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宜昌新區展開絢麗畫卷

 

《宜昌新區建設總體方案》獲省府批準

 8月21日,宜昌市政府發佈消息,《宜昌新區建設總體方案》于7月18日獲得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省人民政府原則同意《宜昌新區建設總體方案》,並要求宜昌市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認眞組織實施。新區規劃面積22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105平方公里 (江北60平方公里、江南45平方公里),保留山體、河流水系等不可建設用地約115平方公里。
  該批復要求宜昌市人民政府切實加強對《宜昌新區建設總體方案》實施的組織領導,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強化工作措施,努力實現《宜昌新區建設總體方案》確定的發展目標。
  省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加強對《宜昌新區建設總體方案》實施的支持和指導,硏究制定支持宜昌新區建設的具體政策措施,在有關規劃編制、政策實施、資源配置、項目安排、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共同爲促進宜昌新區建設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省發改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宜昌新區建設總體方案》實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督促檢查工作,重大問題及時報吿省人民政府。
  批復強調,建設好宜昌新區,對於支持宜昌市加快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促進全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各有關方面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密切配合,開拓進取,狠抓落實,努力推動宜昌新區加快啓動建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宜昌新區展開絢麗畫卷
——《宜昌新區建設總體方案》解讀

   山環水繞,城鄉輝映。剛剛獲省政府批準的《宜昌新區建設總體方案》如絢麗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新區規劃面積22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105平方公里(江北60平方公里、江南45平方公里),保留山體、河流水系等不可建設用地約115平方公里。隨着建設方案的實施,新城展翅,大城騰飛,美麗宜昌將令世界稱羨。
  新區爲大城夯實底盤
  爲什么要建設宜昌新區?《總體方案》介紹,建設宜昌新區,是提陞湖北省對外開放形象,落實湖北省委、省政府發展戰略,加快現代化特大城市建設,推動宜昌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客觀需要。
  宜昌是三峽工程所在地和世界水電旅遊名城。2012年,宜昌接待國內外遊客2600多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33萬人次。加快宜昌新區建設,實現“旣大又強、特優特美”現代化特大城市目標,旣是宜昌自身發展需要,也對提陞全省對外開放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湖北省委、省政府在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中,將宜昌定位爲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核心城市,要求宜昌率先發展,發揮引領、輻射作用。建設宜昌新區,就是要通過擴大城市規模,增強城市功能,提陞城市能級,提高宜昌城市影響力和輻射帶動力,打造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平台。《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實施“一主兩副”重大戰略決策加快推進宜昌市跨越式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到2015年,宜昌城區建成區面積要達到20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200萬人,實現從大城市向特大城市邁進。建設宜昌新區,統籌城鄉發展,有利于進一步提陞宜昌中心城區綜合服務功能,爲如期建成現代化特大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宜昌新區涵蓋了宜昌國家級高新區、三峽旅遊度假區、三峽物流園等重點園區,輻射帶動枝江、宜都、當陽、夷陵等省級工業園,在宜昌建設“沿江萬億經濟走廊”中處于龍頭地位。建設宜昌新區,有利于促進人口、産業、基礎設施、生産要素合理集聚,提高區域經濟綜合實力,推動宜昌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
  新區建設的時機成熟
  相關專家介紹,宜昌新區建設的機遇和條件成熟,主要表現爲:多重機遇叠加,爲宜昌新區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綜合實力增強,爲宜昌新區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交通樞紐地位突出,爲宜昌新區建設提供了廣闊空間;山水資源富集,爲宜昌新區建設帶來了特色優勢。《總體方案》介紹,目前湖北正處在發展的“黃金十年”,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戰略深入實施,三峽後續工作規劃、武陵山區域發展規劃和新一輪扶貧攻堅規劃全面推進,國際國內産業轉移步伐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正在成爲全國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宜昌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期,建設新區的內力充足、外力充沛,擁有多重叠加的重大歷史機遇。
  近年來,宜昌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綜合實力居全省第二位。2012年,宜昌實現地區生産總値2508.9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3.2億元,城鎮化率達到53%。規劃到2016年,地區生産總値、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在2012年基礎上翻一番,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經濟總量佔全省比重達到15%。宜昌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較高,發展潜力較大,有條件支撑新區快速健康發展。
  宜昌新區規劃範圍涵蓋20公里長江黃金水道,漢宜高速、荆宜高速、滬渝高速、江南三峽翻壩高速、宜萬鐵路、漢宜鐵路交會穿越,宜昌火車東站、宜昌客運中心、深水港碼頭、宜昌客運港、三峽國際機場緊鄰分布,水陸空立體交通無縫對接,是區域性物流中心和交通樞紐,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
  宜昌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山水自然風光旖旎,現代水電大壩雄奇,三峽品牌優勢突出,5A旅遊景區數量居全省首位,近年來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宜昌新區緊鄰多個自然生態保護區,有利于按照“複閤城市”理念,構建城市緑色屛障和“水繞城、城鑲山”的生態保護系統,打造宜居宜旅宜業的濱江生態新城區。
  新區以長江爲軸拓展
  據《總體方案》介紹,新區規劃範圍是:宜昌新區邊界東北至龍泉楊樹河,東至柏臨河路——漢宜高速公路一線,東南至滬渝高速公路,西南至點軍宜萬鐵路——江南翻壩高速公路,西北至牛扎坪南側,北以長江——伍家崗宜萬鐵路——合益路——東山四路——花溪路爲界。新區規劃面積22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105平方公里(江北60平方公里、江南45平方公里),保留山體、河流水系等不可建設用地約115平方公里。
  新區結構佈局是:宜昌新區將緊緊依託現有建成區,實施漸進式拓展,以長江爲發展主軸,形成“一帶、多廊、十片、多中心”的結構佈局。“一帶”,即形成沿江發展帶;“多廊”,即建成多個城市發展廊道;“十片”,即開發十個功能片區;“多中心”,即以卷橋河會展中心爲核心,形成江南中心,以中央商務區爲引導形成東站中心,與老城中心形成“三心”鼎立格局。
  新區搭建特大城框架
  《總體方案》規劃,新區建設的近期目標(2013-2017年),按照“基礎設施先行、公建先行、安置先行、生態先行”原則,新區建設力爭“一年見成效、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規模”。到2015年,新區實現100平方公里基礎設施覆蓋,建成骨幹道路160公里,新建1000萬平方米房屋,建設6平方公里公共緑地,搭建起200平方公里特大城市框架。通過5年努力,新區路網基本形成,大型公共服務設施投入使用,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極大改善,建成特色鮮明、功能齊全、産業聚集、服務配套、環境良好的現代化新區。
  中期目標(2018-2030年),按照《宜昌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年)》,2030年,宜昌城區規模實現300平方公里、300萬常住人口框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編宜昌城市總體規劃,深入推進新區建設。遠期按照城區框架“500平方公里、500萬常住人口”目標展開。
  産業定位方面,將建設産業轉型陞級引領區。宜昌新區産業佈局主要是高新技術、生産服務、商貿物流、消費服務、休閑旅遊5大板塊。以新區爲龍頭,輻射帶動沿江開發區、園區加快發展,壯大提陞化工、食品飲料、電力能源等傳統優勢産業,做大做強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突破性發展文化旅遊、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
     建設生態文化旅遊精品區。以西陵峽、三峽大壩等景區爲依託,加快建設三峽國家旅遊度假區、三峽游輪中心、平湖半島旅遊綜合服務區等重點旅遊項目,打造夜游三峽精品線路。促進文化與旅遊融合,建設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提陞旅遊文化內涵。完善旅遊服務功能,延伸旅遊産業鏈條,加快旅遊目的地建設。
建設現代複閤城市展示區。樹立後現代理念,統籌規劃、有序開發,發揮山水優勢,做好生態文章,拓展人與自然融合空間。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進低碳環保發展。注重區域共生、産城融合、“四化同步”,切實把宜昌新區建成經濟、人居、生態功能複合的現代化新城區。
  打造區域協調發展示範區。實施開放先導戰略,營造承接資本、技術和産業轉移的體制環境。積極開展城鄉一體化試點,把宜昌新區建成全省城鄉統籌先行區。推進跨區域合作,加強與周邊地區産業、旅遊和交通等多層次對接,加快把宜昌建成“宜荆荆”城市群中心城市、區域旅遊集散中心,成爲帶動鄂西南地區發展的主導力量。
  新區建設的基本路徑
  科學建設宜昌新區的基本路徑是:
  規劃引領,有序推進。按照“複閤城市”理念,以國際視野、全國領先、中部一流爲目標,先城市後産業、先生態後生産、先環境後招商、先地下後地上,高起點、高標準編制宜昌新區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和片區開發設計方案,引領新區開發建設。
  産城融合,“四化同步”。堅持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以園拓業,以業興城,注重城市拓展與功能完善並舉,産業發展與城市建設共融。科學佈局新區各片區産業功能、城市功能,促進旅遊向西、工業向東、城市居中佈局,提高敎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交通先行,城鄉統籌。以道路建設引領新區開發,加快完善新區交通網絡,打造市區15分鐘、市縣1小時交通圈。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提陞新區對周邊區域的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理念,利用市場辦法、運用市場機制推動新區開發。堅持改革創新,創造有利于新區建設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政策環境。牢固樹立“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理念,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吸引各類投資主體參與新區開發建設,在合作共贏中推動新區快速發展。
  低碳生態,特色發展。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新區開發的突出位置,貫穿到新區規劃、建設和管理每個環節,促進生産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統籌編制區域生態環保、水系規劃,建設緑色長廊、生態林地、風景園林,疏浚、美化水體,開發低碳生態化社區,打造城市特色和個性。
  優惠政策助新區建設
  省政府批準的《總體方案》確定,衆多優惠政策支撑宜昌新區建設,將加快、助推新區的建設步伐。
  加大財稅政策扶持力度。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宜昌先行先試,不斷完善對新區的財稅支持政策。從2013年起5年內,除中央分享稅收和省級財政固定收入以外,宜昌新區範圍內新增的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全部用于新區建設與發展。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技術改造、科技硏發、擔保風險補助及其他補助政策。省統籌安排的中央廉租住房保障專項補助、公共租住房補助、城市棚戶區改造補助和省級廉租住房專項補助等資金適當向宜昌傾斜,主要用于宜昌新區內相關項目建設。通過省市兩級財政貼息等方式,引導重點産業和重大項目向宜昌新區聚集發展。
  加大用地政策支持力度。省國土資源廳對宜昌新區建設用地指標予以重點傾斜,對宜昌新區重大基礎設施、産業和公共服務項目的急需用地,予以優先保障。省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鈎試點、低丘緩坡土地綜合利用試點、土地整治項目向宜昌適當傾斜。爭取國家將宜昌新區建設用地納入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利用試點。支持宜昌新區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産權改革試點,鼓勵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依法流轉,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轉方式和補償機制。
  加大投融資政策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拓寬融資渠道,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新區開發、建設和經營。對新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大型公建項目和城市綜合體項目,在積極爭取中央政策支持的同時,省政府有關部門按現有渠道給予資金支持。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適宜在新區佈局的産業項目,優先在新區內園區安排。積極推動銀政、銀企對接,簽署戰略合作及項目融資協議,協調金融部門給予新區建設項目優先貸款。支持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中短期票據等。
  創新政府服務體製機制。結合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在法律法規允許範圍內,積極硏究下放或委託宜昌市執行省級土地、環評、規劃等行政審批權限。支持宜昌市繼續調整和減少市級行政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整合市級行政審批服務資源,深入推進集中聯合審批、部門代辦,開闢項目審批“緑色通道”;對新區重大項目,實行“一個項目、一位市級領導、一套工作專班”服務機制。 (原載三峽日報)冰凌推薦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