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明志淡泊 揮筆頌精英;永矢弗諼 撰文贊華人

 

石明永先生來到伊利華報報社

文:浦瑛
 
 

     4月1日下午4點,我在哥倫布拜訪了一位“華報特別讀者”他是一位來美國探親的老人,也是一位給華報撰稿的讀者,同時他還是香港《名人亞洲》雜誌特約記 者,這位76歲的老人熱情眞誠,愛中國文化,他來電與我聯繫説是要採訪我,他在電話里自我介紹説他已經關注伊利華報1年了,當華報出刋200期後,他就決定一定要爲華報做一篇專訪。他,就是來自湖北的歷史退休老師石明永先生。
     我找到石先生的女兒位于俄州哥倫布市家,這位華報的特別讀者給我介紹了他的太太陳晶琦女士,她曾在國內重點學校當校長,現在也退休了但十分喜歡攝影。我們三人坐在一起聊天,石先生拿出早已經準備好的提綱開始採訪我,伊利華報在美國已經創辦10年,他實在不能想像靠三個人就能辦一份報紙,我説因爲每月只出刋有2期報紙,但我不否認在海外做華人報紙不容易。石先生給我看他在《名人亞洲》上撰寫介紹克里夫蘭著名僑領嚴雲泰先生的故事《一片冰心在玉壺》,他吿訴我這就是因爲他在伊利華報上看到嚴先生80歲榮獲博士學位,他請他的女兒專程開車從哥倫布到克里夫蘭嚴先生的家做了專訪,我夸奬石先生的敬業精神,因爲我深有體會,採訪人物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讀者往往幾分鐘就能將文章讀完,但一篇好文留給讀者的印象和記憶以及由此在內心而産生的震撼和激勵是長期甚至永恆不可磨滅的。


    石先生的採訪十分認眞負責,當時間超過了5:30pm,我知道此時必須要趕回克里夫蘭,因爲當晩我還約定和來自加拿大的華報版面編輯BEN及元華一起開會商議報慶一事。吿辭時我建議我們可以通過電話繼續溝通和採訪,石先生説他4月10日將要回國,他很想再來克里夫蘭看看伊利華報的報社。4月6日石先生在我的好朋友何採菊陪同下來到了克里夫蘭,在YELLOW TAIL 午飯時就繼續開始了他的採訪。


    午飯過後石先生來到了伊利華報報社,他説報社雖然很小但很溫馨......,我向他介紹了克里夫蘭的著名企業家嚴兆強先生,我對石先生説這位企業家才是他眞正要採訪的人。在華報小坐後,我説我要讓您見一位徐志毅先生,您們年齡相同,而且都愛中國文化,一定有共同語言,我們到了徐家,老人相見格外親切,他們開始聊對美國的的看法,石先生眼里的美國發達高科技,乾凈,和有禮貌,人的素質很高,我們大家談笑風生在徐志毅先生的孫女一曲古箏高山流水中大家吿別。


石明永 - 個人簡介
 石明永 男,苗族,1936年11月生,湖北宣恩人。1962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現改爲中央民聯大學)。湖南常德巾鼎城區第一中學歷史科高級敎帥。任敎期間,長期擔任班主任、敎硏組長。
  現兼任鼎城區歷史敎學硏究會會民、常德市歷史敎學硏究會理事、湖南省敎育學會歷史敎硏會會員等職。他從事中學歷史敎學工作已30餘年。他勤于筆耕,參編《常德歷史》、《歷史高考手冊》
、《高考熱點難點分析與訓練》叢書歷史分冊等。合作主編《高中歷史辨難解疑》、《高考前的歷史復習35年中,多次被評爲常德縣敎育先進工作者。
《名人亞洲》是一本在世界各地有影響的雜誌,它以“全球精英,亞洲共贏”爲宗旨報道全球的華裔名人。雜誌依託亞洲民族經濟發展促進委員會,美中人民友好協會、中國科技未來硏究
會等強大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資源,將高端、前瞻、先鋒同歷史、現實、未來融爲一體的大型經典政經雜誌。
石先生在美國探親期間寫了一篇好文章《天堂與地獄同在》(請見下文)

 
   
 
天堂與地獄同在
——旅美見聞之四
記者石明永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經濟實力最爲強大的國家,它的科學技術發達,經繁榮,人民生活水平高,因此,被有些人稱爲“人間天堂”。其實,據我們幾個月旅美所見所聞,美國不是天堂,而是自身存在不少問題的國家:美國的貧富差距比其他任何發達雪家都大,貧富懸殊,有如天壤之別;種族歧視陰魂不散……美國是少數富者的“天堂”,多數貧者的“地獄”,是個“天堂”與“地獄”同在的國家。
乞討者,屢見不鮮
   在美國期間,我們到了十幾個州,一個眞實的美國展現在我們眼前:富國和乞丐、無家可歸者緊緊連在一起。記得在初冬的一天,在得克薩斯州,我們從布蘭諾市(P1allo)去達拉斯(Dallas)市中心參觀“第六樓博物館(The sixth Roor Museun)”(專爲紀念肯尼迪總統被刺殺身亡事件而設立的)和聯盟圓塔(ReunionTower)。參觀結束時已是下午3點鐘,我們去輕鐵(Light Rail)站候車,回布蘭諾市。當我們在車站候車椅上剛一坐下,一位衣衫襤褸的男中年黑人來到我們面前,一邊説着英語,一邊把手伸過來,向我們討錢;一會兒另一方向又來一位黑人也是向我們討錢的。後來,感恩節我們到了華盛頓,在國會山觀看國會大廈後,沿林蔭大道西行,到離白宮約1公里處,又見一位中等個兒的黑人蹲在路旁,他面前擺着個碗,向過路的行人乞討。在美國四處可遇上乞丐,並非奇事。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7年8月公佈的統計數據,每8個美國人就有1個生活在貧困中;2006~:,全美國至少有:3550萬人挨餓,比上年增蟣139萬人,其中有1100萬人生活在“極低的食品安全狀態” (據美國農業部發佈的報吿)。爲了生存這些貧困的美國人不得不流落街頭沿街行乞。與美國富人相比,不能不説這些美國貧困者是生活在地獄里!
無家可歸者,比比皆是
     美國不僅有乞丐,而且還有四處流浪的無家可歸者。在華盛頓國會山觀看國會大廈後,我們朝白宮走去。到了白宮南草坪鐵柵欄外時,這兒已聚集了許多遊人,在約兩米多高的黑
     色鐵柵欄外向白宮觀望。當時,這里警察密布,崗哨林立。警察不斷地吿訴遊人:當天遊人不能進入白宮參望。遊客便紛紛離開這里,掃興而去。我們也離開這里,走上林蔭大道的西段。向前遠遠望去,大道旁的一條長椅上坐着一位年長的大爺。當時天氣已較冷,他用一床蘭色桶被桶着肩以下的全部身體,椅上還放着包,靜靜坐在那兒。過路行人都把同情目光投向這位露宿街頭的無家可歸者。在美國無家可歸者豈止一人?據《紐約時報》2006年10月11日的報道稱,在美國60萬無家可歸的人中,華盛頓特區有16000多人,紐約有:3800多人,洛杉機市及其周邊社區有多達88345個無家可歸者,被稱爲美國最大的無家可歸者之都。由此説明美國國民行乞街頭,露宿野外之事比比皆是,令人驚訝。
種族歧視,根深蒂國
    種族歧視在美國根深蒂固,一直是美國的一大社會痼疾,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處于美國社會底層。我們在美國期間所見乞討者,無家可歸者大部分也是黑人。美國黑人失業率也遠高於白人,據美國勞工部統計,2007年11月美國黑人失業率爲8.4%,是白(4.2%)的兩倍。西班牙裔的失業率爲5.7%,黑人,西班牙裔的失業率都遠高於白人。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每星期都收到超過500起關於種族歧視的投訴。美國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不只是失業率高,而且貧困率也比白人高。2006年,美國黑人的貧困率爲24.3%,西班牙裔爲20.6%,而白人的貧困率僅爲8.2%。美國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倍受歧視。
    以上事實與數字,表明美國國民收入和財富高度集中少數上層之手,使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如美國最富有的1%的人佔2005年美國全部國民收入的比率由2004年的19%增加到了21 2‰而處于美國下層50%的人佔全部國民收入的比率爲12004年的13.4%降低到了12.8%。美國社會極爲不公,富人過着“天堂”艘的生活,相比之下,窮人生活如“地獄”一樣,這是美國社會制度的“絶症”。當今美國當權者常常還就“人權”問題對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權狀况説三道四,進行指責,卻對自身人權問題只字不提,實在太令人可笑了。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