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中體協(ACSA)主辦, OSU學生學者聯合會協辦的第二屆ACSA/CSSS杯團體邀請賽在哥倫布市乒乓球球俱樂部經過一整天的激戰圓滿結束了!而且是取得了比我們預期更好的成功!
一月十日一大早,組委會的同仁們懷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來到俱樂部。天氣預報讓大家擔心。冰雪天,氣溫低,道路滑,參賽的運動員們能否趕來呢?大家心里打着鼓。可事實如何呢?運動員們都精神飽滿、朝氣蓬勃地準時來到了比賽場地。爲什么?其實大家心里清楚得很,這是乒乓球發燒友們團聚的盛會,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通過比賽,加強聯繫,增進友情,才是最主要的目的,以球會友嘛!
比賽男子組分A組、B組。A組五個隊,大循環,決出一、二、三名;B組十八個隊,分爲六個小組,每組三個隊。循環決出第一名,再從六個組中選出二個成績最佳的二個第二名共八個隊出線,然後進行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和決賽,最後決出前三名。女子組共有五個隊,也採取大循環決出前三名。
比賽結果,女子組冠軍爲中文學校家長隊獲得;亞軍爲OSU
Buckeye隊獲得;化學文摘(CAS)鳳凰隊獲第三名。男子A組,哥倫布乒乓球俱樂部(CTTC)隊奪得冠軍;OSU-1隊亞軍;UC-53隊獲第三名.男子B組,美中科協隊獲冠軍;亞軍和季軍分別爲辛辛那提一隊和辛辛那提二隊獲得。
縱觀全場比賽,應該説是高潮迭起,精彩紛呈。運動員們都是摩拳擦掌,積極備戰,力求以最佳狀態參戰,打出最好水平。實際上,除B組中美中科協隊有相對較強優勢外,其他各組各隊都各有優勢,使得比賽一直存着相當的懸念。
比賽結束了,運動員們,工作人員們都互道良好的祝願,並相約下次賽事再見。從大家輕鬆愉快的笑臉可以看出,這次比賽確實給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美好的紀念。在這里,隨便列舉一些能冠之以“最”的花絮。
本次比賽參加人數之多,組隊之多,大大超過上屆。人員的年齡範圍也相當寬。最小的隊員是董雲,乃化學文摘董洪之子;最老的隊員是俱樂部的積極分子,廣東來的老先生Richard
Dong。董雲今年才10歲,右手之握拍,師從哥城乒乓名將李建勛剛一年,已能有板有眼、象模象樣、穩穩當當地正手進攻以及反手直拍橫打。雖然遇上了幾位老將敗下陣來,卻是雖敗猶榮。大家都確定,要不了二、三年,小董雲收拾這幫老傢伙就不在話下了。廣東老先生Richard
Dong已是七十有餘,滿頭的銀髮,卻身輕體健,出手不凡,給年輕人造成相當大的威脅。
要説最吸引衆人眼球的那無疑是來自UC大一的學生孫際可小姑娘了。聽説小孫過去在北京隊待過,屬專業水平。一打起來,果然在場上表現不同凡響,一看就是基本功紮實,實戰經驗豐富。小孫是UC-53隊的第一主力,從頭打到尾,不少身強力壯的大小伙子以及老練的乒乓油子們紛紛敗在她的拍下,雖心、口略有不服,卻也説服不了看在眼里,明在心里的廣大觀衆們。小孫在賽後,還不顧體力透支,熱心敎授小董雲,絲毫沒有架子,大爺大媽們都稱讚小孫可愛可親。
雖説友誼第一,但比賽爭奪的確很激烈。其中最精彩的比賽,當屬孫際可和哥城俱樂部名將,哥城華人第一把翁震松的比賽了。雖然小孫體力明顯下降,老翁牙疼正烈,牙床腫痛,腮幫子就和含了塊大糖塊兒似的,算是帶病上陣吧,但二人都克服困難,使出渾身解數,鏖戰一場,讓大家大飽眼福,不時爲雙方打出的好球鼓掌喝彩。最終,小孫不敵老翁。從大部分人的情緒上看,似乎是希望小孫獲勝,看來,老翁還是頂着壓力奮戰的了。
本次比賽年齡相差最懸殊的對手當是女子組OSU
Buckeye隊和女子聯隊以及中文學校家長隊了。聯隊的尹鳳琴就説,那些孩子們比我女兒還小好多呢。雖然技術上大嬸兒大媽們要勝一籌,可體力不支也是白搭。這就説到平時有一把子年紀的同胞們還是要堅持體育鍛煉,只是參加一、二次比賽肯定不能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這一天讓人感動的事,很多很多,但最讓我們感動的,還是從辛辛那提和OU遠道趕來的朋友們。大家都看到了,外面天冷路滑,如果他們不來參賽,理由相當充分。但他們義無反顧地來了,就太讓人感動了。UC的楊廈説,這一路上起碼看到有十輛以上的車滑出公路,或是相撞出車禍。聽着就讓人後怕,眞替他們捏了一把汗。非常感謝他們克服困難前來參賽。
美中體協會長楊新發和副會長姚萱爲本次比賽的籌備,策劃,組織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本次比賽,姚萱爲總裁判長並指揮整個賽程。美中體協的魏萍,余雲揚,陳匡華,劉楊,錢克明,羅巧珞,張莉,以及
OSU
學生會的聶小凡,葛倩蕓,欒徵宇,蔡偉民,邵翰,林原任各賽區指揮。羅巧洛,魏萍負責各隊登記,財務等。欒徵宇,蔡偉民,劉楊負責攝影。
李衛東,何小寧,何大江,龐汗彬負責比賽安全。楊新發負責同各隊聯絡。王立國負責新聞報道。
本次比賽得到了社區的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這里我們要非常感謝慷慨解囊,熱情贊助的個人與單位,他們是:華欣:楊俊賢,Advanced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黃麗鶯, 美中科協,新花(Sun Flower)餐館,Dai-Wei
Luo。
美中體協供稿 2009,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