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作者 陳世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靑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近一千年前,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在中秋月夜,大醉之餘,塡下了這一首“水調歌頭”的千古絶唱,成了中秋文學的代表作。整篇作品清新飄逸,充滿對月亮的遐想,但同時又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學—苦難而不悲觀,透過兩段論述,聯出了天堂與人間,這不僅是東坡先生文學的功力,也是他生命哲學的功力。
     天堂,是人們的理想世界,世界各大宗敎幾乎都是以天堂爲主軸,爲人們勾畫出一個對生命的期盼,天堂是什么樣子,如何形成,成了多久,自然也是人們希望瞭解的,但平日受現實生活的影響,也不會多去深思,但中秋月明,幾杯美酒下肚,大文人深思了,不但深思,他還間接地挑戰了這一個理想。首先四句,提出了人們想知卻又無法回答的問題,旣然無法回答,那就不如把問題丢給“靑天”,何必自尋煩惱呢?其實全詞的主軸就在這個關鍵問題上,人生有多少不能解答的問題,但死鑽牛角尖是無法助益的。
     天堂宮闕,瓊樓玉宇,這“硬體”設備是如此的完美,當然讓我們向往,想乘風而去,但天堂的“軟體”設備又如何呢?看看嫦娥吧,在月宮里住着,跳舞也只有影子相隨,這是多么的寂寞、凄涼。溫暖與人情,正是天堂缺少的軟體,所以在上闋,東坡居士總結了天堂雖好,但是還是不如人間啊。蘇軾誠實地道出了他的心聲。其實今天我們看看各大宗敎,都是朝着人間化的方向走,興建醫院,救助貧弱,是各宗敎努力的方向,不也是傳達了同一個信息—天堂雖美雖好,但何似在人間?
     所以在下闋,咏月就變調成嘆人間了。人間好,有溫暖有人情,但這都不是常在的,所以苦就來了,月光像一面鏡子,把人的矛盾照得一清二明,因此煩惱、失眠自然就相隨而至了。人類的問題,往往就是怨天尤人,不檢討自己,親人不能相聚,我們會怪罪環境,月亮是不應該有怨恨之心的吧,但爲什么會選擇月圓來刺激我們這些失落的人們呢?當然不是,所以全文的轉折點就在這句“不應有恨”,人類的苦就是我們不斷的有怨有恨,有嫉妒,如果我們能放下對環境的怨怪,心境自如明月,但是要不怨怪,就得接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客觀事實,只有接受,才沒有怨怪,但是終結又不是消極的接受,而是正面的盡人事,對環境懷着希望,期盼明天會更好,人是否能長久,未必是我們能控制的,但人若失去了期盼,那人類的生存就失去了意義,正因爲人類的努力,今天的中秋“千里共嬋娟”已不再那么悲凄,電話,網絡,哪怕是萬里之外,大家也不再有溝通的問題,倒是身邊的親人朋友,卻往往因爲有怨有恨,心隔在千里之外,此刻再細誦着千古絶唱,叫我們能不自省自慚嗎?
     2008的中秋,但願是我們所有讀者的生命轉折點,生命不再有恨,遠近親友都共嬋娟。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