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年味兒,是一杯美酒

李民增

  大年初二早飯後,娘拿出兩包點心,對我和弟弟説:“拜年去吧!”
  “先去哪里啊?”我問。
  “先去哪里也行。”娘説,“一家一家挨着拜。”
  我們就先去北鄉大姑母家。那時候沒自行車,更沒汽車,也沒公路,我們就在田間土路上一邊走,一邊玩,五六里路,磨蹭着走到,已經快到晌午了。
  姑母見我們去了,很高興,一邊問“路上冷不?快進屋暖和暖和!”一邊從院子里扯過一個乾草,放在堂屋當門,點着了,熊熊的火焰,立即把我渾身的寒氣趕走了。
  飯做好,準備吃的時候,先磕頭。在堂屋正中的八仙桌前,放一個草苫子,面對寫着歷代祖先的“族子”,我在前頭,弟弟在後邊,跪下,先磕一個,算是拜祖。然後,再磕一個,説:“給姑父磕頭。”再磕一個,説:“給姑娘磕頭。”(本地習慣,稱“姑母”爲“姑娘”)姑父、姑母就趕緊説:“別磕啦!磕一個就行。”在家里拜完年,還要由姑父領着,到他族中近門兒磕頭。一進院就説:“二叔!南鄉的親戚來了,給您拜年哩!”那家人就趕緊迎出來,説:“來了就是了。進屋暖和暖和吧!”姑父就説:“不啦!俺再到別家轉轉。”一邊回頭領我們往外走。一般不用我們説話。
  轉完回來,姑母就發壓歲錢。一般是每人“貳仟圓”,就是現在的兩角;也有給“伍仟圓”的時候,少;沒給過“壹萬圓”。
  姑父陪我們在當門八仙桌子上吃。一般是一碗肉,湯多;一碗炸丸子,也是帶湯的,算是好菜。還有豆腐、白菜什么的,那時候沒靑菜。不喝酒,一個小筐盛了幾個饅頭。姑父掰了一塊饅頭在手里攥着,吃得很慢,主要是看我們吃。姑母在東間鍋臺上自己吃玉米麵窩窩,喝早飯剩下的棒子糊糊兒。我們小,不懂事,只顧自己吃,也不讓姑母吃,當時我多么不懂事啊!
  離開姑母家的時候,她留下一包點心,添上一塊花糕,讓我們帶回。我們走在回家的路上,常常站在路邊,面對着茫茫的雪野,比賽似地大聲唱。
  建國初期,人們雖然不富裕,但心情好,整天很快活。學校里,不管上不上音樂課,老師有空就敎唱歌,每天早晨、上午、下午上課前,都要唱一陣歌。唱“東方紅,太陽昇”,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唱“北風吹,雪花飄”。還有“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緑江”,因爲那時候正在“抗美援朝”。
  後來又唱“社會主義好”,嘻嘻哈哈的,把寒冷全忘在了腦後。現在想起來,人生在世,其實就是活的精神,不論窮富,和諧快樂就好。
小時候拜年的情景,如一幅美麗的風俗畫,永遠生動在我的記憶中。亦如一杯美酒,醉人。

作者李民增:聊城詩人協會理事,中國鄉土詩人協會會員。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