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日本政府在臨時內閣會議上正式決定修改憲法解釋,解禁了日本的集體自衛權。
確切説,僅就安倍內閣的這一次“政府解釋”,包括解禁集體自衛權事件本身,都不算特別重大的舉措。長期以來,日本的集體自衛權,就一直處在憲法解釋的邊緣,圍繞所謂“擁有但不能行使”的立場,曾有過多次不同的“政府解釋”。雖然在50年代鳩山一郞內閣時期、60年代的佐藤榮作和70年代的田中角榮時期,其“政府解釋”都重申因憲法限制而不允許行使,但多是出于日本國內政治平衡的需要,並非國際壓力使然。同時,關於集體自衛權並不受修憲限制的輿論也漸趨轉盛,在90年代末期當時的小澤內閣就曾表示“即使不修憲日本也擁有集體自衛權”。
所以,從歷史沿革上看,安倍的這一步並未跨出太遠,不過就是明確了憲法並不限制集體自衛權行使這一呼之欲出的解釋,而新版的“行使三條件”,也不過是1954年出台的自衛權行使三條件的再版。
歸根結底,安倍今天這一步的眞正意義,還在于對日本“和平憲法”的加速擺脫和背棄。
衆所周知,在日本戰後的歷史上,修憲運動,或者就叫擺脫和平憲法的運動,其歷史幾乎與和平憲法的歷史一樣長。從初期的“憲法強加論”、“憲法無效論”,到後來的“社會變遷論”、“戰後政治總決算”等論調,都曾爲這個運動提供理論基礎。
2000年日本在國會參衆兩院分別設置了“憲法調查會”,自此以後,修憲運動已成主流,護憲運動不再成氣候。
然而,修憲雖然擁有各種不同的名義,披挂着各種顔色的外衣,卻始終有一個最核心的陰魂,就是日本極右勢力幾十年堅持不懈所致力于的一個大目標:擺脫掉標誌着日本失敗的“和平憲法”、變相恢復標誌着日本勝利的明治憲法。
對於日本極右勢力來説,安倍這一次解禁集體自衛權,相當于“和平憲法”的進一步名存實亡,這也就標誌着他們的事業又推進了一步,距離大目標又近了一步。二戰結束後加在日本身上的各種束縛,已經一一掙脫,大日本帝國的昔日榮光,正重新煥發。
這才是眞正的要害所在。志在重振大日本帝國雄風的極右勢力,正在藉助日本現實政治中的各種短期進程,一步步地接近其長遠的大目標。百年後再回首,和平主義死亡,軍國主義回歸!
應該認識到,在當今日本社會,日本極右勢力並不是主流,他們的終極目標並不能公開,他們的事業是一個隱秘日程(Hidden
Agenda),因此,在推進其事業時,他們每一步都要順勢而爲、借勢而爲,通過製造虛假的目標,迷惑和劫持民衆和政府,利用現實政治中的進程採取曲線、變通的方式逐步地接近其最終目標。
以這一次解禁集體自衛權爲例。可以肯定,他們不會眞的在乎幫助盟國出兵這件事,甚至還會對美國背後操縱和利用日本心生反感,所以,解禁集體自衛權這個政治進程並不是他們的目標所在。但是他們還是會大力推動這一進程,促成解禁的實現,就是因爲解禁集體自衛權這一短期目標,與他們的終極目標大方向一致。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極右勢力迎來了社會大環境的總體改善,日本民衆中的和平主義信念遠不如過去堅定了,對於修憲已經沒有了以往那種強烈的抵觸心理。2001年小泉純一郞擔任首相之後,公開主張“將來應該修改憲法第9條”,並于任內促成了“特措法”和“有事三法案”等法案的通過。自此以後,日本的現實政治進程,越來越與極右勢力的大目標合流。2005年,自民黨提出修改憲法序言部分的主張,以國際貢獻主義,繼承日本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尊重基本人權這個新的三原則,代替“和平憲法”中的國民主權、和平主義和尊重基本人權三原則,憲法的“去和平化”已成大勢所趨。
正是在這樣一種大環境和大趨勢之下,又一個新的形勢出現了:中國高速崛起,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巨大的變局被日本極右勢力當作了天賜良機。如果説推動日本朝野向右轉在過去還只是日本的“內力”單獨發力,那么,近十幾年來,藉助中國崛起的現實和隨之興起的“中國威脅論”,已經是“內力”和“外力”共同發生作用了。可以説,日本極右勢力深諳“借敵”之道,中國方面無論做了什么,都會被他們借過來當作“配合力量”,服務于他們的目的。
這就是日本近年來右傾化頻頻加速的根本原因。
就這樣,人們看到,無論是日本自衛隊的加速擴軍、大型艦艇下水、美日安保條約的強化,還是釣魚島“國有化”、解禁集體自衛權乃至修憲,這些內在地暗合日本極右勢力長遠目標的現實政治進程,無一不在應對中國威脅的名義下,得到了加速推進。
“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爲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爲利之大”,應該承認,日本極右勢力在利用中國這一“敵人”方面,正在取得成功,藉助愈演愈烈的“中國威脅論”,原本並無多大希望的目標,一個個輕鬆達到。
現在看來,不能指望日本極右勢力放棄他們的長期戰略,也不能指望日本社會停止向右轉。中國也有自己的長遠目標,不會因爲日本的過度反應而放緩前進的步伐。
重要的是,對中國來説,認清日本極右勢力對日本政治的成功操縱,以及在“借敵”方面對中國的透支利用,有利于準確判斷形勢,可以通過因勢利導,在中日之間的“東—東冷戰”中爭取主動。
文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