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意義—在耶魯大學的愛茶者説

王旭烽
 
     
   

親愛的朋友們,大家晩上好
    古老東方的茶界曾有一句關於茶的格言,叫一期一會,説的是每一次相會都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那多少是帶一些傷感與惆悵的;但還有另一種解讀:説的是每一次相會都是一生中再一次的久別重逢,那便是喜悅與雀躍的了。
    今天,我們藉助于中國浙江的緑茶,相會于耶魯大學的校園。東方最美好的和平之飲,就這樣以一種隆重的精神品相與待客之道,溶入大洋彼岸的精神生活。在此,我深刻感謝各位嘉賓,對本人作品發佈會的熱情肯定,歡迎你們的到來。
    依照時間的順序,《茶人三部曲》是我最早出版的關於茶的長篇小説,從1990年至2000年相繼全部問世。這是關於中國南方杭州一個杭姓茶葉家族幾代茶人命運沉浮的虛構作品,背景卻是眞實的歷史事件與茶葉文明軌迹。130萬字的叙述中,虛構被推到前台,眞實退隱成爲襯托,構成了一部被評論界稱爲關於茶人的文化小説。此書的英譯版目前正由中國浙江文藝出版社緊鑼密鼓地翻譯之中。
   而《愛茶者説》則是一部散文集,是我在小説創作過程中閃過的靈感的片羽吉光;《瑞草之國》是一本關於中國茶文化的作品;《茶的故事》更偏向于以隨筆方式寫成的關於茶的科普讀物。它們的英語出版,要感謝中國光明日報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浙江攝影出版社,以及紐約商務出版社。
   雖然關於茶的文字表達,我本人有着小説、散文隨筆和科普讀物的區別,但的確有着一些共通的茶文化思考引領着我的文學表達。
    首先,我以爲中華茶文化實爲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母系統內不可或缺的子系統,在中華優秀的傳統茶文化中,深深藴藏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
    近年來許嘉璐先生關於中華文化一體兩翼的理論,以爲儒釋道爲中國文化之體,中醫與茶葉爲中國文化之雙翼的理論建構,我是深切認同的。
    我們知道,水源的分布制約並引導了人類的發展,而一些飲品的應運而生,便相繼扮演了人類歷史的塑造者。茶作爲木本植物發源于中國,中國人一直將茶的種植、加工、流通與品飲過程,視爲集物質與精神一體的複合過程,所謂一葉雙菩提,茶與儒家文化的結合,建構起茶與禮仁的概念;與佛家文化的結合,建構起茶禪一味的概念;與道家文化的結合,建構起樂生養生的概念。茶作爲物質形態,由此被賦予了深刻的人文性,觀照在中國人的心靈。
其次,我認同以價値取向對“文化”作定義、劃分,認同建立在這一座標體系下的茶文化的崇德性,並以爲這是對“茶文化”本質層面上的定義與劃分。
    我們知道,漢語之“文化”,初始本是“人文敎化”的簡稱。“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這是説,自然界的各種錯綜複雜的現象,被叫做“天文”,而人類間的各種言行舉止、外表體態,分寸進退,則被稱爲“人文”。因此在中國,“文化”一詞,本是討論人類社會的專屬語。
   誕生在農耕文明土壤中的中國茶文化,是以茶爲核心建立起來的一套溫和的生活形態與日常的生活方式,恰是一種崇尙道德的文化。
   中國人相信人在造化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贊天地之化育,而茶文化恰是幫助天地化育、彌補天地化育之不足的文化。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中國儒學倫理思想下建構的中國茶德精神“廉美和敬”,即是一種投射在茶事生活中的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在茶事中行爲的準則與規範。它代表着社會的正面價値取向,起着認識、調節、敎育、評價和平衡社會及個人的功能。
   第三,我希冀中華茶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的倫理功能,它以和諧理念爲基礎,強調人類和平生活、平和對話的雙向思維,是“君子和而不同”的當代解讀。
   當今時代的一部分哲學家們認爲,歷史的發展,是歷史主義和倫理主義的二律背反。歷史主義講發展,慾望成了歷史發展的動力。但過度的慾望發展,又使倫理受到破壞,所以把歷史主義放在優先地位的同時,又要把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這就是倫理主義。從倫理主義出發,必然走向和諧理念,這是一種雙向思維,一種人類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解決,階級調和的方式來達到人類和平的願景。
   對應中國思想家劉再復《吿別革命》中的三種哲學——鬥爭哲學你死我活;死亡哲學你死我也死;和諧哲學你活我也活;中華茶文化選擇了和諧哲學,而和諧哲學恰恰是世界絶大多數人選擇的生活哲學。
   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用兩個字説,就是“中和”。中也者,本性具足、本性完善的境界;“和”也者,本性徹底實現出來的完滿境界。所以,中就是做事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和就是把這個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完美地體現出來。
   中國茶文化之所以具備和諧精神,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儒家學説,側重於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道家文化,注重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的和諧;佛敎文化,雖言彼岸,實質關注人與自我、靈與肉之間的和諧。此三敎合一,在二千多年的中華歷史上,互爲表里,或主或輔,構建起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和”模式。而這樣一個以“中和”爲文明基調的民族,亦是數千年文明得以延續的根本原因。
   中國是茶的故鄉,全球三分之二人口喝茶,這三分之二人口正是和諧哲學的實踐者,是中國茶文化可以更爲廣泛在世界交流共通、在全球找到更廣泛知音的基礎。中國茶道,即以“中和”爲核心的關於茶的人文精神及相應的敎化規範。茶與人類和平,茶與社會和諧、茶與人性自我之間,就如此構成深刻的本質關係。
   第四,茶文化是人類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符號化思維和符號化行爲之一,人類因茶具備了豐富的可能性,去創造一個“符號的世界”,即茶文化的世界。
   我們依據恩斯特.卡西爾的文化哲學重要觀點,得出符號化的行爲是人類社會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徵,人的突出特徵,人的與衆不同的標誌,旣不是他的形而上學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勞作。正是這種勞作,正是這種人類活動的體系,能發明、運用各種符號,從而創造出一個“符號的世界”——人類文化的世界。而茶文化正是這樣一種被人創造出來,同時又創造着人的文化符號。我們從中國人所叙述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與“琴棋書畫詩酒茶”之間這一如此之大的跨度,如此豐富的茶文化事象中,可以發現,人類創造着的正是這樣一個具備了深刻、高妙的人性化過程,一個完全屬於人類文化的符號世界。
   現在我想説,作爲一名小説家,一位茶文化的傳播交流工作者,我目前所做的一切,正是用茶文化這樣一個符號,去進行精神與美的勞作,去創造茶的世界,不管是虛構的,還是非虛構的。
   最後我想表達這樣一個意願:如果説要用一種世間的事物來關照中華民族的話,我以爲,沒有什么比茶更能夠象徵中華民族了。茶是中國的符號,因爲茶是可以品飲的,所以中國是可以品飲的。親愛的朋友們,請品飲中國。
   您想瞭解中國文化嗎?請從一盞茶開始吧!
   您想瞭解中國之外的文化嗎?也請您從奉一盞茶開始吧!
2015、5、21

王旭烽与浦瑛

 

王旭烽(1955年2月——),女,中國女作家,祖籍江蘇銅山,出生於浙江平湖。1982年畢業于杭州大學歷史系。
    王旭烽自大學時代開始發表文學作品,現發表各類文學作品約六百萬字,1980年創作並演出的話劇《承認不承認》爲其處女作,長篇小説《南方有嘉木》獲中宣部1995年度五個一工程奬,第二屆浙江省魯迅文藝奬優秀作品奬(政府奬),其個人獲第四屆浙江省魯迅奬突然成就奬。2000年,長篇小説“茶人三部曲”前兩部《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獲第五屆茅盾文學奬。另著有長篇小説《斜陽溫柔》、《緑衣人》,散文隨筆集《香草愛情》、《絶色杭州》、《走讀西湖》、《書香烏鎮》、《西湖新夢尋》、包括史話類作品《杭州史話》、《走讀浙江》等。
   在戲劇領域,王旭烽有爲浙江小百花團量身訂做的大型新編古裝劇《藏書之家》。在茶文化領域里,王旭烽出版作品除一百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説“茶人三部曲”之外,包括散文集《愛茶者説》,《旭烽茶話》,《瑞草之國》(茶文化史話),《茶者聖——吳覺農傳》(人物傳記)、《話説茶文化》(中央電視台17集電視專題片撰稿者)等。王旭烽現爲浙江省茶文化硏究會副會長,浙江林學院茶文化學院茶文學學科帶頭人。

    烽王旭烽圖冊《茶人三部曲》從1990年開始動筆,到1999年底改定,整整用了10年的工夫。全書以江南杭姓茶葉家庭六代人的命運沉浮爲主線,將中國茶文化史和中國近代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1863年太平天國撤出杭州城寫起,一直寫到1998年由全世界茶人捐資修建的杭州國際和平館揭幕爲止,共130萬字,寫了60多個主要人物,堪稱是中國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長篇小説。小説出版後,得到了相當的好評, “王旭烽是十年心血一杯茶,果然是杯龍井極品。”一位評論家這樣稱讚王旭烽和她的《茶人三部曲》,《茶人三部曲》中杭氏忘憂茶樓上的那幅出自《詩經》的對聯倒似乎恰好可以做這句話、也做王旭烽和她的寫作的注腳:誰爲荼苦,其甘如薺。
    小説以1966年6月至1976年清明期間的“文革”爲小説創作的時代背景,杭家的第四、第五代傳人在這個特殊的歷史年代登上人生舞臺。世界很大又很小,杭、吳兩個有着深厚歷史淵源的家族後代又撞到了一起,善良與愚昧、天具與邪惡都以革命的面孔、狂熱的姿態自覺不自覺地投入了運動。杭嘉和這位世紀老人,目睹了浩劫的全過程,在家庭蒙受巨大災難的年代里,保持了一個中華茶人的優秀品格。杭漢、羅力等茶業工作者在備受煎熬的苦難中從未停止過對事業的追求,茶支撑他們走過漫漫長夜,終于迎來了一個昌盛的科學時代。
    2006年冬學期,王旭烽應邀在浙大開授“文學經典與創作”一課,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王旭烽的開課主旨是思考永恆命題、提煉地域文化、踐行文本實驗。希望聽課者在互相的文學啓迪中,感官如同鮮花一樣開放。她認爲一部好作品不單單需要作者對知識的積累、對文本的創造,還需要對人類生存關注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對生命、生活的體現。在文本創造中要去追求本質的眞實,而不是滿足于表現單純的現實。地域文化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尤其深刻,但是要系統地看待文學的文化性與歷史性、寫實性與虛構性、思想性與風情性。
    雖然課程比較專業,但是王旭烽結合了自己的創作經歷和文本分析使抽象的理論變得豐富生動,根據講解需要介紹歷史人物以及一些很重大卻往往被忽視的歷史事件。有時還會和同學們探討一些哲學上的問題,坦誠地表明自己的歷史觀和哲學思想,讓同學們從一個比較高的層面上來理解文學作品。她認爲,文學作品應當適當地透露給讀者作者的思想,從而便于讀者理解,不應寫得過于隱晦。
     選修這門課的同學來自各個學院不同專業,還有很多同學旁聽。同學們普遍反映通過這門課不僅更加熱愛文學了,也學會了嘗試用一種歷史的眼光,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待文學作品。有一位同學説:“聽過王老師的課,懂得瞭如何從一滴水中發現太陽的光芒。”這門課還激發了同學們的文學創作實踐。同學們都希望王老師能再次開課,也希望她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王旭烽王旭烽圖冊“歸隊”第一課——“品飲中國”
    2007年4月4日下午,王旭烽敎授在浙江林學院茶文化學院爲30位學生開始了她正式當老師後的第一堂課——品飲中國。大多數人認識王旭烽也是從她的書開始。卸下“省作協專職副主席”職務的王旭烽一再強調,自己由作家轉行做老師,屬於正常的“歸隊”,自己一直以來都是“茶人”,從事着茶文化的硏究,現在到大學敎授茶文化知識,還是做回自己的老本行。她説,外人看來她的身份是作家,其實,她從來沒有當過一天的專業作家,所有的文學創作都屬於業餘完成的。即使《茶人三部曲》也是她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工作時所寫的,其實要搞創作,到哪里都可以,現在做老師了,一樣可以創作。
    王旭烽説,在大學這個神聖、安靜的環境里,她只想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師。爲此,王旭烽在來林學院之前,專門和學校約法三章,不擔任任何行政職務,目前的她頭銜是浙江林學院茶文化學院學科帶頭人。王旭烽剛走上講臺,台下的學生就立刻爲她遞上一杯剛泡好的明前茶。班長夏天吿訴記者,這是茶文化專業學生一直以來的傳統,每堂課前,都會有一位同學輪値,値日的任務就是爲老師遞上一杯熱茶,這也算是茶文化專業課的一大特色。這個傳統正是在王旭烽的建議下開始的。那還是2006年的時候,王旭烽爲林學院學生做茶文化講座時説,希望茶文化專業的學生在課堂里能做一些事情,以顯示茶文化專業的特殊性。於是,同學們一起討論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也算是茶人之間的禮節。王旭烽也在上課前,爲30位同學送上了一份禮物,一塊用茶葉做成的“茶人”牌匾,用的茶葉正是同學們送給她的禮物。她説,以後每堂課都會爲同學們帶來一份禮物,一本茶書,或是一把茶壺,表示“茶人”投桃報李的關懷。 王旭烽上的這門課叫《茶文化通論》,這也是林學院茶文化學院今年剛剛新開的課程,爲了上好課,王旭烽做了充足的準備,上課的敎材都是王旭烽自己編寫的。現在她每周上6節課,剩下的時間就用來編寫上課的敎材,課程的內容不免打上了一些王旭烽自身的文化烙印。茶文化學院學生夏天説,聽王老師的課,能吸收特別多的知識,她把自己多年來從事茶文化硏究的經歷結合在課堂敎學當中,又和文學挂鈎,非常有吸引力。王旭烽説,希望自己的學生通過茶文化的學習,可以成爲中華民族的文化使者,他們以後並不一定要從事茶葉方面的工作,文化的範圍是很廣泛的。
主要作品
小説:茶人三部曲 (《南方有嘉木》 、《不夜之候》 、《築草爲城》)、《斜陽溫柔》、《飄羽之重》
報吿文學:《家國書》
散文:《瑞草之國》、《走讀西湖》
其中《茶人三部曲》(第一、二部)獲第五屆茅盾文學奬。
小説以緑茶之都杭州忘憂茶莊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運爲主線,展現了茶人在憂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掙扎前行的氣質和精神。杭九齋是清末忘憂茶莊的傳人,不好理財治業,最終死在煙花女子的煙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天醉,生長在民國誕生的時代。有學問,有才氣,也有抱負,但卻優柔寡斷,最終不得已逃遁佛門。他所生的三子二女,經歷了一個更加廣闊的時代,他們以各種身份和不同方式參與了華茶興衰起落的全過程。小説勾畫出一部近、現代史上的中國茶人的命運長卷。
這部以《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築草爲城》三部小説組成的長篇三部曲,從1990年開始寫作,共用了十年的時間,分別于1995年、1998年、1999年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並被改編成電視劇播出。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