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克城消息
|
|
|
|
|
衆人拾柴火焰高—寫在伊利華報五周年之際
|
瞭解華文報紙在海外生存狀態的人一般都會知道,爲了保持華報的收支平衡,辦報人首先要付出相當大的辛苦,其中,很多的華文報紙,即使辦報人已經付出了辛苦和勞動,但要能使報紙堅持下去並發展起來,還是需要相當多的因素來支撑的。最近一份調查顯示,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辦報已經被列爲夕陽産業了。可想而知,浦瑛創辦的伊利華報與其他在海外的華文報紙一樣,從創辦到生存到發展的過程,可以説,已經成了海外華文報紙的一個典型縮影。所以,我今天寫浦瑛,以及她創辦的伊利華報,實際上也是從海外華文的生存狀態以及海外華文媒體的生存狀况的角度來寫的。
想來,我覺得和浦瑛是比較有緣的,這個緣分當然是源自我對中文寫作的喜愛,源自浦瑛能夠大膽地、不聽邪地一猛子栽進去創辦了別的經營者嘗試了幾次而最終仍是關閉的克里夫蘭的華文報紙。
那是我來美後的幾個月,事情安頓下來以後,便想着應該先瞭解當地的有關華人的情况。
來到中國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當地的中文報紙—中國城報。拿到這份報紙,眞可以用欣喜、珍惜來形容。於是,認認眞眞地將報紙中的每一個方塊字都讀完,便給報社去電話,問訂報和投稿的辦法。對方接到電話後,回答的比較含蓄。放下電話,憑着一種職業的敏感,我意識到,我熱切期盼的這份中文報紙不是想象中的那樣紅火。
果然,半個月以後,一位朋友來電話,説,以前的中國城報已經關閉,她的朋友浦瑛剛剛創辦的一份華文報紙已經出版發行,讓我到中國城去取免費報紙。同時,這位朋友説,希望我投稿支持。浦瑛在接到我的電話並到我的文學網站瀏覽後,熱情地約我見面,於是,便開始了我和伊利華報,和浦瑛的緣分。
沒有想到,我這個愛好文學、曾經也是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到了異國他鄉之後,居然有幸從一開始就部分參與了自己生活的這個城市華文報紙。見證了其産生、成長和發展的過程。有時想,也許,這是一種巧合,也許是上天安排的一種必然,總之,我一直爲有這個緣分懷着一顆珍惜而感激的心。
當時,已經來美10年的浦瑛,因爲有在世界日報做記者的經驗,因爲有活躍在克里夫蘭各社團活動的經歷,還因爲,她也切實體會到克城的華人們不能沒有一份屬於自己的、能發出自己聲音的報紙吧?於是,幾經周折,誕生瞭如今的伊利華報。
1991年,浦瑛作爲陪讀夫人隨丈夫來到美國,和許多大陸的新移民一樣,剛來美國的夫婦倆經歷了艱難的生活磨礪。待孩子長大,丈夫也謀得了一個薪水豐厚的工作後,浦瑛也慢慢地、越來越多地參加本地華人社區組織的活動,並成功地策划了很多場頗有影響的活動,比如亞太裔美國人慶祝會、中國除夕慶祝活動、婦女界活動以及爲台灣舉辦的地震災區募捐的活動,同時,也兼職擔任了世界日報駐克里夫蘭的記者。在這一過程中,她也發現了自己事業的興趣點和突破口—於是,大膽地創辦了當地的華文報紙。
2002年11月,伊利華報正式創辦。
以浦瑛的話説,當時什么也不懂,眞是誤打誤撞。事後,她描述那時的情形:當時有10位企業家,他們主要面向華人做生意,因爲以前的報紙剛剛停刋,大家需要一個華文報紙來做宣傳,同時這些人也都熱愛中國文化。他們找到當時爲世界日報駐克里夫蘭記者的浦瑛,説,辦一份華文報紙吧。開了幾次會,一致通過每人出2000美元,先把報紙啓動起來。後來,經一財務專業人員分析,如果10人共出20000美元,那么報紙啓動看來是沒有問題了,啓動以後呢?將來如何維持下去?就是説,打江山的資金有了,將來做江山,讓江山穩固起來的後援在哪里?顯然,這是個很嚴肅、且不容易解決的問題。最後,經過論證和考慮,就有了我剛開篇所説的,浦瑛獨自一人,一個猛子栽進去,貸款創辦了伊利華報。
辦報和當記者不是一回事,在創辦之初,浦瑛就嘗到了苦頭。別的不説,只是睡眠,每天都不能保證3個小時,日子久了,奔波和辛勞已經成了習慣。採寫新聞、和作者約稿、編排報紙、與印刷厰交涉、發放報紙……最要命的是要廣吿。而這些工作,當然是以浦瑛一人爲主,其他一些熱心的朋友幫忙。記得有幾次,我和浦瑛把剛印出來的報紙發放到一些華人商店或飯店,發放報紙的同時,浦瑛見到她的廣吿客戶要廣吿費的情形。説實話,雖然在國內時做了很多年的記者,但要賬的事情我卻從未做過,特別是見到當時的那種情况,我有些吃驚,怎么説呢?就是看着別人的臉色在要錢。事後,我和浦瑛感嘆道,這樣的事情我是肯定無法做到的,對我來説,簡直比登天還難。可浦瑛説,沒辦法,報紙要生存,我也要吃飯,沒有錢是絶對不行的。説的沒錯,照禮,按勞動付酬天經地義,本來沒有什么可爭論的,但實際做起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好在,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浦瑛以及她的團隊人員的堅持不懈,到現在,《伊利華報》已經眞的如當初命名時所希望的那樣,已經打破了一般華報在某一地區發行的局限,已經獲得了越來越大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的取得一方面在于浦瑛本人的不懈努力,在于她有兩個非常樸實、能幹的助手—編輯劉元華和加拿大的版面製作人Ben.
還有很多一直付出勞動、愛心和財務支持的熱心讀者們。隨着伊利華報的發展壯大,我覺得,這也是我們克里夫蘭華人共同的驕傲和成功。
浦瑛從不諱言,她愛錢,爲了錢她願意付出別人無法理解的辛勞,可換一種想法,如果以她那種艱辛去只單純賺錢的話,相信,她可以找一份不錯的工作,賺到可能比現在多很多的錢。但是沒有,五年的時間,一張報紙從無到有,從開始的發行一個城市到現在成爲美國東部知名的華文報刋。實現了當初取名“伊利華報”的願望--打破一般華報局限某一地區發行的模式,擁有獲得更大影響力的可能。2004年11月,《伊利華報》從每月每刋24版擴大爲每月兩刋,每刋16版。浦瑛也不失時機地參加和採訪過諸如美國總統布什及夫人、美國勞工部長趙小蘭等美國政壇人物在克里夫蘭的活動,採訪了姚明、朗郞、張安麟等很多有影響的知名人士,獨立舉辦了兩屆伊利杯活動,更爲連接中美兩國之間架起了文化及經貿傳播的橋樑:對中國藝術家來克里夫蘭展出藝術品的大篇幅的報道、對鎮江市招商引資的大幅報道以及對中國大陸一些學校與美國進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報道等等,都起到了非常大的擴大影響和宣傳的作用。同時,不知不覺地,人們普遍承認,華報已經成爲當地華人聯繫的一種無形的紐帶,這里成了人們瞭解當地的信息,結識朋友,傳播文化等等諸多方面的陣地。這份報紙同時也越來越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當地主流社會絶大多數與華人有關的活動幾乎都少不了華報的報道。
在迎來伊利華報成立五周年發行100期之際,華報更受到邀請,參加了由國務院、中國新聞社和四川省政府聯合舉辦的世界媒體大會。從另一方面肯定了華報的成功和她的艱辛努力的成果。我覺得,華報的成功自然離不開其創辦者浦瑛的努力及其家庭的大力支持,離不開劉元華、Ben這樣兢兢業業的工作人員的辛勤工作、更離不開那些很多很多支持華報的讀者和支持者們。因爲,辦報從來就不可能是少數人經辦才能成功的,華人朋友們凝聚起來的力量才是最強大的力量!
|
作者:曉月 |
|
|
曉月(左)和張安麟小姐在第二届伊利杯活动中 |
|
|
|
|
熱情讀者一片心 華報衷心感謝您
親愛的讀者:
感謝您的參與,感謝您的鼓勵,感謝您的支持!華報與您同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