洪業、博晨光、伯希和等人在哈佛開中國課程受業。當時的哈佛大學只渴慕硏究中國古代學問,開設的課程並不持續。“常春藤盟校過去只重視中國古典文史,到1936年費正清進入哈佛任敎,稍有轉變,才開始聚焦于近代中國。1986年,由台灣大學請來王德威敎授,哈佛才有了講授中國近現代文學的起點。他後轉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主任,2004年再度應邀返回哈佛擔任講座敎授。”
  張鳳吿訴記者,1937年2月9日,哈佛曾在敎職員工會議提到過投票創立一個東亞語言部門,但很不恰當地隸屬閃族語言歷史系。又在1937年10月5日敎職員工會議提到東亞語言部門和東亞語言系字樣。“東亞語言系成爲文理學院之系,是1940年,經費皆由獨立的哈佛燕京學社提供,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才由哈佛大學接管。哈佛大學對漢學有其熱心,但在早年相關的組織結構卻相當薄弱。”

哈佛園中總圖書館

張鳳在她尋訪到的張愛玲哈佛故居前敲敲門,1995秋當時爲在中文世界首度發表。

葉嘉瑩敎授哈佛大學2008年演講,與鄭洪敎授和張鳳合攝于哈佛講臺。


  破天荒的是1947年,楊聯升贏得了哈佛首度的華裔敎授頭銜,由助理敎授做到正敎授、哈佛燕京講座敎授。而後,循序漸進發展而成爲今日哈佛的漢學文史哲藝術的盛况。
  “哈佛燕京學社對東亞系、賴世和中心、費正清中心、韓國中心以及1998年成立的囊括南亞、中亞的亞洲中心,均有承先啓後的助力,這些硏究中心的焦點大多集中在當代政治社會制度等方面,並創有西方世界規模最大的大學東亞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不但有一百多萬冊書的館藏,包含中、日、韓、越、蒙、滿、藏、納西等文和西文東方學硏究,還有報刋、微卷、膠片、二十五史多種數據庫等。哈佛大學除哈佛燕京圖書館外,其他如東亞數據中心(費正清中心圖書館、當代日本文獻中心和韓國中心等),在國際法學硏究中心也有東亞法學硏究典藏、藝術系圖書館和魯貝爾亞洲藝術硏究圖書館。威德納總館更廣備南亞、東南亞、中亞藏書並有藏放西藏書籍的散斯克圖書館。在拉蒙圖書館藏放的政府文獻、微卷外國報紙和普西圖書館的哈佛大學地圖收藏部,也均有東亞收藏。”
  這些華人敎授們早歲遭受“精神凌遲”但他們克服了生命的磨難,終致成功
  採訪中,當記者問及在多年的硏究中,有哪些哈佛的知名華裔學者最讓張鳳印象深刻時,葉嘉瑩和張光直,孫康宜,傅偉勛等名字讓張鳳立即想到。“考古學界最富國際聲譽的張光直敎授淵默沉潜,曾在建國高中時妄受囹圄之災,但張敎授望之儼然,總是虛懷若谷。”張鳳記起了她曾經陪同學台師大後任文學院院長吳文星去拜望張光直時,他特意前來接引。“下了老式電梯,曲曲彎彎地好不容易進了他的辦公室,不免有些客套寒暄。他對我説:‘張小姐,我們都是同行,你今天怎么這么客氣?眞折煞人也!’還有回在賞心悅目的蘭花幻燈講演中,他詢以:‘蘭花能不能吃?’他這種冷不防的妙語,令端麗又擅長昆曲語文的張太太也不禁對其童心莞爾。” 
還有常臨哈佛硏究演講、耶魯和常春藤盟校的首位華裔女性系主任孫康宜。“孫敎授的父親因爲不知情之政治案,被判了十年。她對我説,‘這已經是最輕的處罰了,父親在監獄里經常看到,許多人被拉出去後,接着就是一陣槍響……’那年孫敎授還稚幼,但劇變讓她突然成長。六歲以前的事,她都不記得了,危機讓她幾乎得了失語症。爲了逃離心里的憂傷,她閲讀了大量的小説劇本等。在這段人生走投無路的時刻,她以自覺的態度,開始篤信基督敎。她的公公張緑水先生,曾在苦難中帶給她不斷的精神和物質上的幫助,令其終生難忘。她二十四歲就嫁給了張欽次博士。張欽次對她體貼入微,是使她變得樂觀積極的重要因素。”
  説起心性機靈、被哥大狄百瑞敎授形容像無導向飛彈的傅偉勛敎授,張鳳這般回憶:“在新竹中學讀高一時,傅偉勛台大機械系的二哥、三哥被逮捕,二哥被槍決于水源地,母親原有的黑髮全變白髮,創傷自然影響了他,成績下滑。台大哲學系畢業敎書又任敎天普大學,成爲生命哲學和禪佛學專家。晩年竟患了淋巴癌,曾于清晨五點鐘帶一包裹,在寒凍中孤獨步行五十分鐘,勇赴手術難關,堅忍苦楚。傅偉勛敎授最不喜歡打擾別人,又向來報喜不報憂,有大困難旣不吿訴也不請他人幫忙。此次故意試探自己的毅力,也正是想以此機會試試知解參禪的心性體認。最後他再次手術後感染昏迷未能醒來,生死哲學名師,面臨生死交關安然吿別人生。”
   開拓古典詩詞現代觀的葉嘉瑩敎授,七七事變她才十三歲,父遷後方斷絶消息,只與母弟依伯父同住。考進輔仁大學,母又病逝,開始了她的哀傷困厄。在國讎家難中,並未頽喪,都始終考第一。婚後遷台在彰化女中先生被捕,她又被其他案牽連,抱着奶娃被關,無罪釋放但丢了敎職,無家可歸。她寄人籬下。捱過一段極鬱悶的日子。勉強敎書過活。等三年先生釋回。重新在二女中和台大成學生喜歡的敎授。台選派她到密州大和哈佛大學去做交換,確實依合約于1968年返台任敎三校。翌年她奉父以應聘,再申請赴哈佛,卻遭取消簽證,進退維艱,幸留聘UBC奮鬥。
   豈料大女兒和女婿竟車禍罹難,呼天腸斷日日哭之,陸續成詩有「哭母髻年滿戰塵,哭爺剩作轉蓬身。誰知百劫餘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等據,學生親朋爲她落淚擔憂,終能以中華文化詩詞而能持續浴火重生,而成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再回南開任硏究所所長,是鎮校之寶。
張鳳感嘅,這些她所説的華人敎授,早歲皆因己身或親人受過迫害,而遭受精神凌遲,極易造成重大鬱結,但他們都克服了磨難,終致成功。
(部分資料取自勞動報2015/12/26)
*** ***
哈佛問學録2015年重慶出版集團出版
除在新華書店等書店...還可以在經常購書的各大網站購買,點開即是書的購買頁面。
亞馬遜
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16BH9ILM?ie=UTF8&isInIframe=0&n=&ref_=dp_proddesc_0&s=books&showDetailProductDesc=1#product-description_feature_div
京東網
http://item.jd.com/11782222.html
當當網的鏈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790126.htmlBest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