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内的时候,学生以日本、韩国、泰国的亚洲学生为主,几乎没有教过美国学生。来美国之前,我曾经想象过无数种美国大学课堂的样子,也曾有过许多担心。我的学生中,除了来自数学、商科、语言学等不同专业的本科生以外,还有提前来大学修中文课的高中生,6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以及学校的员工。学校对于学生外语学习的要求只有一年,所以我中级班学生中绝大多数人的学习动机都是对中文的兴趣,而不只是对学分的需求。经过三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美国大学生有着超乎我想象的可爱,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
要提前做安排、定规矩。对于美国学生来说,提前定好教学进度和任务非常重要。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课上,我会在发给他们的教学大纲和进度安排上明确说明这个学期要有哪些任务,小到每一个小时的内容、每一次听写和单元测验,大到主题演讲、分组表演、作文和期末考试,以及期末成绩如何计算、每一项任务各占多少比例、对于迟到和缺勤怎么计算等。只要学生认可了,就一定会严格遵守我们的所有安排。我一直以为美国人天性自由,却没想到他们凡事提前安排和规划,比我还要严谨得多。
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美国学生非常有主动性,也很喜欢有挑战的任务。前两个学期,我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一个人从第一节课讲到最后一节课。课上当然会安排很多学生的演讲、讨论、回答问题等,但始终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上个学期,我采取了新的方式。在每个单元复习环节,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或者有把握的部分,可以采取做ppt、做kahoot、卡片、板书等任何他们认为有效的办法,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习。转换了课堂角色,学生们兴趣高涨。第一次复习,所有人都不约而同选择了kahoot。他们做的内容非常有趣,其中可能有一些错误,但大体都是正确和有效的。大家太有默契了,第二次的复习没有一个人用了kahoot,而都自己做了ppt。下课之前,我还没把第三次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他们就开始讨论“下一次你要用kahoot吗?”“你的ppt模板能借给我吗?”“下次你想负责生词还是语法”……学生们的表现非常专业,让我大喜过望。有的学生甚至问“当值老师”:“你以后是真的要当老师吗?”这种让学生当老师给其他人讲课的方法,既可以帮助我更直观地看到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又让他们觉得自己成了知识的主人。他们说,自己当老师给别人讲的过程很难,比写试卷难多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于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学得更好了。看到别的同学对自己讲得内容连连称赞,既兴奋又有成就感。
要善于利用多媒体。Kahoot、Quizlet、Gimkit这些平台都是我到美国之后才接触到的,容易上手也非常好用。在以往的课上我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们也都很喜欢。但是当我第一次给他们用kahoot测验当堂的生词时,大家都玩得特别开心,还主动要求每次课都用kahoot给他们考试。学生在自己做kahoot的时候,也开发出了很多我没尝试过的形式,给了我很大启发。我到美国之后从很多中小学本土教师那里学到了大量的课堂活动,但我的学生都是成年人,很多活动对他们来说不太适合,不是稍显幼稚就是过于简单,想找到一个既有趣又有效的活动并不容易。课堂游戏和多媒体只是教学手段,我们不断尝试、改进教学手段,不正是为了让学生愿意学、学得懂、甚至主动要学吗?
要重视文化教学。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辅相成。我的一个学生在暑假去了一次上海,回来之后逢人便说上海真好,又现代又干净,还宣布小笼包就是他最喜欢的中国菜。但是我们的大多数学生未必有机会去中国看看,因此,他们从课堂上获取到的关于中国的信息非常重要。我在每个单元都会针对这个单元的主题加入文化内容,既包括正面的,也不回避负面的,尽量向学生展示一个客观、完整的当代中国,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当然,要用中文说。在我的观察中,大多数中文课、包括我自己的课上的文化内容,总是围绕着写书法、编中国结、中国画、节气、太极拳这类传统文化。中国的历史固然源远流长,但是我的不少学生都提到过,他们更想去了解当代的中国。我们在“天气”单元(中文听说读写
level 1 part 2 第11课)讨论雾霾的现状和治理,在“约会”单元(中文听说读写 level 1 part 2
第16课)讨论《非诚勿扰》的相亲模式和现代婚恋观,在“旅行”单元(中文听说读写 level 1 part 2
第19课)讨论中国的高铁,这些都是中国人正在经历、也可以推及到更广的范围和所有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学生们的参与度非常高。文化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历史,更是要促进语言学习。我的学生用微信,用淘宝,去中国旅行时还骑了摩拜单车。他们觉得学中文是有用的,这可以帮助他们和中国人沟通,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行为。
要紧贴5C理论。5C(Communication沟通, Cultures文化, Connections贯连,
Comparisons比较,
Communities社区)是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制定的美国的21世纪外语教学标准,也是我到美国之后才接触到的。以前,我在备课过程中常常苦恼于要设计哪些教学活动,什么内容是有效的,怎样通过某个活动达到某个教学目的。在孔子学院举办的培训中,通过专家们的讲解和帮助,我渐渐发现备课过程紧贴5C理论能够大大提高备课效率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根据每一个“C”的要求,结合书上的内容安排教学内容,再用“C”去检验设计的活动是否能达到目的,以前在备课中困扰我的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个学期的时间说长不长,那些被工作困扰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夜晚还历历在目。迷茫过,挣扎过,也曾经把退堂鼓打得砰砰响。但同样是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同事的帮助、学生的信任和在工作中逐渐积累的一些粗浅的经验和感悟,让我的步子从没停下,路也越走越远。现在在回头看看初到美国、磨合期中那些以为会把我就此打趴下的日子,其实也没那么难。我始终相信没有白白付出的努力,你觉得走过了的一些弯路,总会在你日后回望时,发现它其实也是满载着收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