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克城消息

   

熱烈祝賀靜思語創刋20周年

靜思語開啟人生一扇窗


     第一本《靜思語》編輯者洪素貞 肯定靜思語影響社會慈善蓬勃發展
今年,靜思語20歲了,慈濟基金會特地邀請第一本《靜思語》編輯者之一洪素貞、美侖飯店總經理陳鐵官,於美侖飯店靜思書軒分享靜思語,暢談對社會、對個人的影響力,花蓮慈濟志工林惠玲也受邀蒞臨預吿本週六論壇曁音樂會。
    二十年前(西元1989年),《靜思語》首度出版,立刻在當時的台灣社會各界,引起廣大而熱烈的迴響,到現在《靜思語》相關系列出版叢書,迄今已經發行超過三百四十五萬冊。西元1989年,慈濟護專創校,為了送給來賓結緣品,慈濟志工何國慶動起了將證嚴法師法語集結出書的想法,並在當時中國時報人間副刋主編高信疆的主持下,蒐集慈濟志工的筆記、錄音,分門別類與出書,當年,洪素貞在高信疆的邀請下參與編輯出書,以仿《論語》形式,以弟子所記及孔子與弟子問答的精闢見解為範本。
     多年來,洪素貞,投入敎育界發展,現任花蓮慈濟大學主任秘書,她讚嘆,靜思語淺白易懂,證嚴法師用行動為靜思語做了很大的保證。
     回顧二十年來,靜思語影響了許多人,形成一股善的力量,對社會產生了向上提陞的正面影響力,迄今成果斐然。洪素貞讚嘆,靜思語推廣二十年來,影響了整個社會慈善的蓬勃發展,重拾人們對傳統價値的信念,證嚴法師將宗敎的信念跟家庭與倫理做結合,讓人的身心可以安頓下來,終於找了一個方向,例如:落實行善與行孝,或是「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她並讚嘆,靜思語並重建了人與人之間之橋樑,社會的第六倫變得更好,不認識的人們可以互相幫助,透過幫助人或者做環保等志工形式,做志工變成一種高貴、高尙的行為。
     靜思好話走過二十年,洪素貞也走入慈濟,她笑著分享,我最喜歡證嚴法師講得福與慧兩個字,也就是靜思語「能夠付出愛心就是福,能夠消除煩惱就是慧」與「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因為人的一生當中,最需要這兩個字,福可以是福報、福氣等,慧就是智慧,可以學習將心靜下來,在繁忙的人事當中善解、自在,照見別人也能看清自己。

 
靜思精舍,是慈濟功德會的發祥地,慈濟人稱之為「心靈故鄉」。
 
慈濟會歌
詞/曉雲法師 曲/李中和 慈濟發祥地 禮拜靜思堂
慈濟功德會 隊伍浩蕩長
慈濟功德會 隊伍浩蕩長
憫念貧苦病患 奔走長街陋巷

慈濟基金會的由來
   慈濟基金會(Tzu Chi Foundation),全稱為財團法人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是台灣的佛教慈善團體,其前身為證嚴法師在1966年4月14日於台灣花蓮創立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1967年則逕稱為「慈濟功德會」。「慈濟」二字之意義為「慈悲為懷,濟世救人」。慈濟致力於社會服務、醫療、教育,被譽為「台灣的良心」。


慈济基金会创始人證嚴法師
    證嚴法師受其師印順法師「人間佛教」觀念影響,想將佛教徒的「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轉為「人人觀世音,個個彌陀佛」,將佛教精神人間化、生活化。初成立時為花蓮當地三十名會員所組成,開始推動社會救助慈善工作。早期工作主要是募款及濟貧。後來進而以「教富濟貧」為目標,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要求會員「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遂衍生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規模,希望建立「慈濟社會」、「慈濟家庭」,推動「慈濟人文」
 


上人的衲履足跡
得遇上人,得聞正法,得行菩薩道
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之殊勝因緣
慈濟人間路,就是要將佛法入心,發揮愛心走入人群,用心、用愛,在人間編織一條美善的人間道!
開啟心門,日日以歡喜心面對一切、以開闊心胸面對人人,心開運通福就來!
時時發揮良能、用愛付出,每一個時刻都是布施者,也是受惠者!
行於「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一定要苦眾生苦、走眾生所走的路,心甘願、志堅固,才能入群度眾。
慈,是希望人人離苦得樂、平安幸福;悲,即伸手救拔苦難人,使之走過坎坷、步向平安。
「秉慈運悲、啟智顯慧」,做苦難眾生「不請之師」。

慈濟人苦人之苦、痛人之痛,視天下人為己親,以勤行之心,主動走入人間苦難地方;用大慈心鋪路、大悲心搭橋、大智心牽引、大慧心安穩。

內自誠而無悔 ~大慈
心行正而無怨 ~大悲
願立信而無憂 ~大喜
志堅實而無求 ~大捨
慈濟人內存「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自然就無悔、無怨、無憂、無求;
人人都是可敬可愛的大菩薩!
身體健康,是人生之福;再加上心靈健康、智慧明朗,就是福慧之人
所謂健康,不只身體器官功能具足,尚要心地明朗有智慧,才能真正發揮良能,活出有價值的人生。

上人的敎導
有一缺九至憂苦
知足造福最大富
濟貧教富植善業
謙和禮讓功德圓

金融界資深企業家許欽琳,真正做到富中之富,用知足惜福,為子孫留下了最好的典 範。
上人開示:只要他知足,他知福,他就能付出,這樣的人生,去做人中的生命中的貴
人,所以他又富又貴,大富大貴,就是知足知福。上人說能付出就是最有智慧的人.
世間錢都是讓有智慧的人運用,愚痴的人才會被錢運用.
我真的有多多警惕自己在慈濟有富中之富,還有貧中之富,不少志工在生活中克勤克儉,用心靈最豐富的資
源,投注在慈善與環保,心中無所求,只為行善保護大地,人生價值也因為付出而珍 貴。
上人開示:要富還是貧,要貴或是賤,都是在一念間,轉一個念,也可以成為富貴人生,反一個面,那就貧賤人生,所以這都是在一念間而已。

佛陀說過"四等分"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說:“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擬於貧乏。
大事業家 修功德 內能自謙就是功
上人說慈濟人不是人人都有錢.
我就想到但是我們必須人人都有愛.

會感恩 便會知足 會知足 便會謙卑
濟貧教富 -- 幫助貧窮的人後 再教導其如何也幫助別人而成為貧中之富 知足知福就是大富的人
大富大貴的人亦可能是富中之貧及富中之富的人, 期許我們都是大富大貴的人
富貴及貧賤其實只是一念之間

記得 上人曾說 "感恩與大愛" 就足夠讓我們學習好幾輩子
"感恩與大愛"既是"智慧與慈悲"的一種顯現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