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克城消息

   
 

復興百年企城唐人街-陳先生的故事

 

    在我眼前是1931年一張克利夫蘭ROCKWELL AVE老唐人街的照片,現在這條街有敦煌宮餐廳和九寨溝餐廳,二樓有佛堂和公寓。

   這些照片反映了當時中國城的繁榮情景,人們西裝革履,豪車豪門好有架勢,還有照片展示華人在表演中國民樂,這些照片雖然時隔90年,但還是讓人覺得十分親切,我也榮幸,在2月23日,爲迎接克利夫蘭亞洲節,主辦者設台歡迎大家加入亞洲節志願者行列,今年5月將是克利夫蘭舉辦第11屆亞洲節。


     我在攤位上看到一位老人,其實我早就認識他,他話語不多,每次看到他,他總在幫助他人,我有幸採訪了這位1935年就出生在ROCKWELL AVE 2166 公寓里的陳仲光先生。
    陳仲光先生的故事:他1935年出生,他的母親在沒有醫生,身邊無人,自己剪臍帶生下了他,二個小時後醫生趕到,而他的媽媽也不會與洋醫生溝通。陳先生吿訴我,這是後來他長大了,他的媽媽吿訴他的。我想象不出那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景,一個多么勇敢的母親。
    陳先生繼續吿訴我他們家在中國城的家史:陳先生的父親,1922年從中國廣東到克利夫蘭來謀生,他的父親在ROCKWELL AVE開第一家中國食品店名字是民生,那時候的中國食品店不像現在這樣的超市什么都有, 只有簡單的一些蔬菜和姜葱,那時候的中國城的人都不講英文,30年代中國城就有90家洗衣店,因爲早期的華人絶大多數人開洗衣店。


    中國人自古就很聰明,到哪里都能謀生,即使不會講英文,他們照樣開店,陳先生吿訴我,因爲中國人不能到銀行貸款,當時中國人不講英文,有三個姓氏胡.方.袁組成銀行,想開店的人可以向他們貸款,還有家里有什么事情發生也可以向他們借,那個時候的人才眞的是相互報團取暖。
    還有中國人好賭,每天有專人去每家店每一戶人家收集數字,很像今天的lottery。還有中國人有個習俗,男人找太太必須回自己的家鄉娶,陳仲光先生也是到中國娶了太太。那個時候重男輕女比較重。生了女孩留在中國生男孩就帶回美國。
    陳先生的父親與母親在中國結婚,陳先生有二個姐姐當時就留在中國,陳先生説母親非常聰明,他5歲開始接受文化敎育,12歲回中國讀了2年,在他回美國時已讀了9年級,讀高中才回美國,這樣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語言,而陳先生母親在1974年,在Parma 開了第一家中國飯店長城。
   陳仲光高中畢業進了Oh Bill (電話公司)當時10萬員工唯一他是中國人,當時公司派他去了紐約,芝加哥還有克利夫蘭等地學習,他當了主管,在管理60位員工,在他55歲時他選擇退休。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有些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了。早在150年,克利夫蘭就有唐人街,位于東21街和東24街之間的Rockwell Avenue上。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逐漸成爲華人小區的樞紐。其中一部分早期華人移民包括Chan、Kwan、Louie和Wong等家族的後代子孫,目前仍然居住在大克利夫蘭地區。陳仲光就是出生在老唐人街的華人,他堅持去Asian每周敎二天公民課,還有每周六去Parma醫院當志願者,他退休後就一直服務社區,做義工,讓自己的生命更加豐富更加有意義。
   克利夫蘭市唐人街歷經150年演變,2008年ROCKWELL AVE開始重建,成爲我們今天看到的唐人街。
 


附:美國華人歷史上的兩個移民潮
   美國華人廣義指具有華人血統的美國籍公民、永久居民或住民。人數至2015年有約452萬人,佔亞裔美國人口的23.3%,美國總人口的1.2%,高於其他亞裔在美國所佔的比例,
   過去200年來,美藉華人曾受歧視,著名的《排華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廢止。加利福尼亞州議會于2009年、美國參議院于2011年,正式向美國華人爲歷史的排華法案道歉。加州議員趙美心在推動道歉法案上有重要貢獻。
第一波從1820年代到1880年代
   第一波從1820年代到1880年代,直到聯邦法律限制中國移民才停止。記録顯示,這期間近30萬名中國移民進入美國,儘管歷史學家估計多達一半最終回到中國。當時北美西岸在加州淘金潮期間得以迅速開發;同時由於太平天國運動,中國南方政治與經濟動蕩不安,又有鴉片戰爭之外患,許多貧困、操粵語台山話和粵語廣州話(即標準粵語)的華人移民從珠三角來到美國修建鐵路。他們不願再忍受家鄉貧困的生活景况,情願爲預付金簽下往美國長期勞動的合同。許多人把掙來的錢全寄回家,不再期望能活着回家。他們的實况就有如“賣豬仔”。1868年美國和大清政府簽訂《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又稱《蒲安臣條約》),其第五條款規定華人願常住美國或入籍,皆須聽其自由不得禁阻。此條約爲美國來華招攬大量華工開方便之門。
   1877年美國加州經濟轉入低迷,出現第一次排華浪潮。1880年美國與清廷簽訂《北京條約》,其中第一條款規定限制華人到美的人數和年限。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禁止中國移民。許多西部州也開始生效了一些有種族歧視的法律,使得中國和日本移民很難擁有自己的土地或者找到工作。這些法律直到1950年代民權運動開始時才被廢止。加利福尼亞州議會于2009年、美國參議院于2011年,正式向美國華人爲歷史的排華法案道歉。加州議員趙美心在推動道歉法案上有重要貢獻。
   這段時間華人總人數不算多,但是依然給美國社會留下了印記,並且也爲以後的華人移民進行了先行的探索和奠定了基礎。
第二波移民潮從1950年代末到現在
   美國移民法解禁之後,大量台灣留學生到美國求學,其中一部分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而成爲移民,成爲美國人。1977年中國大陸開始送學生往美國,此類移民在1980年代越來越多。這群華人傾向集中在市郊地區,並且遠離市區的唐人街。這些華人説普通話和家鄉的方言。這段時間中國移民總數量約爲290萬,在墨西哥和硬度移民之後排第三位,其中約60%的人已經加入美國國籍,近期這一比例下降到50%左右。2016年中國移民爲15萬,爲最多來源國。
   第一波移民潮的總人數少得多,近40年才是華人移民美國的最高峰,時間上説也非常短。從這40年來美國華人及美國華人社區發展來看,美國華人取得了很多的進展,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進展,在政治領域也漸漸覺醒,將來華人在美國的重要性和地位的進一步提高還是很値得期待。
   和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和美國本土出生人士相比較,中國移民往往有更高的受敎育程度。2013年,47%的中國移民(25和25歲以上)擁有學士學位或更高的學位,而所有移民中只能有28%,美國本土出生的人中只有30%。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