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水餃漫話

李民增
 

  臘月二十四上午,在振華超市門口,我看到一位穿超市員工服裝的年輕女人用手機大聲打電話。她揚着頭,一只手掐着腰,一只手拿電話,氣勢豪邁:“進貨去啦!水餃賣缺啦!別的東西也賣得很快。昨天我一連干了十幾個小時,可累壞了!”嘴里數苦,臉上卻洋溢着笑。高興。
  現在人們有錢了,過年不願再自己包餃子,嫌麻煩。商家就利用人們這種心理,推出餃子這種商品,也是時代進步的標誌。但同時我也想到,買水餃,還是不如自己包着吃好。倒不是怕買的水餃質量不行,現在商家都講究質量,只要不怕貴,多好的水餃也能買到。我是説,過年包水餃的過程,也是一份難得的享受。
  和好面,調好餡以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擀的擀,包的包,一邊拉着家常,孩子們在身邊跑來跑去,其樂融融,溫馨和諧,年味兒十足,那感覺,眞是好極了。想起從前過年在父母身邊包餃子的情形,心里就有一種特別的幸福感。
  包餃子是中國人過春節特有的民俗傳統,是每家在三十晩上必備的美食。它的每一個部分,無不藴涵着中華民族文化,表達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訴求。韭菜餡即久財之意,白菜餡即百財之意,芹菜餡即勤財之意,牛肉餡即牛財之意,牛氣十足。
  有資料説,元朝稱餃子爲“扁食”。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説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在我的老家,人們也習慣把餃子叫扁食,年三十下午,我和父親掃院子,貼春聯。娘和姐姐在屋里包餃子,傍晩用大鍋把餃子煮熟,先敬天地,敬祖宗。
  據説,吃餃子時,也有俗規。第一碗要先上供,奉先祖,供諸神。這上供的餃子也有講究,河北民間有“神三鬼四”之説。就是給諸神上供3碗,每碗3個;給列祖列宗上供用4碗,每碗盛4個餃子;唯有竈王爺最不受尊敬,上供只上1碗餃子,碗里只盛1個,但有的人家過意不去,就隨便盛幾個。有的地方,餃子端到供桌之後,家里老人還要虔誠地念上一段禱吿式的順口溜,如:一個扁食兩頭尖,下到鍋里成萬千。金勺舀,銀碗端,端到桌上敬老天。天神見了心喜歡,一年四季保平安。
  第二碗餃子要端給牲畜,以表示對牲畜的愛惜。舊時,大牲畜如牛、馬等是農家的主要勞動工具,人們也希望牲畜像人一樣迎來平安順利的一年。第三碗家人才開始食用。除夕的年夜飯,本來種類很多,但其它均可不吃,唯有餃子必須要吃。吃時還要記清,以吃偶數爲佳,不能吃單數。有的家里老人邊吃邊口中唸唸有詞説:“菜(財)多,菜多”等古語。飯後盛餃子的盤、碗,乃至煮餃子的鍋,擺放生餃子的蓋簾上,都必須故意留下幾個(偶數),謂之“年年有餘”。甚至連包餃子用的菜餡、麵糰也要有“余頭”。
  我家沒這么講究,都是不論數,先帶湯盛上半碗,端到堂屋門外供天爺的地方倒上一點湯,竈王、財神下邊也倒一點,就算敬了,還是人吃。最後盛一碗放在堂屋正中供祖宗的八仙桌上,全家老少才坐下來吃。與迷信無關,只是表達一種虔誠的感恩之心。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説,一説是爲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爲“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朶很容易凍掉,爲了使耳朶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朶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朶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里咬着,這樣才算把耳朶做好。老百姓爲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朶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爲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有一個關於扁食的傳説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説是從前有一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百姓怨聲載道。
  有一天,一個奸臣叩見皇上,説他有個好辦法,能使皇上長生不老,皇上滿心喜歡,忙問:“愛卿,有什么好辦法,快講與朕聽。”,那奸臣吿訴皇帝:“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讓他一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願以償了嗎?”,皇上聽後連連點頭,就貼出吿示,舉國招選。
  有一位廚師被選中,他憑着自己高超的技藝爲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廚師很高興,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樣飯就可以離開這個可恨的昏君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但到了做飯的時候竟不知該怎么做最後一頓飯了。正在爲難的時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刴碎,胡亂擱上調料,用白麵皮包了許多小角角,然後放在開水鍋里煮熟當作最後一樣飯給皇上端去。
  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後竟穿着睡衣跑進廚房説:“今日這頓飯最香,叫什么名字?”廚師看着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叫扁食。”皇上又留他繼續給他做這種飯,廚師不願再伺候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後人爲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着包扁食吃。這樣,一代一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作者李民增: 中國鄉土詩人協會會員,聊城詩人協會理事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