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張榮昌十年磨一劍《八月十五雲遮月》

冰凌
 

  中原大地河南,歷史悠久,風雲激蕩,文化深厚,引人遐想,自古以來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英雄所見。地處河南西南角的南陽更是人杰地靈,英才輩出,作爲一座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一大批響徹雲霄的人才。文壇上南陽作家群引人注目,他們被稱爲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地市級作家群。這幾年,南陽鄧州籍作家梁鴻和她的梁莊作品,騰空出世,橫掃文壇,吸睛無數。梁莊作品的影響方興未艾,另一位南陽西峽籍作家張榮昌描寫故鄉的嘔心之作——《八月十五雲遮月》(又名《母親》,以下統稱《母親》),爲2014年寒冬帶來了縷縷陽光和溫暖。
  張榮昌先生於2004年12月寫成《母親》初稿,十年磨一劍,幾易其稿,最終于2014年9月修改完畢。當今文壇,這樣潜心打磨、用心至極的佳作實在難得。在行政區域劃分上,西峽縣和鄧州市均隸屬於南陽,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都在南陽市的西面,兩個地方直線距離100公里左右。如果説梁鴻的作品還原了改革開放以來梁莊三十多年來的變遷,講述了三代農民工背井離鄉,在城市謀生的故事,眞實記録了農業社會變成工業社會這樣一種急劇的外部環境和生活狀態的變化。張榮昌先生的新作則反映了《中國在梁莊》記叙的時間之前的南陽村莊半個世紀的發展變化。全書從滿清皇帝走下金殿、中華民國成立的20世紀初期開始寫起,全面展示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重大社會激流轉變時期的西峽農村風貌,記録了土門埡的大戶望族張氏家族在時代劇烈變化中的興衰沉浮,氣勢恢弘,筆力蒼勁,情感飽滿,作家對時代脈搏的把握可謂游刃有餘,是一部孩子的成長史,是一位母親的奉獻史,也是一部中國農村的變化史。這兩位南陽作家的作品拼接在一起,可以整體瞭解南陽乃至整個中國農村近百年的變遷。
  本書又名《母親》,實際上關於母親的文字從第四節開始。第一節作者主要介紹了西峽縣的地域文化、民俗、張氏家族的淵源,第二節主要描述了謙遜堂的發展壯大,第三節作者濃墨重彩地刻畫了宛西地區吒叱風雲的傳奇式梟雄人物別廷芳的傳奇一生。閲讀時我們會發現,從第四節到本書最後,作者在叙事時經常會打斷故事進程,穿揷一些跟主題關聯似乎不是很大的人物和故事,如二少爺張南村及其夫人、遠親付大哥、相公封中斌、娃娃親聶復華等人物,以及土門埡飲食、生活習慣、人情往來、農業勞動等生活場景。如果單從表現主題上看,這些章節似乎跟母親形象的塑造沒有太大的關聯,從圍繞中心選材的角度來説,很多內容可以一筆帶過。參考作者的《後記》,他介紹了創作這些內容的動機,“六弟的過早去世,晩輩們的殷切希望,使我下決心把這幾十年存在腦海里的、曾經經歷的、看到的和聽到的記録下來,也算是對先人盡份孝心,對後人有個交待。”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創作的目的不僅僅是表現母親這一個人物,更是希望記録自己經歷的、看到的和聽到的,給家族後代乃至中國農村留下儘可能多的記憶。到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爲什么作者這樣有意爲之,作品就像是一本文字的“影像志”,儘可能多地還原當時的生活情景。本書在整篇結構和章節設計上可謂獨具匠心,顯示出作者非凡的寫作技巧。單獨來看,這些部分語言時而詩意雋永,時而生動活潑,人物本身個性分明,有血有肉,耐人尋味,生活場景也是散發着濃濃的鄉村氣息,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具有很強的閲讀性。
  村莊——這個中國歷史上最爲悠久最爲基層的社會組織形態在今天正以全然不同的姿勢和速度發生着改變。人口遷徙,科技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前所未有的衝擊力推動着村莊改頭換面,沒有一個時代的人群遷移像今天這樣頻繁。在這種快速的融合中,故鄉獨特的面目逐漸模糊,先祖們生活的方式,那些惹起故園情的手藝、滋味、講究都慢慢消失,民俗風情在融合中失去了自己的身份確認。時代快速轉變,日新月異,從來不缺見證者,但急需記録者。離開村莊的人們每次返鄉都會發現看着自己長大的長輩們逐漸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們的一生沒有留下任何的痕迹,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訴求,他們的思量只化作族譜上一個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姓名代碼。從這個角度上來説,本書不僅是寫母親,還是20世紀前50年西峽農村的生活實録。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被譽爲“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一名優秀的作家總能給予讀者更爲豐富的內容。梁莊有他的記録者,土門埡也有他的記録者,從這個角度來説,南陽有幸,中國有幸。
  天地之大,唯有你的愛是完美無瑕。母親,這個熟悉而又偉大的詞語,從古至今演繹了無數的傳奇故事。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典故中孟子、岳飛等數不勝數的偉人最終在母親的撫育下成爲棟樑之才。從古到今,母恩浩蕩,日月同輝,天地之大,唯有母愛完美無瑕。母親對於一個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喩,至今豫南一些地方還流傳着”寧要討飯的媽,不要當皇帝的爹”的古話。母親的脾性、爲人處事的原則和對待生活的態度都會深深地影響到孩子。中國歷史上從來都不乏優秀的母親,而我們身邊也不缺偉大的母親,缺的是記録這些“母親”的人。
  作爲一名生活在20世紀前50年代的女性,“我”的母親,她的一生注定不是風平浪靜,是要在時代洪流的夾裹中顛簸浮沉。她們這一代人經歷了政局的動蕩、朝代的更迭,感悟着生活的大悲大喜,她們才是眞正有故事的人。只是,“我”母親的一生更是充滿了坎坷艱難。新婚不久的丈夫玩弄槍支不料意外走火身亡,在娘家還未平息亡夫之痛就遭到嫂子的冷眼,最後被自己親身父親賣給張家做塡房。縱使她奮力反抗,以死相拼,最終無法反抗整個男尊女卑的社會。她最終接受了命運的不公,並竭盡全力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一個賢妻良母。她孝敬婆婆,服侍丈夫,對於前房的幾個孩子,視若己出,無微不至;她慈悲心腸,樂善好施,經常接濟和幫助有需要的人,無論是不熟悉的客戶,生活困頓的奶媽,還是大齡未嫁的表姐,被丈夫賣身的芝兒母女,她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考慮,贏得了敬重;她臨危不懼,有勇有謀,在兵荒馬亂的“跑老日”,她指揮一家人靈活應變。連續幾個月的逃難中,她一個弱女子在亂世撑起了一個家,成了頂梁柱,確保家人的生命安全。在救助二相公封中斌的時候,她機智勇敢,在關卡森嚴的防守眼皮下成功將封中斌送出城,幫助封中斌實現理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堅強隱忍,對待抽大蔴的丈夫和刁難挑撥是非的“四姐”克制禮讓;她嫉惡如仇,是非分明,在對待老黃上,態度堅決,又仁至義盡;她心靈手巧,敏而好學,獨創風鷄做法,自學中醫,爲鄉親驅病治痛;她獨立自強,分家之後,放棄優越的生活,帶領幾個孩子回到偏僻的農村,辛苦耕作,養家餬口。她的一生潮起潮落,最終化作內心波瀾不驚,人情世故、功過得失自在心中沉澱。讀完全書,無不爲母親身上閃爍的魅力折服,這種人格的魅力跨越了時代,令人欽佩又讓人嘆息。
  除了母親的人格魅力,本書最打動人的地方當數動蕩歲月中流露的人性之美。那種不張揚,關鍵時候挺身而出,不求回報,沒有私心的熾熱眞情感人肺腑。飢餓歲月,同學、老師、親朋在生活並不富裕的情况下無私地幫助“我”,雪中送炭,助“我”渡過難關,完成學業。尤其是幾處細節讓人讀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同學弟弟趙天功將筆記本和鉛筆塞到“我”的手里,一句話也沒説轉身離開;四嫂背着人塞過來幾個紅薯;“我”在經常晨讀的地方發現一張一元的票子,猶豫後還是沒有把錢交給老師。我們欽佩于作者袒露自我的勇氣,也感動于同學們善意幫助的同時小心翼翼維護“我”的自尊;我去大嫂家吃飯,大嫂家里也很困難,她難爲情地拒絶“我”時是背對着“我”;二舅爲了給我做飯吃,甚至去偷摘鄰居家的南瓜;一起修河堤的鄉親們對我的照顧;跟我定下娃娃親的女孩子通過書信不斷給予我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患難時期,人與人之間的那種互相信任、互幫互助的情感讓人不禁淚濕眼眶,內心溫暖如春。我們感動於人與人之間的醇厚眞情,感動于一個少年在艱難歲月不向命運低頭,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精神,更感動于這種滴水之情永世不忘的感恩之心。幾十年後作者依然對幫助過自己的同學、老師、親朋記憶猶新,不管是一頓飯,幾碗玉米絲,幾個筆記本、兩只鉛筆還是幾塊錢、幾個紅薯都不曾有半點遺忘。生活在那個時代,他們是不幸的,同時又是幸運的,因爲他們感受到了人性最美的光輝,並在這光輝的沐浴下戰勝困難,走向幸福的生活。


   冰凌 2014年12月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