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六法:
靜:緩和身心,消除緊張。
定:專注不移,一心一意。
止:擺脫雜念,頭腦休息。
觀:一心觀想,堅犟意志。
覺:感覺敏鋭,思緒空明。
同:無限可能,創意無限
禪定的修行與修心有關,因為快樂與痛苦的感覺都起源於心,日常生活的成功與失敗也都在於心。這不是佛敎專有的看法,而是本來的事實就是如此。一切的業力、往生上三道與想要終止一切的苦而完全的解脫証悟成佛,這些都是要依靠我們的心。
修心是非常重要的,而要修心就必須要透過禪定。所有修行的重點都在於這個心,如心不正便會產生許多的問題。月稱法師在他的入中論曾提到無論輪迴中任何喜厭善惡的體驗都是心。我們對外在現象的感覺都是心的造作,當你愈對法佛深入,你便能愈是確定這個道理。
修心與禪定有它積極正面的利益,寂天菩薩的入行論中說如有平靜的心,能成就淨觀,生大智慧,能平息煩惱,去除三毐。釋迦牟尼佛也提到如果沒有三摩地的禪定便不能生出淨觀,也不能了知他人的起心動念,那麼便無法直接的利益眾生。另外一部經中也提到,
如無禪定的功夫便不能生智慧,也無法去除煩惱與無明。無論我們此生想要希求什麼,如快樂等等,根源都在於心。
我們都以為我們可以完全的控制我們的心, 但是事實上我們一點也不能控制我們的心,常常心猿意馬,言不由衷,
身不由己。實際上是我們的心在主宰我們,我們的心好像脫韁的野馬和猿猴,捉摸不定而難以控制。禪定是唯一的制心法。
修持禪定不僅能增長專注力和記憶力, 甚至可以對治老年痴獃症。
心是什麼?當我們向內去分析尋找心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心旣沒有顏色也沒有形狀。舉個例子,當我們生氣時,如果我們仔細去看住這個怒氣,我們找不到這個怒氣,雖然它沒有自性,無形無色,但是它仍能起作用,因為怒氣流進身脈當中,推助身內的氣,進而支助心氣產生身業與口業,因此心與身口意之間的關係是相互支持而起作用。
因此身體的姿勢對禪定修心便顯得格外的重要,因為身不正則氣不順,心也就沒有辦法平靜安住。過去的成就者都有一個共同的要訣—聚身吉祥因,則心能解脫。密勒日巴、蓮師和龍欽巴祖師也都提到調身則能調伏內心。
禪定首先的基本姿勢是雙腳盤坐,如果有困難的話,散盤也可以,也就是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兩手自然垂下放在膝蓋上或者結定印,即右手掌在上,左手掌在下,放在肚臍的位置。雙肩稍向前伸展,頸部正直,眼微張。這個就是一般所稱的毗盧庶那佛七支坐法。要記得禪坐的時候不要勉強身體的姿勢,因為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心則會被干擾而無法專注。
剛開始禪修的時候可以作數息觀,也就是計算呼吸的次數,一呼一吸之間算作一次,將自己的意念專注在這個上頭,從一數到十,稍做停頓後再從一數到十,這樣重複做幾次。呼吸的時候要順其自然,不急不緩。如果專注的功夫有長進時可以增加數的次數,如二十或是五十。如果身體不舒服了或心無法專注了便暫時停下來,這時你可以站起來動一動再從頭做禪修。
禪定時要注意自己的心念,不要追隨念頭。在剛開始時修定的時候一定要以認眞嚴格的態度來要求自己,不然一旦養成不良好的習慣,未來就很難改。我們看看日常生許多的問是與疾病就會發現很多都是因為長久纍積的不良習慣造成的。
進精是禪定成就的另一個根本,
即便是世間的事業也都是要靠進精才能成就,像那些有名的運動員也都是日積月纍的努力而成功的。當然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會認為如果那些人將這些努力花在禪修上則成佛解脫是指日可待的,但是因為他們不瞭解禪定解脫的功德不僅能夠成就自己並且可以利益他人,
所以不會去做禪修。世人總是只注重此生而不管來世。
心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像已經圓寂的貝諾法王在病痛最嚴重的時候也從未顯示出病痛的不舒適,連醫生都感到驚訝,這個就是因為法王禪定的功德所顯示的成就。
有的人再做禪定時習慣閉者眼睛,剛開始時還可以,但是高階的禪定則必須張開眼睛,原因是在無相的禪定或大圓滿的禪定中必須保持明覺,六識必須保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不對六塵生起分別心與妄念,功夫下得深的時候即使在吵鬧的環境中也能安然禪定。
初學者在做禪定時最好是做短而多次的練習,之後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做動中禪,也就是專注在走路時也可以專注在呼吸或步伐上面。如果身體的困難而無法採取坐姿可以坐在椅子上,當然這個不是最好的姿勢,我們可以看看大部份佛畫中的佛像都是盤坐,唯一坐在椅子的只有彌勒菩薩,忿怒尊的佛菩薩由於他們特殊的功德事業而有特別的立姿。
佛陀曾對禪定的方法作過開示,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尊者對禪定產生困難,佛陀知道了便對他說:「尊者!未出家時,你會彈琴嗎?」
「會的,出家前我琴彈得還不錯。」
「那好!當你彈琴時,如果琴絃調得太緊,彈出來的聲音好聽嗎?」
「不好聽,世尊!」
「如果琴 絃調得鬆緊適中,彈出來的聲音好聽嗎?」
「這樣就好聽了,世尊!」
「這就對了,修道人!修學太精進,就像調得太緊的琴絃,反而引起急躁不安;精進不足,就像調得太鬆的琴絃,又令人懶散懈怠,兩者都不能引領你成就。所以?,你應當避開這兩種情況,做適當的調整,就可以修得解脫了。」
禪定的重點即是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