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克城消息

   

回國觀感:中國建設大潮中的民工本

本文作者浦瑛在工地
近十幾年來,民工爲中國現代化建設做了許多貢獻,城市里的摩天高樓,地鐵,所有的施工和建築離不開民工今年年初我有幸參與一次有上海精神文明辦和其他演出團體舉辦的慰問民工新年演出。上海的冬日,刺骨的寒冷,民工們感謝演員們的眞誠慰問,我在舞臺的後面對民工做了採訪。
     農民被稱爲一群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離不開的特殊群體,從身份上説,他們來自農村,有農村戶口,戶籍身份是農民,在家鄉承包者土地,並且有的家人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間接的從事着農業勞動,並從農業生産中獲得一部分收入。從職業上説,他們是工人。他們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城鎮里,獲取他們的勞動報酬,是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

   這位姓李的民工,他的長相和他的實際年齡相差很大,他才三十出頭,因爲他沒有到現場去看演出,只是站在他的房間門口在看,他同意我進他的房間,他説他十分滿意他現在干的活,他期待他今年春節回家和家人一起過節,因爲不是每一個民工都可以回家過節,工地不能因爲過節停工二個星期。我看着這凌亂的房間,沒有暖氣,很薄很髒的棉被,看着他們打熱水都排着很長的隊,不過他們仍然有着自己的快樂,因爲這位李民工吿訴我,他可以將他今年打工掙的一萬以上的工錢帶給家里過年,全家期盼他早日回家。

    我看到一位在廚房工作的女民工,她十分高興指着乾凈的廚房,她説她是十分幸運的人,因爲她的先生在在同一個工地,這是她們建築工地上唯一的一對夫婦在一起工作,他們有着自己的希望,盼着自己的辛苦能換來子女的成才,她説原先是她先生一個人出門打工,已經十多年了,先生掙得錢已經讓他們的女兒上了大學,現住她們倆一起工作是要回湖南家鄉蓋幢新房子。她説今年春節不回家了,一來她和他的先生都在一起,二來也多掙一點錢,她流露出很滿意的神情。她滿足她們的生活。
    民工因爲沒有文化,因爲要養活家庭,他們常常背井離鄉,跟着工頭四處奔波,干的是最累最髒的活,因爲城市里的人不願意也吃不了這個苦。看晩演出,我和我的領導説了,是不是可以提高民工生活水平,我的領導對我説的第一句話:“他們現在的生活比我們揷隊時候不知道要好多少,我們那時不到20歲,我們住的是馬棚牛棚,吃不上肉。他們現在吃的住得都好,還有工資拿,看我們還組織文藝慰問這是精神上鼓勵。國家給民工的關懷還有民工孩子讀書和民工的醫院,他們很高興他們的工作,能到上海來的民工都已經是很有運氣的。

民工們在寒風中觀看慰問演出,前來看望他們的各級領導也座在他們當中

上海當紅演員參加慰問活動

台上演員不懼寒冷, 台下民工熱血沸騰

   人們常説:“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當地區之間的差異拉大時,當城鄉距離拉大時,人開始尋求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從民工向城市進軍。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鄉下的農民開始逐漸脫離土地而向城市流動的越來越多,主要是農業生産利潤降低,農民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農民爲了增加收入,追求先進的生活方式與水平,越來越多的農民願意流入城市,即便他們處于城市的最底層,即便他們干着城市居民不願意干的活,他們憑自己的雙手和勞動吃飯,因爲他們獃在家鄉是不能夠實現他們的願望,他們寧願承受着勞動的苦累,尋求自身發展道路,他們期待出頭的一天。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民工的人數從1100萬到現住1.3億,這是一支建設大軍。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