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正月里是新春

韓國光
 

    “正月里來是新春,趕上豬羊出了門,豬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給親人八路軍……”這是一首傳唱在老一輩人心里的老歌。在新年來臨前,我這個年過半百的人,哼着唱着,飛向羊年的頭茬春雨,已在“大年三十”的前三天浸入了大地。“春雨貴如油”,我伸開掌心接着流淌心田的喜雨,又想起了鄉下外公説的話:“春雨是返靑莊稼的乳汁,也是滋潤人心的甘露。”
     詩意的春雨,讓我又想到了還在很小的時候,在春節前去過外公住的鄉下。這是皖北靠近淮河的一個小村莊,周圍的人都稱這里叫“郭家花園”或“南油坊”。“郭家花園”鄉風鄉俗濃厚,幾乎每年立春莊戶人家都要鞭打“春牛”,老百姓習慣稱這一儀式叫“打春”。“打春”一般在立春的前一天就用泥土在麥場上堆塑好了“春牛”,這“春牛”四肢雙角健壯、身體渾圓,並着了五彩色澤。立春的時辰一到,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外公同族的“三爹爹”,便舉起紅緑色的鞭子,率先抽上一鞭,“駕啊——”一聲高叫,衆人應喝。接着鞭炮響起,父老鄉親們爭相奪過抽醒大地也抽醒春天的鞭子,對着“春牛”就抽打起來。有的人鞭子“啪啪”的抽得酣暢淋灕,有的人掄起鞭子卻是打非打。這里的“打”字極有雅趣,透着歡騰,透着喜慶。在過去的許多年代,農事其實就是牛事, 沒有壯牛耕作,怎會有土地的鬆軟,莊稼的豐産?大家齊心將“春牛”打碎,趁着熱鬧將“春牛”碎片搶回家,都視爲吉祥之物,貢在家中。
     我這個在城市長大的人,雖然不常看到外公扶着犁把艱辛地勞作,可一直認爲自己的根仍在鄉村。每到正月新春,我都要到野外去看看地里的莊稼。這時返靑的麥苗剛剛甦醒,隨着地氣的上昇正伸展着身腰,或張着嘴巴呼喚着春雨澆灌呢。春日的氣候乍暖還寒,春雨也許是聚集了一冬的春雪伴着春節瀰漫的年味,不知啥時就降福到了大地。我在這個時候,愛選擇一個藍天白雲的天氣,穿着媽媽親手做的黑布鞋去放風箏。“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我跑着扯着白紙扎的“蟲”形風箏,風箏甩着S狀的尾巴縱身就飛上了高空。“我的風箏起來了!”這會我心里特別興奮,也特別渴盼着不常見面的爸爸能多陪陪我。爸爸要是能早日調回城里就好了,在過年後的幾天里,我最怕的就是他偷偷離開。
     正月新春是一個更讓大人孩子都有着盼頭的時節,歲歲年年希望的種子永在人們心間生根發芽。我的母親如今已是近80歲的人了,每到正月新春的頭幾天,她都要把家里的所有被子挂到外面晾曬。她説這叫“接收新陽光”,被子曬得泡泡鼓鼓的,收存進去的“新陽光”會在這一年里讓家人充滿吉祥。“正月里來是新春,趕上豬羊出了門……”,現在慰問親人除了送上實惠的物品,更重在於心靈上的祝福。在羊年正月新春,我祝願鄉下的父老鄉親,四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也祝願城里的親朋好友,天天平安快樂,好運連連!

作者韓國光:安徽作協會員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