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癌與慢性B型病毒性肝炎的關係:
肝癌在全世界最常見癌症疾病中排行第三,對於中國人來説則是排在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第一位是肺癌)。爲什么肝癌這么可怕因爲幾乎所有確診的肝癌患者在一年內死亡。肝癌多數情况下由慢性B型病毒性肝炎經肝硬化轉變而來,約70%的肝癌患者有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史,這就是我們平常説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由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誘發的肝癌其發病年齡在35~50歲居多,因此,可將肝癌視爲嚴重影響中年華人健康的一大“殺手”。
全世界B 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者約有3.5億人,而其中75%以上的慢性HBV病毒攜帶者分佈在亞洲地區。慢性B型病毒性肝炎(或稱B
型肝炎、B 肝、乙型肝炎、乙肝,英文是Hepatitis B)是中國人群和在美國的華人社區中相當常見的一種傳染病。
二、B型病毒性肝炎的傳染方式:
B型病毒性肝炎的傳染主要是通過直接接觸B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攜帶者的血液或其他體液。B型肝炎患者的體液含有B型肝炎病毒,體液的概念包括血液、唾液、淚液、汗液、乳汁、精液、陰道分泌物、內分泌液等,這些都屬於人體的體液,因此,只要B型肝炎患者的體液含有B型肝炎病毒,就具有傳染性。可見,B型肝炎病毒常常通過下列途徑傳播:(1)
輸血傳播:輸入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和血液製品後,可引起輸血後B型肝炎的發生;(2)
生活上的密切接觸:包括一起吃飯、共用一個飯盒,生活當中只要皮膚黏膜有受到損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皮膚黏膜受到損害之後B型肝炎患者的體液再接觸到你破損的皮膚或粘膜有可能就被感染上,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鬚刀、毛巾、牙刷等引起B型肝炎病毒傳播,這都叫生活密切接觸感染;(3)性傳播:B型肝炎病毒是可以通過性傳染的,與B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攜帶者的性活動過程中接觸其唾液、乳汁、精液、陰道分泌物等體液就有可能被傳染;與B型肝炎患者接吻也可能受到感染;(4)母嬰傳播:母嬰傳播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垂直傳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傳播。大家一直認爲母嬰傳播就是垂直傳播,其實不然。B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攜帶者懷孕期間在子宮內感染胎兒的機率只佔10%,不是很高。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圍産期和出生後的生活密切接觸所致的水平傳播。母親爲B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其孩子出生後被感染的可能性達90%—95%;
(5)醫源性傳播:反復使用未經嚴格消毒且被B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醫療/牙科器械如內窺鏡、助産工具以及修牙、補牙器械等,特別是共用針具注射毒品的過程是非常容易被感染的。
B型肝炎病毒感染還有另外一個特徵即家庭聚集現象比較常見,親屬之間容易相互傳染。促成家庭聚集性傳播的因素有3個:家庭成員本身對B型肝炎病毒免疫力低下、生活上密切接觸、母嬰之間傳播機會多。多數B型肝炎患者都有這種現象。
三、B型病毒性肝炎與肝癌的臨床表現:一旦被傳染上B型肝炎病毒,多數情况下會成爲無症狀的慢性持續感染者或病毒攜帶者。B型肝炎病毒有較長的潜伏期,人們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常需要經過6周至6月的時間才會發病。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最常見的症狀表現有:身體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厭油、腹瀉及腹脹,少部分病例可有發熱、黃疸。急性B型肝炎大多數是可以治愈的,治愈後部分人可出現B型肝炎病毒的抗體,少數急性B型肝炎病例遷延不愈可轉爲慢性。約有一半以上的B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常在體檢中才被發現感染了B型肝炎病毒。
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誘發肝癌的重要因素。B型肝炎病毒經過20~30年或更長的時間在肝臟內“潜伏”,其基因與肝細胞DNA(脫氧核糖核酸)整合,
取代肝細胞的正常基因而“帶壞”肝細胞,使其逐漸“變臉”演變成爲癌細胞,
這一演變過程需經過“相當長的歷史階段”。肝臟是一個十分“沉默”的器官,一般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甚至早期肝癌的病人基本上無症狀,肝癌患者很難早期發現。一旦出現諸如肝區疼痛、腹脹、腹部包塊、黃疸、腹水等症狀時,多已屬晩期。
四、B型病毒性肝炎與肝癌的檢查診斷:B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液化驗內容應包括(1)B型肝炎病毒檢測,和(2)肝功能檢查,以瞭解體內B型肝炎病毒感染狀况以及肝臟功能是否受到損害情况。B型肝炎病毒存在三對抗原抗體系統,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體(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體(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體(抗HBc或HBcAb)。因核心抗原主要存在于肝細胞中,血清中不能表達,檢測困難,故只能檢測二對半而不能檢測三對,所以稱爲“兩對半”或稱“B肝五項”。在B型肝炎“兩對半”檢查中,當五項全部陰性,説明沒有感染B型肝炎病毒,屬於健康者;如出現表面抗體(抗HBs或HBsAb)陽性,或者表面抗體(抗HBs或HBsAb)與核心抗體(抗HBc或HBcAb)同時陽性,則可能是注射過B型肝炎疫苗或感染過B型肝炎病毒後治愈而出現的保護性抗體;若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杭體(HBcAb)顯示陽性,即爲“B肝大三陽”,説明B型肝炎病毒複製活躍、傳染性強;若表面抗原(HBsAg)、e抗體(HBeAb)和核心杭體(HBcAb)
顯示陽性,或者僅有表面抗原(HBsAg)和核心杭體(HBcAb)顯示陽性,則説明體內B型肝炎病毒複製明顯降低,傳染性弱;若結合B型肝炎病毒DNA檢查是陰性,其傳染性就更小了,基本不再具有傳染性。
對於慢性B型肝炎患者及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的臨床定期復診及檢查,有幾個項目是必須要檢查的:(1)每年兩次肝功能血化驗(每半年一次);(2)每年一次B型肝炎病毒數量的定量血化驗(B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定量,或稱B型肝炎DNA檢測);
(3)每年一次肝癌指標(AFP,
甲胎蛋白)血化驗;(4)每年一次肝臟B型超聲波檢查(B超)。如有異常,則應遵守醫師的建議進行治療,或進一步影像診斷如CT(X射線電腦斷層掃描)、MRI(核磁共振影像診斷),
或更密切地按期復查。約70%的肝癌患者早期血液AFP會升高且呈進行性升高趨勢。B超、CT、MRI等可以檢查出直徑約1公分左右的肝臟腫塊;必要時,再對病竈部位進行組織穿刺作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
五、B型病毒性肝炎與肝癌的治療:臨床上,常見到一些慢性B型病毒性肝炎及病毒攜帶者因爲醫師未開藥而只是建議定期復查就認爲“西醫無辦法”而自行服用一些中藥、或者因爲工作太忙而忘記定期復查的情况,這樣不正規的治療或者復查間隔時間太長而失去早期發現癌變機會的病例不在少數。雖然,旣使醫學發展到今天尙未能攻克癌症,但依據現有的醫療指南對慢性B型肝炎進行持續性定期檢測及干預,可將慢性B型肝炎病毒數量控制在儘可能低的範圍內,
並能早期發現癌變以做到及時治療。
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可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抗病毒治療、二是提高機體免疫力、三是恢復肝功能。至今爲止,西醫、中醫或其他種類醫學對於慢性B型肝炎尙沒有行之有效的治愈方法。對於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且病毒複製指標持續陽性者,抗病毒治療是一項重要措施。九十年代以來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FDA)先後批準七種可供臨床使用的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
其分別爲普通干擾素(Interferon α-2a、α-2b)、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2a(Pegylated
Interferonα-2a),以及抑制B型肝炎病毒複製的口服核苷(酸)類藥物,如Lamivudine(干安能)、Entecavir(貝樂克)、Adefovir(干適能)、Telbivudine(喜必福)以及Tenofovir。這些抗病毒藥物可根據病情單個或聯合應用以達到抑制B型肝炎病毒複製的作用、減少體內B型肝炎病毒。雖然,應用這些抗病毒藥物尙難徹底消滅體內
B型肝炎病毒,但可在持續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之下,控制體內B型肝炎病毒在一個較低濃度範圍,減少病毒對肝臟組織的損害以維持正常肝功能,達到延緩或阻斷慢性B型病毒性肝炎病情惡化或肝癌的發生,進而提高病人生活品質以及延長壽命的目的。
有關肝癌的治療分爲手術和非手術兩種。一旦發現患有肝癌,手術仍爲首選治療方法,
如腫瘤只是單個且小於3公分,手術切除治療5年存活率可望達到60%。然而,臨床上常常見到的情况是患者在明確診斷時早已是過了相對早期的階段了。由於慢性B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是發生肝癌的高危人群,因此,高危人群定期就醫復查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喩了。希望我們華人社區能提高對B型病毒性肝炎與肝癌的警覺性,尤其建議慢性B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攜帶者與相關醫師建立長期固定隨訪的診療關係。
六、B型病毒性肝炎的預防:B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有效預防的。通過注射B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打B型肝炎的預防針)的方式使機體産生有效地B型肝炎抗體後,是可以預防B型肝炎的日常傳播的。日本從1980年開始實行B型肝炎疫苗接種之後,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由過去的10%-13%下降爲0.8%-1.3%。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人的感染率爲10%,經過近二十年普及應用預防B型肝炎的疫苗,B型肝炎的感染率已降至7%,希望再通過兩、三代人的不懈努力能使其感染率下降到1%以下,達到或低於日本和西方發達國家人群的感染水平。
(本文部分內容曾于2011年5月1日爲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匯友軒俱樂部”所作的健康講座《肝臟疾病與健康》上報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