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季学期,我同另外一位汉办教师郭宇飞在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了一门学分课:“电影与中国文化”,
目的是让美国学生通过观看中国电影、研讨,查考资料、撰写论文等环节,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政治、社会和经济等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我们共选取了有关中国教育、哲学、医药、饮食和武术等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6部电影,以英文字幕的形式播放,用英文授课和进行讨论,这是一门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程。
因为美国大学的学分课对六十岁以上的社区大众开放,所以选课的人中既有思想敏锐、思辨能力强的大学生,又有充满人生阅历的六十岁以上的社区民众,他们都有在中国生活的经历,亲身感受过中国文化,还有的娶了中国太太,对中国的风土人情非常了解。他们每个人对中国文化都有自己的兴趣点,都有自己不同的感知。又因为是英文授课,也吸引了华裔留学生来听课。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们感觉压力山大,因为文化所包含的东西太多,它是一个群体中的个人和集体在其生存过程中将其所获得知识、经验、信仰、态度、意义、阶级、宗教、时代观念、生存角色、空间关系、世界观、物质观及价值观世代沉淀和传承的产物,它包罗万象。虽然自己是中国人,但是总觉得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所以在上课之前,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备课,而这个过程中,也让我对中国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深刻得体会到了中美不同文化交流碰撞所迸发的火花,并为不同文化的魅力所折服。
在课堂活动设计的时候,我们注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寻找学生感兴趣的主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记录自己感兴趣的文化话题并进行讨论,在周记中总结讲座和讨论的内容,并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在课堂上再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每个单元进行一场报告,进行实质性的探讨。教学形式既有讲座、又有学生口头陈述、小组讨论、还有论文写作。学生们积极踊跃参加讨论,他们所体现的思辨能力、
探索精神和认真态度令人感动。他们特别喜欢这门课,在讨论的时候根本停不下来,本来应该三点半下课,但意犹未尽的他们,四点半了还需要我和郭老师提醒,才恋恋不舍得离开,有时候还会站在图书馆的大厅内继续探讨。
学期末,我们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门课的感受,颇受鼓励,某些学生的反馈如下:
“
这门课中最有价值和最有趣的部分是在两代人中进行的跨文化对话,我们不仅可以比较中西文化差异,还能比较两代人的不同。听到中国人对历史和政治等话题的谈论是很有趣的,我个人对此很感兴趣。我与同学们交流的经历是令人愉快的,尤其是与那些能够与我进行跨文化对话的人所进行的不同文化之间的探讨是非常有价值和有启发性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以前认为除了我之外,还有谁能比我更了解中国文化呢?但我现在意识到自己错了,许多外国友人通过如此广泛的全球联系,让自己与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以前,我觉得中国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我为了自己能够了解中国文化而感到自豪。然而,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觉得文化之间有相同性,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更优越。一些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社会福利、战争等等,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从一种文化移民到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对每一个外族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在这门课中,我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不仅是陌生人想要融入新的文化,而且当地人也渴望以尊重的方式去理解异国文化”。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并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基于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与美国有着各自特殊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和法律观念。人们在交往中容易用自身的文化标准去衡量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看到这门课能够打开一扇门,帮助美国民众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并尊重、接纳彼此的不同,我深感自豪! |