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美国对外汉语教学转变期的教学法、语言文化学习及研究生培养
|
|
|
|
主讲专家:吴伟克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 |
|
|
|
|
|
|
|
〔编者按〕吴伟克GalalWalker是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文系正教授,全美东亚语文资源中心主任,俄州大汉语旗舰工程主任.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吴伟克一直致力于发展中文语言教学研究。他创立了“体演文化教学法 (Performed
Culture
Approach)”,创建了在中日韩文研究与出版基础上的教学基础体系。作为俄州大全美中小学汉语旗舰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从2006年到2011年,俄州中小学开中文课的学校从8所扩展到117所,学中文的学生从五百左右发展到2011年一万零五百人。俄州大汉语旗舰工程涵盖了从中小学到本科、到研究生、到海外留学的发展系列。吴伟克培养了百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毕业后,多在国际贸易、金融、非政府组织、科研单位、大学、中学、政府部门等地方工作。他主持出版了多卷本研究教学法专著系列,如“通向高级技能之路”丛书。他将“体演文化教学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为东亚语文的学习者提供了学习方法,开发了创新的多媒体项目,例如:《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文:在文化中交流》(四卷本),《非常中文》(幼儿园至小学五年级学生)等。
近几年来,吴伟克教授培养的学生在中国汉语桥比赛中成绩都在前三名,在伊利华报庆祝10周年活动时,吴伟克教授获得第四届伊利杯荣誉。 |
|
|
美国影响外语教育的三大组织
近年来,美国的整个外语学习领域都发生了不同层次上的变化,涉及外语学习和外语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美国有三个组织对外语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力:
1.“外语系联合会”(Association of Departments of Foreign
Languages),该组织成员都是大学外语系系主任。他们非常关注美国外语学习的范式变化,有些变化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是很好的。
2.“现代语言协会”(The Modern Languages
Association),该协会成员是美国大学人文学科的教师及研究者,是美国最大的一个教师组织。他们非常关注人文学科博士攻读的时间及就业情况。
3.“人文学科加”(Humanities
PLUS),大部分是由人文学院的院长组成,他们关注人文学科应该增加什么内容,以帮助人文领域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更好地获得就业发展机会。他们提出要减少学科及学位授予点的数量等。现在大家认为,人文学科如果能够增加两种技能的培养,将会变得更有价值:一是外语;二是计算机技能。下面就这三个组织关心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博士项目的目标
“现代语言协会”很关心博士项目,因为目前博士的培养相对比较传统和保守,且攻读学位的时间较长, 他们就此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保持博士论文研究的高质量。意思就是,课程设置要有创造性和灵活性,从更为广博的角度来看待博士论文写作,以及为研究生开拓更广阔的、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道路。
第二,保持博士招生的开放性。任何人,只要符合博士项目要求,都应该可以参加博士项目的学习。要保持这种可及性,并使其尽可能地开放。
第三,开拓就业途径。人文学科博士毕业生一般来讲都在大学里当教授,但是,和过去不同的是,近来有些毕业生没有到大学里就业。所以,“现代语言协会”希望能够增加博士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毕业生利用所学,能找到更合适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道路。
第四,研究生项目需要更关注研究生本身的需求。有些人认为这种想法很极端,不少教授认为研究生项目是为教授而存在的,而不是为学生设置的。这个组织认为研究生项目应该为研究生服务。他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1.
首先他们认为应该重新设计学位课程,学位并不仅仅是一系列设置好的课程。要扩大课程的范围,要把一个研究生的课程放置在整个大学的环境下,要利用大学之大,让学生在整个大学范围内选跨学科的课,修学位。
2.
其次,要有更多的技术参与。目前大家正在这样做,已经有很多人文学科正在将科学技术纳入人文科学的体系之中。
3.
另外在论文的写作方面,不一定要遵循某一种论文范式,而要创造出更多其他的可能性和灵活性。
4.
减少整个学位攻读的时间。他们希望能将博士学位攻读时间减少到五年,其中硕士两年,博士三年。
5. 加强教师培训。博士生毕业后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老师。
6. 拓展专业方面的可能性。博士生应该有广泛的多种多样的机会,利用他所受的教育来找到职业发展之途。
7.
利用整个大学的优势,不要把学生局限在一个院系或一个专业里学习,让学生在整个大学范围内自由发展、选课,那样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8.
重新定义导师的角色。比如,作为一个导师,我需要反思我指导博士生、硕士生的方式,使我的学生毕业后能找到更加多样性的职业。我们还要重新考虑招生的情况,看招了哪些学生。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某些错误的原因,没招到优秀学生。
以上是“现代语言协会”对博士培养的一些建议。
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
我们为什么要培养中文教师?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在全世界改进中文教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不仅仅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学中文是件好事,也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拥有伟大的文化,值得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些当然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因为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对我们的下一代更加重要,这是肯定的。
有一个例子我经常用来跟美国人解释中文的重要性。我提醒他们说,中国人口比美国多了10 亿人,10
亿是多少呢?比如说,你有10 亿美元,一秒钟花一美元,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把10 亿美元花完呢?很多人不知道,要花31 年半!因此,10
亿虽然是我们在报纸上每天能读到的数字,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真正理解它。
而且,中国是人类历史很重要的一部分,我想提醒和我一起共事的人们注意这一事实。我接触的人,不见得都是教中文的。我的任务是出去跟其他学校、机构的人谈,把中文教育引进他们的体系之中。
中文教育,中文习得的改进,涉及广泛的多学科知识。各种领域都可能涉及到,比如说统计学,学习者档案的建立与发展,认知科学领域对“意义”的理解和运用等。改进中文教学涉及几乎任何你能想象得到的学科。
在我们的博士学位项目里,有的学生是商科背景,做的论文是关于中国商人如何看待讲中文的外国人,如何判断外国人的沟通能力。这种博士论文要了解商业运作的人才写得出来。另外一名学生研究中国人阅读中文的历史,她的博士论文是有关中文的阅读史。她回国研究历史上中国人怎么看待阅读的,阅读是怎样训练的。这样她把历史和中文教学法结合起来了。因此,大学里有很多机会可以把中文教学法跟其他的学科结合起来。结合其他的学科来研究中文教学法,这也是我们非常鼓励的。
我们得注意一个基本事实。如果一个人能成功地教美国成年人学中文的话,他也就有能力去培训任何行业的人,例如培训银行家,或者进行开矿安全生产方面的培训,等等。我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很多学生在企业里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而在美国,企业用在培训上的经费往往与我们投入高等教育的资金不相上下。因此我们需要用这种开阔的视野来培养中文教学法教师。
那些获得了中文教学法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学生,大多数在大学里教书。有不少获得了大学的终身教职,但他们在哪个系教书呢?有不少在现代语言系或者是区域研究系,比如俄罗斯地区、土耳其地区、中国地区等。他们不仅要教语言,还要有能力教授广泛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课程,比如行为文化、传媒、电影等。我们有一些学生毕业后去了公司,比如电游公司,做游戏本土化的研发,把中国的电游本土化,改造成适合美国消费者的游戏。还有一些学生做市场研究,做数据研究。比如我的一些毕业生在公司做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数据研究,以帮助公司更好地盈利。有的学生到语言学校去教书,尤其是硕士。有的成了项目主任,主管各种不同的项目,包括中文项目。还有其他的一些包括公司的培训专家,等等。这就是我们培养中文教学法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也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学习中文的美国学生往往是文科生多一些,他们来自大学不同的专业,包括工学院和商学院。在我们这个地区,大多数学中文的学生不是华裔学生,而是地道的美国人。我教的学生大多都是非中国的背景的,他们主修别的学科,但他们意识到将来在他们的领域里会用得着中文,因此他们选了中文课,这一点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中文的学生大多数没把中文作为主修,那些主修中文专业的,90%
是修双学位的学生,“中文+ 经济学”或“中文+ 生物化学”等等。
另外,学生在美国学中文,他们必须要修一系列课程。这意味着他们整个学习的时间会很长,这样才能够达到高级程度,达到熟练运用中文的程度。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要有连续性,从一级上升到另一级,一级一级地按照计划往上走。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长期的中文学习课程,这样在美国才能建成一个富有成效的中文项目。
因此,我们的中文研究生项目致力于下列目标:
1.
第一个目标,改进美国教育体系中的中文教学,那意味着我们希望研究生不仅是好老师,能编写学习材料,为中文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方法,还要了解美国教育是如何运作的。这一点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必须知道在美国教育体系中怎样才能普遍提升中文教学。
2.
其次,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人现在和过去的交流方式。特别在我们的教学法中,我们要更深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进行交流的,甚至我们还要回溯历史上是怎样做的。比如说,刚才我谈到的那篇博士论文,就是研究中国人在历史上是如何教阅读的,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中国人是怎样看待阅读的,进而把今天的阅读观念与600
至800 年前的阅读观念进行比较。
3.
我们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对语言习得研究,包括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习得,做出贡献。我们的研究要兼顾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习得,要关注青少年和成年人是怎样学习语言的。我们有一篇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华裔或来自华人家庭的学生如何在他们语言中学得适当的文化行为。这个学生在华人社区做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来了解中国的父母如何将他们的孩子带入华人社区,学习交流方式。当然,
从教育上来说,这些孩子是在华人社区之外的社会长大的。从文化上说,在外面,他们是“美国人”;但是在家里,他们不见得就会自然地融入华人圈子。他们同样需要学习,例如他们必须学会怎样与爷爷奶奶用中文沟通。
4. 开创一个学术领域,体现当今在研究、奖学金、技术运用等方面最新的进展,为21
世纪全球化学术领域做出贡献。
这些是我们中文教学法的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语言学习者的能力
下面我们来看图1,这是语言能力学习从最高到最低的一条曲线。最高的语言学习能力是在什么年龄呢?年龄越小,学习能力就越强。如果你从一出生起就生活在一个语言社区里,那你就是那种语言的母语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你的语言习得的能力会下降。遗憾的是,在我的生活里,我的学生都是从学习能力最低点的阶段才开始学汉语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年轻的年龄段,语言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我们只有很少的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学中文。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这种低龄阶段语言习得的能力,主要集中在听力跟发音方面,因此,年龄越小,学听力和发音就越容易。下一个时间段的学生比较容易学书写系统。就美国教育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学中文学得太晚,浪费了很多的资源,没有强调在最佳年龄段的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项目的目标是高级技能
对于我们来讲,对于我个人来讲,第二文化项目或者是第二语言项目的目标是达到高级技能。什么叫做高级技能呢?就是在另外一种文化的工作环境中能够用那种语言有效地工作的能力。比如一个学生学中文,我们评估他的能力的方法,就是看他在中国的一个小组里或者中国的组织里工作得怎样。我们曾经做过研究,发现在中国和中国人进行个人交流是一回事,和他们在组织里进行交流是另一回事。我们的学生要把工作和他们的中文能力结合起来,我们的目标是确保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中国的组织中、团队中工作。
这就涉及另一个概念,叫做专业技能。它是指语言能力加上领域知识或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在某个职业、领域或者学科里的知识。比如,你的领域是中国现代文学,你就需要把你的语言能力与中国现代文学这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如果你是工程师,你需要把工程学和语言能力结合起来。我们有学中文的学生把中文和大工程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我们的目标就是希望他能够和中国的工程师进行很有效的沟通。所以,语言能力加上专业知识,这就构成了我们所谓的专业技能。我们正在探索怎样来评估这种专业技能。
上面提过,我们有个学生做了一项研究,研究在中国的外国人如何写中文,用中文进行交流。她想由此研究怎样教学生用中文写作,以便他们在实际的专业领域工作中使用这些技能。她的研究对象是高级语言项目中的毕业生,中文水平是高级到优异。她观察他们如何将学到的语言应用到工作场景中,跟踪他们毕业多年后的工作中语言使用情况。这些被试者的行业分布很广,从电视台主持人到译者,到教授,分布在不同的行业,有的人还是牙医。我们从这个研究中获得的结论是,你很难去预测学生学了中文以后要做什么。所以你在培训的时候要教给他一些基本的中文沟通技能,训练他到新领域里还要继续学习的能力。即使他在校学中文的时候有自己的专业,但可能到中国后,会开始学习一种新的专业。我们认为,如果他们在大学的语言项目里学会了用中文在一个专业领域里工作,他们就有能力在今后选择新的专业领域,成为在那一领域中掌握中文的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语言难度分类
|
|
|
图2 表示美国人如何看待不同语言的学习难度。这些数据非常陈旧,发表于1982
年,也就是说,这是上一世纪60 年代、70
年代的数据,从政府的语言学校收集来的。数据中的这些学生不做其他的事,只学中文,教室里一个老师最多教四个学生。你们可以看到,现在这些数据不是那么适用了。但遗憾的是,我们只有这些数据,我们没有更新的数据,没有关于大学生的这方面的数据,但政府的决策就是基于这些数据。
第一组的语言有荷兰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斯瓦希里语等。第二组是保加利亚语、希腊语、印度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等。第三组是孟加拉语、缅甸语、俄语、匈牙利语等。第四组是阿拉伯语,还有我们中心工作的三种语言:汉语、日语和韩语。
当你学习第一组语言的时候,想要达到高级水平,你只需花24 周、720
个课堂小时(课时)。但如果是学中文的话,你要花80—92 周,要学2400—2760 个课时才能达到高级水平。
这是美国人对各种语言学习难度的看法。你可以看到,教授不同的语言,它的成本是不一样的,所以有很多人在学习西班牙语。但是在美国,很少有中文语言项目训练学生达到高级水平,主要因为中文要学到很高水平的话,需要花费很多的资源。政府需要训练达到优异水平的中文人才,比如训练外交人员,其培养成本达到一个人75
万美元。如果要把一个士兵培养到高级中文水平,需要花费50 万美元。我们语言项目培训学生能够达到中文优异水平的话,培训成本达到一个人160
万美元。所以,当我们讨论在美国教中文时,不管是政府办的还是大学办的,目标首先是找到资源。
图3 是ILR 和ACTFL 两个机构给出的中文能力测评图。ILR(Interagency Language Round-table)
是跨机构外语圆桌会议的简称,是政府各部门一起开发测评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机构。他们将语言能力设定为0 到5 级。
ACTFL(American Council of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中文叫美国外语教师协会。它也用这个表,但它不用数字,而是用高级、高级加、优异到母语水平等不同的量级。语言项目的目标就是花大量的时间来训练我们的学生达到优异这一级。达到这一级别后,他们才有能力在目的语的语言环境中工作。学生达到高级、高级加或优异的级别,也就是ILR
测评标准中的3 或3+,我们称之为高级汉语学生。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学生,能够使用中文和中国人一起工作的学生。
图4 是另外一组数据,是较新的,同样来自政府部门的语言学校,有新手、中级、高级、优异四个级别,用来界定学生使用外语工作的程度。①
这些数据来自国防语言学院,这些学生受教育程度不一定很高。要使学生达到新手水平,需要超过100
个课时的学习,到中级水平需要超过400 个课时。
所以从初学到中级一共要学习500 个课时。要使学生达到高级程度的话,需要再学习800
个课时以上。如果要到优异这一级,需要再学习1600 课时!总共2900
个课时。我们的问题是,在美国的大学里,如果一个大学的中文语言项目能够提供650
个课时的课程,那就是一个非常强的语言项目,也许有个别学校超过650
课时,但不会超很多。这样,你就看到,我们离目标有多远。所以,很多学生毕业的时候没办法达到高级这一级别。
解决时间问题的策略:文化
以上是美国中文教师面临的中文项目的现实,特别重要的是时间问题。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达到高级的语言能力呢?
一位名为Malcolm Gladwell
的学者,在《异类:成功故事》的书中,曾经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成功都是建立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之上,既所谓的10000
小时定理:一个人的技能要想达到专业水准,他的练习时间必须超过10000 小时——任何行业都不例外。10000 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3
个小时,总共持续10
年的练习时间。只有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训练以后,一个人的禀赋,机遇才会真正变得有意义。”②像比尔·盖茨和甲壳虫乐队,在他们成功前,他们通过10000
小时以上的训练获得了专业技能。Malcolm Gladwell
说比尔·盖茨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的优势在于他在电脑上进行的练习要比任何人都多。
但我们的课时很有限。我们现有的教学时间无法让他们达到很高级的水平。所以,我们必要找到一种策略来解决这个时间问题。除了增加课时以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来解决时间问题?
有。答案就是文化。
为什么我们觉得文化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呢?因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越深刻,他们在课外获得与中国人交流的机会就越多。如果他们的文化技能不错,他们就能获得较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中国人交流,练习使用中文。如果他们的文化技能比较差,中国人就会回避与他们交往。所以这是我们的策略,我们教文化,希望学生学会以中国人感到比较舒适的方式来和中国人交往。
关于语言和文化理念的学术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学者们发现意义是一种功用,是文化的新兴资产。19
世纪有一位学者叫做Franz
Boas,被认为是美国人类学之父。他指出:“语言学是了解世界不同人群心理的关键部分。”③因此学习语言,就是了解世界各人群的心理,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心理。较近的有Gary
Palmer,他说:“语言的意义隐含在世界观里。”④就是说,你怎样看世界,语言对你就产生怎样的意义。Jerome Bruner
说过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他说:“唉,我们总是固守这种观念,认为人类的现实存在于有限的个体范围内。”⑤他和许多作家和学者一起指出了一个事实,作为个体,我们在文化里行事,文化深入我们,我们生活在文化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是我们进入文化的一种途径,这一点是我要强调的。比如说,这些学者就强调了这一点,文化记忆无处不在。比如,文化存在于我们建造这个大厦的方式之中。我很肯定,这个会议厅、建筑、图书馆都是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大量的文化记忆超越了我们个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就要训练学生去了解这些文化记忆。我们的学生学习中文,我们希望他们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存在于他们所接触到的中国人,他们所见的建筑、艺术品,所有有关中国的方方面面。
不同的学者对于语言有不同的看法。Steven Pinker
认为,“人们思考不是用具体的英语、汉语或阿帕切语,而是用一种思想语言思考,这种思考的语言可能有点像所有这些语言,……是一种全人类通用的心理语言。”⑥我们不同意这种说法。我比较认同认知科学家Mark
Turner
的说法:“当我们理解一句话时,我们决不是理解‘这些词说什么’;脱离了丰富的、详尽的知识和我们带来的认知过程,词语本身并不表示任何意义。”⑦就是说,意义不是来源于放在一起的词语。意义来源于对这些词语所在文化环境的理解,来源于对构成语言用法的把握。大多数认知科学家都持这样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我们就能充分认识文化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我们如果把文化学好的话,它能够增加我们学生语言学习的时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如果积极参与中国人的俱乐部,和中国学生进行沟通。这样的话,在教室之外,他们使用语言的机会就会多得多。因此,文化能够增加我们有效学习语言的时间。
文化的三种话语
说到学习文化,很多人马上就想到中国春节,包饺子,学书法等。这些当然是文化。但我们讲的文化比这个要宽泛得多,除了前一段讲的,文化是语言产生意义的环境外,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界定文化为三个话语层面:1.
行为文化;2. 信息文化;3. 成就文化。
1.
文化的第一个层次是行为。中文的第一堂课上,我们的学生学习说“你好”或“您好”,和中国人打招呼,这就是在学行为文化。我们不仅要训练学生把“你好”或“您好”的声调发准,说得字正腔圆,而且,我们必须训练学生学习中国人是怎样打招呼的这种行为文化。在中国或在华人社区里用这个表达方式时,要明白对谁说,什么时候说,怎样说,说什么,要注意中美文化之间的不同。比如,在俄亥俄州的哥伦布,你在社区散步或者在校园里走的时候,人们尽管不认识你,但看见了都会打个招呼,说声Hello,
Hi,或者微笑点点头。这是美国的地方文化。但在中国的行为文化里,中国人只对熟人打招呼。所以,我们来自俄州的学生到了中国,就不能见了谁,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说“你好”或“您好”。俄亥俄州的学生必须学会这种行为文化,否则他到中国去,会对街上不认识的人说“你好”。当中国人没有按照西方的方式回应时,他们会感到很奇怪,而且还会误认为中国人不热情、不友好。所以,我们只有把行为文化的教育与语言教育结合起来,我们的语言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学生适当地运用中文和中国人进行交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是特别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也是经常被忽视的内容。对行为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材料的编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
2.
另一个理解文化的话语是信息,就是从信息的角度去理解文化。比如说,每年七月,如果在中国的话,我就会读到很多关于高考的报道。无论到哪里,都能看到中文报纸上有很多关于高考的文章。但在过去二十年里,我从来没有在美国的报纸上找到过任何关于美国教育制度中考生的故事。你会发现,有时候他们也报道学生获奖的消息,但他们不报道考试。所以高考是中国特有的信息。当美国人到中国来的时候,他们必须要认识到高考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中国人很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里要重视这方面的信息文化,把它纳入我们的教学范围。
3.
最后一点,我们从成就的角度来看文化。成就文化指什么呢?它是一些基准,就是一些文明的成就。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成就文化,就是他自己感到骄傲的地方。我有一个朋友,我问他:“你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想了一会儿说是饺子。此前提到的中国春节、饺子、书法等都可以算成就文化的一部分。我想每个人对文化的成就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的人问我,美国文化最好的成就是什么?我得说是卫生系统。我从小是在山区长大的,那个时候的卫生条件不是很好。后来我到了城里,我发现卫生条件好得令人惊讶。说到成就的话,可能是建筑,可能是文学,等等。我们必须知道的是,成就文化作为一种话语,我们需要训练学生如何去跟目的语文化的人讨论成就文化。他们应该知道这个成就文化的话语所体现的文化环境,如何在尊重中国人的成就文化的基础上和中国人进行交流。
全球化与文化
我们现在也要关注另外一点,就是全球化和文化的关系。好些年前美国不少人认为全球化能够完全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十年前或十五年前,我在美国听到很多人说,如果全球化的话,每个人都会用同样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人们会采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在他们看来,那就是英语了。我看全球化不见得会带来这样的结果。我们看最近的新闻报道,法国、美国、希腊和其他国家,都在强调每个国家自己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感。他们正在抵制这种十年、十五年前所认为的全球化。
在全球交际、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不是所有的交流都是一样的。我想指出的是,有两种交流:一是陈述式交流,一是交谈式交流。
1.
陈述式交流是把你要讲的内容编码成另一种语言,表明你的立场,在交流中重复你认为合适的交流要点,从而发挥语言的作用。在陈述式交流中的主要行为是确立意图,然后用可以被对方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意图。在陈述式交流中,参与交流的人,他们各自的社会身份不会改变,意义是没有商讨的余地的。
2.
交谈式交流,比起陈述式交流就有点风险:它要将另一方卷入对话。在交谈式交流中,意义是可以被改变的,社会关系和角色的身份是不固定的,是可以变化的。总之,在交谈式交流中,一切是可以商量的。
图5
对理解这两种交流的不同可能有帮助。向下的三角形表示在第一文化和第二文化之间对话双方在交流中的距离。在这个图表中,在两种文化之间——本土文化(第一文化)和目标文化(第二文化)的交流中,最上端的角色是最不需要改变自己去适应另一个文化的。他们的沟通以陈述性交流为特点。
第一类就是传教士。传教士从一个文化到另一个文化,传播的信息是没有商讨余地的。由于传教士的价值就在于传播纯粹的传统,所以不管是宗教传教士(如基督教徒到中国去)还是技艺传授师(如中国武术大师来到西方),他们的目标是尽可能不走样地传递信息。
政府机构代表进行的也大多是陈述式交流。他们所表述的价值和立场都是在自己一方已经设定好的。在面对面跨文化交流中,政府代表不能当场改变他们的观点立场:他们说必须要说的话,然后停下来听对方官员讲他们必须讲的话。据报道,在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最近访问中国时,国务卿很想与中方“讨论(陈述)我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在这类交流中,他们不是寻求价值观的分享,而是要强调价值体系的不同。
大公司代表在和来自其他文化的同行交流时,差不多像政府机构代表那样死板。他们要申明、坚守自己的立场。在一桩交易过程中,他们不太会改变立场,不愿意冒丧失现在或未来优势的风险。陈述式的交流在双方等级差距较大时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当人们与社会地位更高的人交往时,比如高级政治领导人或者高薪的公司老总,所进行的大多不是交谈式交流,而是陈述式交流。交谈式交流意味着交谈双方某种程度上的平等。
访问学者有时候也要调整自己适应目标文化,但通常他们没有必要这么做。访问学者访问目标文化的目的是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带回本土。他们也许需要与目标文化进行协商以获得新知识,但他们是在本土文化的框架中解释新知识。美国学者在中国作研究,目的是回国后为本国学者提供对问题的解释;中国访问学者在美国作研究是为了回去告诉中国同胞他们学了哪些有关的知识。其主要目的是在本土文化中发表有意义的陈述,建立事业并赢得声誉。
下列人士交流的特点是交谈式的。
商业伙伴在目标文化中和本地人交流是为了谋取利润或利益。如果愿意与目标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合作者分享利益,他们就能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
第二文化中的企业家,即在目标文化中建立发展企业的人。他们必须要使自己适应他们要在其中运作的文化环境。不论是入乡随俗,实践当地人期待的文化行为,还是用符合外国人习惯的行为来取悦或给目标文化的人留下好印象,第二文化中的企业家必须与他的第二文化中的伙伴或合作者商讨,找到双方认可的意义。交谈式交流是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方式。
|
|
|
第二文化中的留学生必须要满足学校的各项要求以建立学术生涯。有的时候,学校对国际学生的要求与期待表达得不清晰,有可能出问题。但是大多数学校里,学生要成功的话,必须学会与目标文化商讨。例如,美国大学里的中国研究生和其他学生一样,要达到学位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交谈式交流通常是学生在所选领域中获得沟通能力的方法。
第二文化中的雇员,他们在目标文化中工作,他们的老板和同事都是目标文化的成员。为了获得有助于工作的能力,他们必须与目标文化的人有长期的、直接的交谈式沟通。在目标文化中工作是获得关于当地人或组织的知识最可靠的方式。该雇员在目标文化中成功与否是由当地个人或组织来裁定的。
第三隅 ⑧
一类人学习用外语作有效的交谈式交流。另一类人学习外语是为了进行陈述式交流,为了代表宗教、政府、大公司、或者甚至学术机构。学习交谈式交流的中文教师和学生致力于学习怎样和中国人打交道,从而理解中国人的看法和价值观。他们在和中国人交流中,既不是完全站在美国这一边,也不是站在中国一边。
可以说,他们是在第三隅寻找、创造意义。在第三隅里,美国文化在弱化,中国文化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一个美国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成功就是他逐渐了解中国同行会怎么看他,他的行为要怎样才能符合这种期待和理解。如果他不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满足这些期待,那么他就很难在第二文化中具有实现意愿的能力。
两种学习项目之间存在着矛盾:一种是学习怎样用中文进行交谈式交流,另一种是专注于怎样用中文传播美国利益。矛盾非常明显:作为学院项目,我们认为学生的目的是通过交谈式交流活动,从中国人那里学习他们的看法和价值观。在美国政府代理人资助的项目中,美国学生去中国学习,被当成“青年大使”,通过陈述式交流活动,向中国人传播美国的看法和价值观。美国政府代理人把向中国人陈述、传播美国价值看成他们教育的首要目的。他们认为,向中国人学习,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的教学项目是“
浪费美国纳税人的钱”,因为学生没有利用这种机会去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在政治或社会问题上没有采用美国的思维方式。而在第三隅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看来,这种要美国学生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做法,如果不是不能实现的天方夜谭,便是对青年的误导。
美国学生学中文有各种不同的目的。有的是出于传教的需要,用外语来传播自己的宗教或文化。也有的是为了当外交官,为政府工作,需要用外语和另一国沟通,来表达他们政府的立场与观点。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陈述式交流。当然,学会交谈式交流对他们而言也无害。
对于要在外企或中资企业里工作,要在中国教书,要和中国人共事的美国同学来说,学习在第三隅领域里的交谈式交流,就特别重要。我的理想是,培养能够理解中国的学生,能够和中国人进行交谈式交流的高级人才。培养我们学生具有文化宽容的态度,特别是当我们的意见、观点和中国人不同的时候,即使我们不同意他们的想法与观点,我们也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对方文化(第二文化)的立场上,尽量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这么想,这么做,尽量了解他们的文化根源、看问题的视角和世界观。
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到中国去,不是去传播美国文化、美国价值观,不是去教导中国人应该怎样生活,而是去尽量学习,去理解另一种文化(第二文化),尽量求同存异,找到可以交合的第三隅地带,一起工作,达到共同的目的。这种对另一种文化(中国文化,或称第二文化)的了解,反过来,通过比较异同,会加深对自己文化(第一文化)的理解,从而与另一文化的人们一起,创造一个和平共存和宽容的世界。我不希望我们的学生到中国去指手画脚,指示人家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中国的文化中,在中国的社会里,在美国的中国社区里,和中国人交朋友,一起共事,具有与中国人进行交谈式交流的高级语言文化能力。
着重在第三隅这一领域的教学法是新的研究领域。它强调我们在学习外语时,学生要沉浸在目的语文化中,不是仅仅把母语翻译成目的语,而是学会在目的语文化中怎样和当地人进行交谈式交流。
着重第三隅的教学法要把教学法专业放到人文环境中。第二语言的教学法的研究必须是对第二文化(目的语文化)的人文学科的研究,而不仅仅是对外语的语言研究。比如说学习中文的学生,特别是学中文教学法的研究生,要学会如何教中文,他需要从中国的人文学科话语中去学,需要学会从中国研究者的角度去看问题。
在美国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他是从一个只懂西方话语的教授那里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术语都是西方式的,中国历史及文化只是他做分析的材料。尽管这些学生学习很努力,语言上也能做到字正腔圆,但是他们不了解中国的人文学科话语系统,不了解使语言产生意义的那个文化系统,最后可能仍然无法和中国专家,和中国的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我们的目标,是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或者说学习教学法的过程中,帮助他们理解中国的人文学科是如何构成的,有什么样的框架,哪些是重点,为什么会这样。当然,同时他们也要学习、理解西方的话语和人文学科的文化,对两者加以比较,分析其异同,找到可以协商沟通的第三隅区域。在第三隅这个交合区域,和中国专家、学者、同事进行交谈式的沟通与交流是极其重要及必须的。这就是我们培养的方向。
训练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怎样在第三隅进行交谈式交流,是我们培养研究生工作和研究的重点。我们尝试在中文高级项目里面增加更多的人文学科内容。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有“中美人际关系”课,研究中美人际关系的异同。在美国怎样做事,在中国怎样做类似的事。课上有两组同学,来自中国的同学与本地美国同学。他们互教互学,教会对方怎样在另一种文化里做事。我们还开了“中国语言与文字的历史发展”课,课本是周有光先生的大作,中英对照本的《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我们开这门课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要到中国去,当然要和当地人讨论中国的语言及其演进。我们还给学生开了“中国媒体课”,“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的课程,训练学生怎样看中文电视、读中文报纸,怎样在现代汉语中引用孔子、老子的话,怎样用成语。他们还修一门课,叫做“从中国视角看中国文明”,从中国人的角度学习中国历史及话语。另外还有“谈判艺术”等课程。除此之外,当学生需要用中文进行某一具体领域的研究时,我们帮他找到这个领域里的中国专家来指导,每人单独配专业导师。
所以,要想让中文教学法行之有效的话,必须是多文化、多语言、多民族、多大学、多学科和多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需要让所有人都参与。我很同意“现代语言协会”的观点,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充实我们的外语教育。
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我们要有跨学科的研究,涵盖学习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许多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文化心理研究是怎么回事。在大学的人文学科里,有许多从事文化研究的,我们希望学生知道文化研究是怎样工作的。另外还有大脑研究,我们的学生应该理解关于大脑的一些基本知识,记忆是怎样形成的,理解记忆的机制,大脑研究是什么样学科等。另外他们还需要知道第二语言习得理论(SLA)
和语言学。
我们还关注教育管理,关注体演理论与博弈论。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在未来的十到十五年里,博弈概念在他们工作中,特别是中文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关注考试和评估,研究评估智力和评估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方法。我们的学生要学习工程学,知道如何去构建知识体系,以便更快地获取知识。
硕士项目,我们的招生对象是双语都能够达到优异水平的。如果是美国学生,中文要达到优异水平。如果是中国学生,英文要达到优异水平。他们要学习怎样从教材入手展示中国语言和文化。他们要实习,要到目的语的地方实习,要回顾文献,要关注习得理论,同时还要在个人的专业领域作研究。
博士项目,除上述任务之外,学生还需要研究认知科学,了解该学科的现状。要学习如何设计项目和进行项目管理,进行教材研发,要有指导多种课程的能力,而且,还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博士论文。这就是我们的研究生培养项目。
谢谢大家!
交流互动
发言1:请问,第一,有没有适合国内汉语教学的体演文化系列教材?第二,在国内的汉语教学,一般是多种教学法的综合应用,体演文化教学法如何具体地运用在国内汉语教学中?第三,听说现在青岛的师资培训项目已经没有了,所以我想请问,是否还有其他的这种培训项目或者是资源信息。青岛这个项目取消是不是因为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国内的推广遇到了一些问题?第四,当前体演文化教学法有哪些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麻烦您介绍一下。谢谢您。
吴伟克:青岛中心我们搬到苏州大学了。我们现在在中国有四个暑期项目,两个在苏州,一个在广州,一个在杭州,他们都用体演文化教学法,所以你可以到那边看一下情况怎么样,老师每天上课是怎样运用体演文化教学法的。
关于新的材料,现在我们有三本体演文化试用的教材,《体演苏州》,《体演杭州》和《体演广州》。我们有一本书,《体演文化教学法》,在中国可以买到。这本书应该是代表当前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
发言2:吴教授,您好!我知道在美国智商测试研究非常火热,我也曾经做过像美国机构出版的测试题,测出来的结果智商很低。有一个相对的概念叫做EQ(情商),您认为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IQ
和EQ 哪个更重要一些?
吴伟克:我不知道,当我们培训高级语言学生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们一点是,我们的职责是让他们在中国文化里表现出很有智力,我们要让他们表现得具有非常高的智力和智商,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智力高或智商高,但在中国人看来他们智商高,这就行了,这是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这个概念,是希望他们在未来中国环境里表现出高智商。很多的教育包括美国的精英教育,他们的关注点是提升他们的智力,他们学习的是老师想让他们学的,这样的话他们能够有高的智商表现,能够有成果,对我来说IQ
是指其他人如何评论和判断你。情商是跟人的个性很有关系的,跟个人与环境互动有关系。比如你如何适应环境、如何适应新事物,等等,我真的说不出哪个更重要,但如果通过你教他们做事,你的学生能表现出非常高的智商和智力,那就是非常好的结果,他们就会从中获得很大的益处。(全文完)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